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热·首届回声】我们,在行走中相遇——全国第一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小记

 江湖一刀 2021-01-22


我们,在行走中相遇

——全国第一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小记

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幼儿园   闵英

 王丽琴课例研究小组

静极思动际,恰逢坊主问询是否愿同往四川绵阳参加全国第一届“新华文轩杯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我欣然报名。

当然,坊主是作为教育行走主讲专家受邀前往,而我们,则是小小看客一枚,但心就是忍不住地悸动。因为绵阳对我来说,本身就带着神秘的诱惑:她是座优雅的慢城,但她的教育却快步疾行,在国内亦是屈指可数。在那里,在他人的教育行走中,会有怎样的相遇?我很期待。


同行,相视一笑亦是情怀

在机场坐上出租,司机一路轻捻慢挑细数着绵阳的美食景点,不觉间就到了火炬实小,当照片上的景变成可摸可触的境,脚步未免轻快,言语也显得欢畅起来。迎面的都是微笑,从眼底延至心里,暖暖的亦或是懒懒的,反正就是那种不忍打破的温馨和谐,一直一直蔓延,直至整个人也柔软起来。

在主办方的安排下,我和同行的陆老师被分在两个房间,两个宾馆。和我同室的是来自安徽的沈先芳老师,面对我的局促与辗转,她始终微笑以对,或分享经验,或伸出援手,甚是感激。和沈老师走的比较近的是杜君鹏老师,一位非常淳朴的老师,在教育叙事的台上呐呐地讲述过自己的经历,但我知道,在“破冰”结束的搬桌子“奖励”中,他却是来回往返最多的一个。

(图注:我与同室的沈先芳老师)

人群中,常会穿行着一位老人,斜挎着一个背包,非常精神,脸上的笑总也掩不住,他们说,她已经退休了,但看到“教育行走”挂在网上的通告,立马报名。她也是第一个抵达火炬实小的,当接待的老师看到她时,她从操场的树下站起,就像是看到了亲人……而现在,她就坐在我的斜后方,安静地记着笔记,偷眼望去,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台上老师讲到精彩之处,她更是爽朗大笑,就连滑动手机屏幕的动作也豪迈不已。没和她交流只言片语,但我就是明白了她告诉我的“虔诚”两字的笔划。

(图注:这位不知名的老教师正在认真做笔记)

徐云栋,山东某教师进修学院的老师。留意到他的微笑是在教育叙事分享之后。受坊主的邀请,徐老师在台上分享了他的一次惨痛的经历,一个人高马大的山东汉子就在台上哽咽不已,再也说不下去。也许因为递过纸巾,也许因为群里的鼓励不绝于耳,我们都一直惦记着他和他的笑。


(图注:山东汉子徐老师)

在我们后面一排坐着的是一家子,爸爸带着女儿。听坊主说,因为地域差异,他的收入不高,但每年坊主所到的教育会场,总会看到这一家子谦和腼腆的微笑。

而我,最喜去窥刀哥的笑。刀哥,江湖一刀,是绵阳市高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副校长,知行社社长,此次活动的具体承办人之一。故而,每每前往取餐点取餐时,总会看到刀哥蹙眉大步逆人流而出,我想,会场外面总会有很多事等着他吧。

对视而笑,是因为我们在同行中的共同经历:那些为辛弃疾与李清照是否要互换故乡的戏谑,那些为东西南北方位的争执与问询,那些回宾馆的夜路上关于时装表演的策划,以及是否要吃兔头的笑闹与解释……

我想:故事,让教育行走变得生动,而微笑,则是我们行走中怦然心动的情怀。


随行,相遇是久别的重逢

相遇是久别的重逢,初初见到,难免讶异:才相遇,哪来重逢?但是,随行于“教育行走”,聆听他人的行走历程,真真是体验了一把与初遇重逢的惊喜与沉沦。

絮叨之前,先介绍此次教育行走的专家讲座安排:仝晓锋《重新认识电影》、文迪《中国传统节日与教育》、吴启雷《我的志趣与研究》、姚月《我在德国当老师》、蔡兴蓉《我是怎样成为自由教育人的》、谢云《走宽自己的世界》、吴国珍《教师叙事探究与心灵成长》、陈大伟《课堂的观察和学习》和张文质《走着,走着,我的生命之路》。

这些专家有教育界的,也有非教育界的;有来自高校的,也有来自民间的;有教育体制内的,也有教育体制外的;有教研员,也有一线教师;有国内的,当然也有国外的,从中亦可看到教育行走的包容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总会在不同的“风景”中瞥到一抹熟悉,与自己的曾经似有印证、或有呼应,也会在陌生的世界获得一念顿开、天地不同的豁然感。

先来说说让我惊艳到不行的吴启雷老师。他,很“臭屁”,还没有任何专著的情况下,就毛遂自荐到百家讲坛要求开坛讲课;他也很执拗,为了写专著,钻研宋史,那张长长的书单,真是让我们叹为观止,而他,又“臭屁”地说,这书单上的书仅是他所钻研的一部分而已。他还说,不喜欢交际,只喜欢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微信上,我自我调侃:“忍不住沉沦了。”我想,让我惊艳、沉沦的,不是他的学识,就是那份执拗,就如同当初那个独自埋首课题研究的自己,或傻或痴,现不正有个更执拗的人在前方微笑吗?

其次,来说说在德国当补习老师的姚月老师。讲演时,她就像在唠家常,手肘撑着讲台,亲切随和,将她在德国当补习老师的故事娓娓道来,期间也专门给我们解释了德中两国教育制度的不同。在艳羡的同时,我发现,姚老师的观念真与我们不同,比如发现孩子掩盖错误时,她说,孩子已经认识到错误,又何必再去批评……这些观点和做法,一时在群里热传并引起热议。

另外,张文质先生在姚月老师讲演结束后的交流和调侃亦是我们口口相传、细细回味并深思的内容“德国多落后啊,一个班级只有8个孩子,一个班级怎么也得90个、80个孩子吧……”

我知道,文质先生感慨于国内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一直致力于以生命化教育改善教育现状。对于他的不回避以及他的执着与坚持,我很是敬佩。

说到蔡兴蓉老师,他是体制外的一位家教老师,但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从他的书《走在孩子的后面》中可见一斑。作为体制内的一名教师,听蔡老师讲述教育体制带给孩子的不幸,似有一些尴尬,也会有些微词,但当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一个个我们没有触碰过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不得不感谢蔡老师女娲补天似的伟大。于是,惊险、警醒不断交替,希望自己亦能成为走在孩子后面的那个人。


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是陈大伟老师,他曾经是成都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亦是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做到完美融合的学者。特别是在观课议课方面研究的分享,更是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当然,点点滴滴,一一记在心头,虽然仅有短短的几天,但是相遇时的那份感动足够让我们继续行走,很久很久……

坐上回上海的飞机,火炬实小远了,绵阳远了,四川远了,而张文质、刀哥、韩敏……这些人却近了。我想,这也许就是行走的力量吧,期待再次的相遇。


(图注:上海来的8人组,陆续赶到会场)


(图注:热身游戏,让我们回归儿童的状态)



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明年,再见!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大团幼儿园)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