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雨农  带下病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1-21

​带下病的治疗大法是温、清、补、涩四法。

脾虚阳气下陷,寒湿下注者,宜补气升阳、温化寒湿;

湿热下注者,宜清热利湿;

肝经郁火者,宜清热泻肝,热甚者宜泻火;

肾虚滑脱者,宜温肾固涩。

临证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论治。古人根据带下的颜色及病因病机的不同,将其分为青带、赤带、黄带、白带和黑带五种病理性带下,现分别论述如下。

二、白带

(一)概论白带是女性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腻的液体,是妇科常见的病证,多见于已婚女性。《傅青主女科》指出,“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病带者……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则少也”。

(二)因机详述产生白带的原因,历代医家有种种说法,《女科经纶》引缪仲淳说:“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又引赵养葵说:“带者,奇经八脉之一也……八脉俱属肾经……下焦肾气损虚,带脉漏下。”《傅青主女科》说:“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癫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三)治则治法白带的临床治疗应该辨证施治,辨清寒热虚实,综合分析。一般寒证,白带清稀如水,量多;热证,白带质稠,兼口苦咽干,小便短黄;虚证则见面色苍白,白带量多而有冷感;实证大都白带黏浊腥秽,胸闷苔腻。临证需根据症状、病因辨证施治。脾虚证,宜健脾益气;湿热证,宜清热渗湿止带;痰湿证,宜燥湿化痰为主;肾虚证,宜补肾固涩止带。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之。

(四)证治分型

1.脾虚证症状:带下色白为涕为唾,甚则绵绵不绝,无臭秽气,腰时有胀感,月经有时推后,病久者,神倦肢冷,便溏,小便清长,甚则两足浮肿,舌质正常或淡红,苔白而润,脉缓弱。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党参12g,怀山药12g,茯苓9g,白术(土炒)9g,扁豆12g,薏苡仁12g,莲米9g,陈皮6g,砂仁4.5g,桔梗6g。脾

虚而湿盛者在健脾中必佐以除湿,由于湿是因虚而聚,故亦可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白术(土炒)15g,怀山药15g,党参12g,酒白芍6g,车前子(酒炒)9g,苍术9g,甘草3g,陈皮1.5g,黑芥穗1.5g,柴胡1.5g。加减:腰痛腹冷者,去桔梗、薏苡仁,加杜仲12g,狗脊6g,焦艾叶9g。饮食减少,胸闷不舒,小便清长,大便溏甚者,去薏苡仁、桔梗,加半夏6g,肉桂3g,白芷6g。食少胸满,无大便溏者,党参易泡参,丁桂芷六君子汤加减(习用方:丁香、肉桂、白芷、泡参、白术、茯苓、甘草),亦可用完带汤。

2.湿热证症状:带下质稠量多,微有腥臭,或阴中痒痛,头眩,疲倦,胸闷纳少,口干,口渴不多饮,心烦少寐,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而刺痛,舌苔黄腻。治法:泻下清热,渗湿止带。方药:

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猪苓9g,茯苓9g,泽泻9g,车前子9g,栀子6g,茵陈9g,赤芍6g,黄柏6g,牛膝3g,牡丹皮3g。本证肾与膀胱俱受影响,本方利膀胱而泻肾,表里俱治,并清除血分湿热,主要仍是治在气分,而不在血分。

3.痰湿证症状:带下量多,形如痰状,头重,口中淡腻,胸闷,腹胀,食欲或减,身体肥胖者较多,苔白脉滑。治法:燥湿化痰。方药:

苍附导痰汤(《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苍术9g,香附9g,制半夏12g,陈皮9g,茯苓12g,枳壳6g,天南星6g,甘草3g,生姜2片。加减:脾虚者,以六君子汤为主;肢肿尿短者,去天南星,加桂枝和生姜;头重身痛者,加桑枝、白芷。本证虽以痰湿为主,治疗时可以与脾虚证合参。

4.肾虚证症状:白带清冷,状如鸡蛋清,久而不化,面色晦暗,精力疲乏,便溏,尿清长,腰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缓。治法:固肾培元,佐以固涩。方药: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牡蛎、桑螵蛸、白石脂、云苓、榧子、五味子、菟丝子、龙骨。

