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窑新论之五: 大雅至朴,大道至简 ——官汝窑瓷器评说

 瓷海拾珍111 2021-01-22

二、关于“蟹爪纹”

“蟹爪纹”是鉴赏官汝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鉴定其真伪的核心指标。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明代曹昭写的《格古要论》中:“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曹昭是古代著名的文玩鉴赏家,《格古要论》为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其人其言为后代所有文物鉴赏家所重视。“有蟹爪纹者真”,言之凿凿,说得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很强。按说,这句话应该成为所有人鉴赏、鉴定官汝的圭臬,应该为鉴定是否为到代官汝提供明确的标准,但是实际上,因为无论专家还是收藏爱好者,都对什么是“蟹爪纹”莫衷一是,所以“蟹爪纹”倒成了鉴赏官汝的一道障碍。在深入研究“汝窑系”的过程中,在不断廓清官汝本来面目的进程中,十分有必要准确理解什么才是“蟹爪纹”。

对“蟹爪纹”概念的理解,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五种:

一是“开片说”。耿宝昌先生说:“蟹爪纹,较多的出现在汝瓷上,是釉面开裂,裂缝上串有多个小气泡,后又被污染成黑色,故形象地称蟹爪纹。难仿。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多数人都认同耿老的解读。

二是“毛刺说”。著名收藏鉴赏家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介绍汝瓷,便是这样解释“蟹爪纹”的:“蟹爪纹说得很抽象,书上的记载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这是比较新的说法,大部分马未都先生的粉丝——“马扎”们对此深信不疑。

三是“蟹爪转折形式说”。在解释“蟹爪纹”时,还有一部分人习惯引经据典地提到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蟹八跪而二螯”,而蟹爪折节如跪膝,那么“蟹爪纹”应指官汝的开片多呈九十度左右的蟹爪折角状纹样。仔细鉴赏过汝瓷开片的人会发现,如果你按照这个样子去想,一些官汝釉面上确实存在着类似蟹爪的折角状典型纹样——当然也有其它纹样。这是人们对“蟹爪纹”求甚解时的新思考。

四是“冰裂说”。同类似蟹爪的折角状纹样并非汝瓷独有,于是,有人认为“蟹爪纹”就是“冰裂纹”,虽然“冰裂纹”并非汝瓷独有,部分宋官窑和龙泉瓷器上都有“冰裂纹”现象,但由于汝瓷的釉层薄,纹片细密些,感觉就更像“蟹爪”之状了。

五是“棕眼说”。仔细观察过螃蟹行走的人也知道,螃蟹是立行而不是爬行,因此它们在沙上或者泥上横行时,会留下一个个孤立的小坑,而不是什么纹理。这是解读“蟹爪纹”的一个全新角度,脱离了“纹”即“开片”的窠臼。

六是“隐纹说” 。民国时期的郭葆昌在《瓷器概说》中就认为:“‘蟹爪纹’‘蚯蚓走泥纹’,惟厚釉之器有之,盖釉料配合工作或有未尽精到之处,经火锻炼而纹生焉。尝就钧窑器细为审察,其配制色釉,法用调和,不加研乳,颜料与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经火乃现离合状态,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纹’,然此为钧器所特有。而其它各窑,如汝、官、龙泉等,其配制色釉之法,则调和后,再加研乳,颜料釉汁务令熔合,虽其性仍在,经火后或不免有纹,但细如‘蟹爪’行迹矣。”。

因为这六种说法的资料很多,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下面,笔者把自己有关“蟹爪纹”的浅见提出来,仅供大家批评指正。同时,我还想强调的是,所有外在的特点都是有内在的材质特性和工艺特性决定的,总体解说在最后。

一是“蟹爪纹”是关于汝窑瓷器釉面特性的形象描述,而不是一个科学定义。“形象描述”的第一层意思,从纯语文知识的角度,“蟹爪纹”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例如,刘绍裳的小说《柴禾妞子》中的一句:“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其中的“大团结”借指10元1张的人民币。恰恰是由于采用借喻手法本体不出现的特征,造成了人们对“蟹爪纹”确指的不同理解。截至目前,关于“蟹爪纹”,不管有多少种说法,概括起来不外三个角度,一个是从“开片”的角度,再一个是从“棕眼”的角度,第三是从“隐痕”的角度。对三个角度的认可度,笼统估计,认可“蟹爪纹”为“开片”的约占75%,认可“蟹爪纹”为“棕眼”的约占15%,认可“蟹爪纹”为“隐痕”的约占5%。

“形象描述”的第二层意思,“蟹爪纹”不是一个科学定义。科学定义一般指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它既要有一套严格的方法,又要求对被定义的事物有清晰、准确、规范、严格的认识和界定。“蟹爪纹”和“蚯蚓走泥纹”“冰裂纹”,以及“梨式壶”“蒜头瓶”等,都不属于科学定义,而只是形象描述。形象描述的缺点是不科学、不严谨,优势是形象、具体。在古陶瓷鉴定中,形象描述被大量运用。再加上古陶瓷鉴定本身的一定神秘性,这就造成了一种“云里雾里”“神龙见首不见尾”“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感觉。

因此,准确理解“蟹爪纹”要抓住三个重要的点:第一个是要准确理解词语的语源学意义,即要认真理解词语产生的元语境;第二个是要准确把握隐喻的相似性,即词语和本体之间的高度相关性;第三个最关键,是要严格进行实物验证,即让器物说话。

(待续)

(作者:河北承德  刘国臣  初稿完成于2019年8月,2020年12月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