分享

【穴位】人迎

 昼三夜二205 2021-01-21

人迎

《针灸穴名解》:

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亦即饮食吞咽、人事送迎之处,故名“人迎”。穴处动脉应手,为古法诊脉三部九候之一。各方书所称人迎脉者,即指此处显动之脉也。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是臆说也。凡温热病正在灼热之际,人迎脉跳动甚力,故诊温热病时,先察左侧颔下之人迎搏动如何?再候右手气口是否洪大而数?以为判定温病之确证,故曰左人迎,右气口。非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也。后贤不察,一再传讹,致成流弊。又考血游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布于周身,故温病表灼之际,右手脉较左手为大也。本穴主治吐逆、喘满、喉肿,瘰疬,霍乱等症。本穴又名“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穴也。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

《针灸大成》主治

主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痈肿,瘰疬。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颈大脉动应手,夹结喉两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少阳之会。滑氏曰:古以夹喉两旁为气口、人迎。至晋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为人迎、气口。
《中国针灸学》
喉结旁,颈总动脉搏动处,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

正坐或仰卧位。头微侧,从喉结往外侧2横指,可感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处即为此穴。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人迎

【别名】天五会(《甲乙》);五会(《铜人》)。

【位置】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甲乙》)

【取法】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取穴。

【局部解剖】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甲状腺上动脉,约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颈前浅动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 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支及迷走神经。

【主治】胸满喘息,咽喉肿痛,头痛,高血压,瘰疬, 瘿气,饮食难下。

【配伍举例】《集成》霍乱,头痛,胸痛,呼吸喘鸣:人迎、内关、关门、三阴交、下三里。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

【文献选摘】《聚英》足阳明、少阳之会。

《铜人》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

《甲乙》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人迎

【所属经脉】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操作方法】避开动脉,:直刺0.3~0.8寸。

【临床主治】咽喉肿痛,胸满喘息,瘰疬,癭气,头痛,眩晕。

【进针层次】

1.皮肤:由颈丛的皮支一颈横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和颈阔肌。

3.颈筋膜浅层:又称封套筋膜,为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周围的深筋膜。

4.咽缩肌:主要附着于甲状软骨,参与构成咽后壁的肌层,由迷走神经咽支和舌咽神经支配。

【毗邻结构】

1.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分别位于进针部位的后外侧和前内侧。

2.颈动脉鞘:由颈部深筋膜形成的包裹颈部大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鞘。该鞘在进针部位的后外侧,恰巧被胸锁乳突肌掩盖。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它们排列的方式为颈总动脉在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后外侧,迷走神经在两者的后方。

3.颈动脉鞘深部的结构:包括交感干、颈深部肌、椎动脉、第4颈椎等结构。若针刺偏外侧超过1寸时,有可能刺中这些结构。

【针刺意外与预防】若针刺偏外,可能刺中颈总动脉,由于血管壁坚厚,故针感黏滞,且有明显的搏动感,此时应立即退针。若进针过于偏外,则可刺中颈内静脉,进而刺中迷走神经,或提插捻转手法过重,或电针时通电流量过大、频率过快,均可引起患者心悸、胸闷、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反应,应立即退针,否则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进针不可偏外、过深,手法不宜过重。

足阳明胃经巡行视频

视频录自于|3Dbod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