加减:若腹冷,腰痛,骶尾骨亦痛,四肢不温,面色白,唇淡或乌,经水色淡,质薄,脉沉细弱,可以说与“精液不守者为虚”同样的病机,也就是下焦无火,虚而不能固摄为浊带,治用内补丸(《太平圣惠方》)。鹿茸(鹿角胶、鹿角霜可代)、菟丝子、沙苑、紫菀茸、黄芪、肉桂、桑螵蛸、肉苁蓉、附子、茯神。方中鹿茸通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而力任升举之功,提其陷也。全方温阳举陷,补肾扶气。(

五)临证体会辨证应分清楚虚实寒热。

1.有经无带,有带无经,经带夹杂者非赤白带也,首先考虑有无肿瘤。2.分清带下的量、色、质。

3.带下病应考虑病灶在子宫,与冲任二脉有密切关系,同时带脉为八脉之一,八脉俱属肾经,下焦肾气受损,则带脉漏下。另外,产生带下的病因中脾湿亦为主要的湿邪,湿又可化热,湿聚又为痰。治疗原则是温、清、补、涩,具体为壮脾胃、养肝肾、升阳气、除湿热。

4.调摄方面,脾虚及痰湿患者,忌厚味重油脂的食物,宜多食蔬菜粗粮,脚勿冷,腰勿寒。湿热证者,辛辣燥味、鸡肉羊肉少食,少刺激肝经等。肾虚证者,寒凉之物禁忌。避免因房事而耗气耗神或直接影响局部,更要注意局部卫生。


三、赤带

(一)概论妇女阴道流出的一种似血非血而呈赤色的黏液,叫做赤带。《傅青主女科》云:“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如果下鲜红色血液,应与月经过少、经间期出血相鉴别。朱丹溪谓,“白属气分,赤属血分”。

(二)因机详述根据症状表现,带下呈赤色的病因一般以湿热盛者居多,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与血俱下,所以成混合之色。如《傅青主女科》说:“夫赤带亦是湿病,湿是土之气,宜见黄白色,今不见黄白而见赤者,火热故也。”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调节血量和疏泄气机的功能失常,使胞宫蓄溢失调,经血非时而下,与带下相混而成赤带也。也可因心肝火旺,以致阴血亏损,内火炽盛,阴虚火旺而迫血妄行。

(三)治则治法赤带虽不外乎湿热、肝郁、阴虚,但在临床辨证上,仍须详审虚实,辨明病因病机。一般属于湿热者,带下多黏腻腥秽,苔黄脉数,心烦口苦;肝郁者,带下似血非血,伴有月经先后无定期,舌红脉弦;阴虚者,带下量少,心悸少寐,口干心烦,舌红苔少,脉细数。综合症状,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湿热证者,清热利湿;肝郁证者,调肝解郁;阴虚证者,滋阴清火。

(四)证治分型

1.湿热证症状:带下量多色赤,黏腻腥秽,口苦,心烦少寐,胁肋胀痛,小便黄或刺痛、频数,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平肝解郁。方药:

加味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6g,当归6g,生地黄9g,泽泻6g,车前子9g,木通9g,柴胡3g,黄芩9g,栀子9g,赤芍6g,甘草3g。

2.肝郁证症状:带下淡红似血非血,月经先后无定期,胁胀满,口苦咽干,面色黄润,小便微黄,舌黄白相间,脉弦数。治法:调肝解郁。方药:

丹栀逍遥散(《女科准绳》)。牡丹皮9g,炒山栀9g,当归(炒)6g,白芍(酒炒)9g,茯苓9g,柴胡6g,白术(炒)6g,炙甘草3g。加减:口苦咽干者,当归、白术可去;如心烦,头晕,溺赤,呈黏液性,色较浑者,以龙胆泻肝汤为主(《医方集解》),但剂量可斟酌,黄柏、茅根亦可应用。

3.阴虚证(心火内炽)症状:带下量少似血非血,心悸,少寐,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时有潮红,口干心烦,体瘦,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火。方药:

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石莲子12g,北沙参12g,麦门冬12g,地骨皮6g,黄芩9g,焦山栀9g,黄芪15g,生甘草4.5g,车前子4.5g。加减:本证病程较久,火热内炽,使阴血渐虚,并影响中气,如果气虚症状不明显,沙参、黄芪、麦门冬可去,加入赤芍、椿根皮、黄柏。


