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图:张秀荣  又到了一年吃“腊八粥”的节日了,对于我这遇节必过的好吃佬而言,必定又是不能放过。昨天已经买好了莲子米、花生米、薏米、红米、黑糯米,桂圆、核桃仁,以及红枣红豆绿豆等等,加上梗米、小米,足足十二道食材,并且已经洗净泡好,只等初八早上加入糯米放入冰糖将粥熬至浓稠,再配以现包的芹菜大白菜猪肉馅饺子,可谓丰富多彩丰盛至极。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怪不得各寺庙每到腊月初八这天都架锅赠粥。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很早的时候,因天灾减收,家家户户余粮渐尽,有一家寡母,艰难的抚养子女几人,因多日断粮,孩子们都饿得奄奄一息,同样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母亲,于腊月初八这天早上挣扎着把粮仓的旮旮旯旯清扫一遍,扫出几粒豆子、红薯根,以及几片发干的南瓜,一把漏掉的米、麦,精心熬制成一锅粥。孩子们捧着稀汤的杂粮粥吃得“如狼似虎”,母亲不忍“虎口奇食”,竟是粒米滴水未尝,几天后饥病而亡。后来,民间为了纪念那位慈爱的母亲,自发的在腊月初八用红薯大豆南瓜熬粥。我家的这个习惯一直延续,每年的这天用各种豆类加红薯南瓜熬粥,从祖母至母亲。昨晚和弟媳一起散步,因为疫情的原因,她们商量着回老家接母亲来汉过年,我顺便说了句:明天腊月初八。她本能地说:“哦,腊八节了,老幼两代婆婆每年都要煮腊八粥的,我明天也去买红薯和南瓜。”这也许就是传承吧。记得每年腊月初八凌晨,还在睡梦中的我,就能听到母亲在厨房案板上“当当当”的切菜声,还有灶下祖母被烟火呛着的咳嗽声……两代母亲开始熬腊八粥了。迷迷糊糊,不知多久,母亲一脸黑灰地走进房间叫我们起床:“快起来呀,今天吃腊八粥呀,吃暖和了去上学呀!”一听说吃腊八粥,平时从热被窝里半天磨蹭难得出来的我们,一骨碌爬起来,赶紧穿好衣服,慌慌忙忙洗过脸,迫不及待跑进厨房。边喝腊八粥,边听祖母讲腊八粥的故事。那时,粮食也不宽裕,青黄不接时,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时常有。每年到这个时候,晚上就是每人一大把炒熟了的瘪花生(饱满的要留着来年做种)伴白开水当晚餐。所以,腊八节这天能吃上一顿美味可口的腊八粥,对于懵懂的我们来说,那真是一件非常幸福且颇具仪式感的大事。哪怕只有红薯南瓜和少量的豇豆米,难见更多的食材,经祖母和母亲的土灶柴火精心熬制,清汤寡水的杂粮粥,亦然是唇齿留香。以后每年的腊月初八,那碗红薯南瓜杂粮粥,祖母和母亲从未间断。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熬腊八粥也十分讲究,选用上等的养生食材,精心熬制出一锅的色香味俱全、一锅的甜蜜生活。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喝下肚,暖心暖胃,全身热络。腊八是粥,更是节!“腊八腊八,冻掉下巴”,那碗暖胃、暖心的腊八粥,氤氲着家的味道,也酝酿和期待着春节团圆的喜乐。香甜软糯的腊八粥,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亲情与温暖。我不免又回忆了一把。想了很多的事,很多的人。比如亲人,已消失不见了。是再也见不着了。端起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之际,也让回忆和感动,在这思绪的长河里缓缓流动!喝一碗腊八粥,告别旧年,期盼着新年的到来。喝一碗腊八粥,数九寒天无忧愁。喝一碗腊八粥,珍惜这一碗的温暖甜蜜,珍惜这一碗的浓稠亲情。感恩这一年又一年大自然的恩赐,感恩先辈们的福泽庇佑,感恩身边喝着腊八粥的所有人。关于作者 张秀荣,姚集帽子店姑娘,刘家塆媳妇。酷爱读书,喜欢交有才之友!投稿&联络:admin@mulangul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