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等职业院校“金课”建设的变革向度

 昵称815848 2021-01-21

“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金课”建设需要面对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比如人工智能、“互联网+”、产教融合、百万扩招等等,这些技术与政策的发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程的变革方向。另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部建设在“增效提质”的要求下,也在不断对课程的各环节及要素进行调整。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应主动剔除“水课”,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回应内外部的发展要求,以更加融合、协同、开放的建设观,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为类型教育提供可靠支撑。

(一)“金课”课程理念的变革向度

高职“金课”建设需要历经从思路想法到行动的落实,从概要到系统化的过程,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相应理念的支撑。具体来看,“金课”建设包括整体性的意蕴、情境化的场景、深层次的内涵、自主性学习和意义化的底蕴五个方面的内容。所谓整体性的意蕴,是指“金课”建设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或技能,还要预测未来哪些知识或技能有益于学生思维等素养的发展,其中既包括隐性知识,也包括显性知识。同时,整体性还意味着课程要打破边界,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适当整合基础性和实践性课程。情境化的场景,是指“金课”需要为学生体验知识与技能创设真实的生产环境,表现为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生动化、活泼化、背景化、问题化和思维化,带动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由内而外地产生情感共鸣。深层次的内涵在于“金课”不是将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在于深化课程内容,精选课程案例,聚焦核心知识与技能,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自主性学习应本着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任以及学生独立学习的尊重,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对自我学习的反思,从学生这一主体强化课程运作,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意义化的底蕴,体现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品格、养成素养,从而不断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其作用是保证学生能够有意义的学习和缄默知识有形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应体现出整体性的意蕴、情境化的场景、深层次的内涵、自主性的学习和意义化的底蕴,在提高学生整体素养和技能的基础上,彰显国家意志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二)“金课”课程目标的变革向度

课程目标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其是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体的第一步,即理念课程向正式课程的转化,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双高计划”的成效。因此,“金课”课程目标应向着丰富性、差异性、特色化和发展性等方面变革。其一,课程目标的丰富性。专业群建设应是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相应地,课程目标也要体现出丰富性,释放课程活力。概言之,就是要兼顾学生的多重需要,关注其个性化成长,从以往的就业导向目标转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其二,课程目标的差异性。差异性是在标准范围内的合理波动,原因有二:一方面,学生群体的经历、经验、知识储备并不统一;另一方面,“金课”是有深度、难度和挑战性的课程。所以,应在最低标准之上,构建合理的具有梯度的课程目标,满足所有人对技术技能和知识的需求。其三,课程目标的特色化。“金课”建设需要结合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即区域发展要求和传统文化,减少各高职院校课程目标的同质性,为建设区域特色的“双高”院校做足准备。其四,课程目标的发展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果课程目标仅停留在适应当下,那么技术与创新就难以发生,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扰。所以,课程目标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三)“金课”课程内容的变革向度

课程内容是“金课”的核心,是正式课程向运作课程转变的重要依托。高职院校必须颠覆以知识架构设计课程内容的传统,转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任务引领型和问题解决型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创造价值[19]。由此,“金课”课程内容应体现出实用性、灵活性、前沿性、挑战性等特点。第一,“金课”课程内容以实用性为基础。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确保学生所学是在未来工作中一定会用到的,这是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前提。所以,课程内容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先决条件,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从而在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第二,“金课”课程内容应极具灵活性。所谓灵活性是基于人的个性化发展而提出来的,高职学生群体年龄、工作经历、知识水平等异于以往,课程内容不能一概而论。所以,针对学生的素养,应量身定制和灵活组织课程内容。第三,“金课”课程内容要关注行业的前沿领域。课程内容应包含前沿知识或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其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同时教师应以研究性、探索性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商讨,帮助学生联结已有经验与前沿性知识和技能。第四,“金课”课程内容应富有挑战性。一方面,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使学生既能完成任务又可以获得相应的满足感,养成积极乐观、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分阶段设置一些高难度的复杂性问题或启发式任务,鼓励学生进行资源整合和分享,引导学生合作完成或探究完成。除此之外,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还有赖于教师对正式课程理解与呈现,所以,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要体现出实用性、灵活性、前沿性和挑战性的特点,以提高知觉课程的水平,推动“金课”的顺利实施。

(四)“金课”课程实施的变革向度

课程实施是顶层理念向实践层面的转化,是静态课程向动态课程转变的中心环节,即运作课程的落实阶段。这一阶段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学生、课堂、工厂、相关资源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双高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整合了行业、企业的资源,为高职院校提供了资金保证和相关设施设备等。因此,“金课”的课程实施应体现融合性、开放性、创造性、全局性和有效性等特征。一是“金课”课程实施需要融合性。所谓融合性是指人员融合,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研究人员等共同指导课程教学;资源融合,实验室、工厂与教室融合;课程任务融合,学校授课内容与工厂面临的实际问题相融合。二是“金课”课程实施需要开放性。高职课程实施需要开放的场域,走出传统课程,共建共享共用课程教学平台,使高职人才培养与培训更好地结合,打破课程实施单一的局限,以开放的意识推动“金课”交互、协同发展。三是“金课”课程实施需要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指改变现有的课程实施格局,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探索教育技术的更新迭代,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观,积极探索课程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四是“金课”课程实施需要全局性。课程实施是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不应只关注课中教学实施而忽视课前和课后的重要性,应从全局出发加以思考,促使学生对所学有所思、有所想。五是“金课”课程实施需要有效性。课程实施一定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够使其思维、技能发生转变。总之,要保证课程实施的融合性、开放性、创造性、全局性和有效性,提高“金课”的质量,帮助学生有效积累经验。

(五)“金课”课程评价的变革向度

评价对于实践具有诊断、矫正、反推等意义,正因如此,课程评价在课程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程评价方法众多,课程自身性质不同,评价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金课”课程评价要体现出以下四个特点。其一,“金课”课程评价应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高质量的“金课”建设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素养与能力,学生是课程评价的主体。以课程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从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对自己负责,及时改正因主观失误而犯下的错误。其二,“金课”要组成由多元主体参与并制定细致化评价标准。课程评价主体包括校内的教师、教研组和校外的行业专家、课程专家等,专家团队撰写详细的评价报告,全面细致地分析学生的现有问题及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其三,“金课”课程评价方式呈现多样性。课程评价包括校内课程评价、企业实习实训评价、互联网检测评价等,利用便利条件,融入人工智能,丰富课程评价的内涵,形成全方面的质量评价体系。其四,“金课”课程评价要具有发展性。发展学生的素养,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需要通过课程评价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督促学生不断向前发展,锻炼其思维逻辑和价值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跨界整合性等素养。课程评价不是为了规约学生,也不是过度关注结果,而是督促学生更好地发展。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32期

关注公众号看专业文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