四、黄带

(一)概论妇女阴道排出一种黄色黏液,微有臭气或无,或有阴道发痒,称为黄带。其色若深如浓茶汁,气臭秽,可能与肿瘤有关。《傅青主女科》说:“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也。”(二)因机详述《诸病源候论》最早论述黄带的病机,曰:“带下色黄者,脾脏虚损,故带下而夹黄色。”即脾经湿郁,脾虚气不运化,水谷津液不能生精化血,聚而为湿,郁而化热。《傅青主女科》说:“黄带为任脉中湿热不得化,煎熬成汁,变而为黄。”《女科证治约旨》说:“因思虑伤脾,脾土不旺,湿热停蓄,郁而化黄,其气臭秽,致成黄带。”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湿热内蕴,郁而成黄。

(三)治则治法针对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上当以清热利湿为主。如经久不愈,转属虚证,又当以补益为主。黄带一般因湿热不化,郁结肝脾,故治从清热利湿,扶气实脾,虚证佐以升举,实证佐以解毒。气虚多用升麻、白芷、桔梗;实证多用贯众、银花、蛇床子、黄柏、甘草梢。(四)证治分型

1.湿热证症状:带下色黄,有腥秽气,甚者触鼻,或阴中肿痛,面色晦暗或淡黄,头胀眩晕,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月经大多不正常,苔黄而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

漏下去黄方(《千金要方》)。黄连15g,大黄15g,肉桂15g,黄芩18g, 虫18g,干地黄18g。

2.脾虚湿郁证症状:带下色黄,黏稠如涕,时久不止,头眩晕,食欲减少,月经多后期,色淡,面色淡黄或萎黄,大便时溏,小便淡黄,舌苔薄白,脉软而滑。治法:健脾渗湿。方药:

易黄汤(《傅青主女科》)。怀山药(炒)30g,芡实(炒,打)30g,盐黄柏9g,炒车前子3g,白果(打碎)10枚。

加减:如果分泌物较黏稠,口干内热,小便较黄,此属于热较重,

侧柏椿皮丸主之(《丹溪心法》):椿根皮、侧柏叶、香附、白芍、白术、黄连、黄柏、白芷。

3.气虚证症状:带下量多而清,淋沥不止,色淡黄无臭气,气短神疲,面色 白,倦怠懒言,便溏,舌淡红,苔薄黄,脉缓而虚。治法:扶气实脾,兼清湿热。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医学正传》)或益气升阳除湿汤(自制方)。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柴胡、山栀、升麻、莲须、白芷。益气升阳除湿汤:党参15g,白术9g,炙甘草3g,陈皮6g,升麻2g,柴胡3g,茯苓9g,茅苍术6g,焦柏叶3g。

五、青带

(一)概论青带是指妇女阴道中流出的液体颜色发青,状如绿豆汁,黏腻而下,气腥膻臭秽的一种带下病证。正如《傅青主女科》曰:“妇女有带下而色青者,甚则绿如绿豆汁,稠黏不断,其气腥臭,所谓青带也。”“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则青绿之带病均去矣。方用加减逍遥散。”临床上,纯下青色的带证少见。本证往往易与黄带相杂,成为嫩绿色或菜黄色。因为产生带下的主要原因是脾湿,脾湿则肝易郁,肝郁生热,热聚中焦,与脾湿相合,故带下如嫩绿色。

(二)因机详述古人认为,青带产生的原因是肝脏虚损,或湿热下注于带脉所致。《诸病源候论》说:“带下青者,是肝经虚损,故带下而夹青色。”《傅青主女科》说:“夫青带乃肝经之湿热。肝属木,木色属青,带下流如绿豆汁……逆轻者,热必轻而色青;逆重者,热必重而色绿。”《妇科易知录》也说:“肝经湿热停住中焦,走于胞宫,郁逆之气积久腐化而成。”此外,青带亦有因带下日久,肾经虚损而成者。

(三)治则治法诊断青带,当根据全身症状,并辨别虚实。治疗上,初期宜清解肝经郁火,通利膀胱湿热。如病久正气已虚,则宜养肝滋肾兼和脾胃。属肝经湿热带下者,质多黏稠腥臭,苔必黄腻,脉弦数。若带下日久不止,呈现头晕,耳鸣,目眩,腰膝酸软,舌质红,脉虚细,多为肾经虚损。总之,属实者宜清,属虚者宜补,更审其有无兼夹之证而随证加减化裁而治。

(四)证治分型1.肝经湿热证症状:带下色青,质黏稠,且有臭气,面色苍黄带青,精神抑郁,善怒气短,胸痞胁痛,头胀眩重,食少,便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解肝郁,清肝火,利湿热。方药:

加减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丹皮6g,山栀仁9g,白芍9g,柴胡6g,茯苓9g,苍术9g,荆芥6g,甘草3g,薄荷3g。加减:如阴道瘙痒者,加蛇床子、金银花;如腥臭味甚,头脑昏蒙,经期提前,小便短赤,舌红苔干,脉弦数者,本方柴胡、丹皮、茯苓皆不宜用,而应佐以滋水涵木,加入天门冬、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郁李仁。

临床亦可用加减完带汤(自制方):泡参12g,白芍6g,苍术6g,茵陈9g,甘草3g,荆芥3g,柴胡2.4g,栀子6g,黄柏6g,黄连3g。

2.肾经虚损证症状:带下色青,日久不愈,月经一般多推后,量少质薄,头晕,目眩,耳鸣,时有盗汗,咽喉燥痛,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薄,脉虚数。治法:宜滋补肝肾。方药:

滋血舒肝汤(自制方)。当归6g,白芍9g,熟地黄9g,山萸肉9g,青皮4.5g,生麦芽15g,郁李仁12g。


临床亦可用济阴地黄丸(《证治准绳·类方》):地黄、山药、山茱萸、当归、枸杞、肉苁蓉、巴戟天、五味子、麦门冬、菊花各等分,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空心白汤送下。

六、黑带

(一)概论黑带是指妇女阴道中流出色黑,或赤白带中夹有黑色,甚则如黑豆汁,质清不稠或浓黏臭秽的带下病证。《傅青主女科》说:“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所谓黑带也。”《妇科易知录》说:“带下色黑,有如黑豆汁,或浓黏臭秽,或清稀如水。”(

二)因机详述黑带之产生,当叩其虚实两端而言。虚证方面,主要责之于肾气虚损,肾阳不运,命门无火,阳不化阴,寒湿聚于下焦,肾虚不能摄固。《诸病源候论》说:“带下黑者,是肾脏之虚损,故带下而夹黑也。”因黑为肾之本色,肾气虚损,阳气不运,所以带下色黑。临床上亦有因脾阳下陷,寒湿不化,带下如扬尘水者。实证方面,乃因胃火太旺,热注于下,与命门、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煎熬,影响带脉经血而致。

(三)治则治法黑带之病因病机,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结合卓老的临床经验,可归纳为肾虚、脾虚和火热三种。肾虚者,宜温肾扶阳为主,佐以固涩;如因脾虚寒湿不化,则须扶脾为主,佐以温化寒湿;火盛者,则当以清利火热为主。

(四)证治分型

1.肾虚证症状:带下色黑,质稀薄,量多,绵绵不止,体衰气喘,胃纳减少,月经质稀而量多,经色多暗,腰酸,尿频而清长,喜暖恶寒,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治法:温肾扶阳为主,佐以固涩。方药:

左归丸(《景岳全书》)合固精丸(《仁斋直指方》)加减。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当归、菟丝子、附子。

临床亦可用桂附止带汤(自制方):附片(先煎)9g,肉桂1.5g,续断9g,焦艾叶9g,盐小茴香3g,乌贼骨15g,茯苓9g,芡实9g,金樱子9g。水煎,温服。

加减:下腹坠胀,阴中如有物坠出者,加升麻;怕冷明显者加肉桂;带下量多质稀如水者加用茯苓、芡实。若带下黄赤兼黑色,质稠而臭,两颧发赤,头目眩晕,午后潮热,咽干口渴,甚则心悸不寐,便结尿赤,舌红绛而苔剥,脉象虚细而数者,治宜滋阴益肾,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2.脾虚证症状:带下色黑质薄,有清冷感,月经后期,色淡质稀,面色萎黄,或气短神疲,四肢水肿,手足不温,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治法:健脾升阳,温化寒湿。方药:

加减寿脾煎(自制方)。党参12g,白术9g,当归6g,山药6g,莲肉6g,苍术6g,白芷6g,焦艾叶9g,干姜(炮)6g。

3.热扰带脉证症状:带下黄赤兼见色黑,腥臭黏腻,心烦口渴,口苦口腻,少腹灼痛,阴中肿痛,尿涩刺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火。方药:

利火汤主之(《傅青主女科》)。大黄、白术、茯苓、车前子、黄连、栀子、知母、石膏、王不留行。亦可用黄连解毒汤以泻火解毒。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芩、黄连、栀子、黄柏。按:黑带,古人多归之于肾虚与火热。所谓急则治其标,出血时应酌情用一些止血药,如地榆、贯众、仙鹤草等止血,亦能止黑带。血止后针对病因的不同而分别论治。另外本病证愈后当培补气血、健脾固肾,以恢复机体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