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点推出《语文世界》2019年第1、2合期封面人物“老师的学生时代”专稿:特级教师陈振林《蓖麻绕园书香远》

 特级教师陈振林 2021-01-22

木木文字

《语文世界》2019年第1、2合期封面人物“老师的学生时代”专稿:特级教师陈振林《蓖麻绕园书香远》,后附学生刘融玄、周栩怡的文章。感谢帅帅的剑波编辑!

             小学四年级的我和我弟弟

校园里

蓖麻绕园书香远

陈振林

1982年,我在村子里的小学上三年级。小学的条件差,除了不多的课本,是没有任何课外书的。天生偏好阅读的我,有时拿着父亲给我的那本破烂的《新华字典》也会看上老半天。这自然不能满足我阅读的欲望。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同学正阅读着的小人书,于是,我知道我想要做什么了。

小人书,我们那时管它叫“娃娃书”,因为上边全部画着大大小小的“娃娃”,“娃娃”的下边,还有小小的文字进行解说。后来,知道它的学名叫做“连环画”,但我们仍旧叫它“娃娃书”,觉得亲切,有意思。

我想要看娃娃书。这是我当时最直接的想法。乡下的孩子,能够看上一本娃娃书,那是最好的阅读享受了。可是,一本娃娃书的价格,少则三分钱,多则近二角钱。这个价格也不算高,但对于乡下的孩子,手中是没有零花钱的。何况,我的家中有三兄弟,父母从田地里劳作所得并不多,家庭拮据,我在父母手中肯定是拿不到买书的钱的。

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一个想要阅读的孩子的愿望。我想出了“生钱”的办法,那就是:种蓖麻。

我打听到,镇上的供销社收购蓖麻的果实。于是,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我开始了我种蓖麻的计划。乡下的沟渠边,长着大大小小的植株,其间就有蓖麻。我想着要将这些野生的蓖麻收编成“正规军”,种到我家的菜园边。我将它们的果实摘下来,并不是急着去售卖,而是留作明年的种子。这些种子,我是一粒一粒认真精选的,籽粒饱满,连着那花纹,像极了一个一个吃饱了肚子的小小土蛙。

春天的第一阵雨过后,是种下蓖麻的最佳时间。在我家菜园的篱笆边,每隔上那么一米远,我就会用小铲挖上一个小洞口,然后放入两粒蓖麻籽。之所以放入两粒种子,是担心其中有一粒会坏掉。然后,将刚刚挖出的土轻轻地盖上。这时候种下蓖麻,是用不着浇水的,温度也适宜。只过上五六天,我就会再跑来看看。这时候,就会看到有的蓖麻籽已经冒出了青绿的芽儿。有的洞口长出的是双株,像挤着小脑袋的两个小孩子,那是两粒蓖麻籽都发芽了。不过不用急,再过上几天,它们长得更茁壮一些时,我会很自然地帮着它们“分家”的。

我的蓖麻,只种在我家菜园的四周,不占地,也便于我对它们的管理。每天中午放学,吃饭之前,我会在菜园四周巡视一周,看看那些可爱的小植株们是不是长得可爱。下午一放学,我也会到菜园四周转一转,我要看一看,看那些小可爱们有没有受伤。不到一个月,蓖麻们就会长到一米多高。这时候,是用不着去管理的。它们会一个劲儿地向上窜,开花,准备结出自己的果实。蓖麻花并不漂亮,花儿小,像那奔跑在田间地头的一个个乡下小女孩,可爱而淡雅。那叶子,就像是一个个大大的手掌。有风吹过,我可以闻到蓖麻叶里散发出的略微苦涩的气味儿。

    文艺青年一枚

大约在夏季的六七月,早一些的蓖麻就开始结果了。蓖麻的果实,是长着刺儿的,像一个个毛茸茸的小球儿。先是青绿青绿地,慢慢地,颜色变深变黑。等到完全黑色的时候,就可以采摘果实了。采摘果实的时候,蓖麻的叶子并没有枯萎,那得特别小心叶上的毛毛虫。这种虫子,浑身长着细细的刺毛,身体上有着漂亮的花纹,可是,它是会蛰人的。我们害怕地叫它“洋辣子”,因为我亲身体验过它的厉害。只要接触到它的毛,哪怕只是轻轻地碰碰,也一定会让你的皮肤疼上一阵子,长出一团又一团的红红的小肉结。不过,要是真被蛰到,我们也不会去找医生,只是在家抹上点牙膏。这牙膏,似乎就有着清凉止痛的作用。当看到手中的小篮子里提出大大小小的蓖麻果实,那手臂上的疼痛更算不了什么了。因为,蓖麻果实是可以换钱的。那时我们就听说,蓖麻籽能够提炼成药,治疗腹泻;它也能够被提炼成蓖麻油,主要是工业用。

摘下的蓖麻果实是可以直接拿到镇上的供销社里去卖的,这样就免去剥落成籽儿这一道环节。蓖麻果实的外壳有些坚硬,如果剥落成籽儿,得用双手的大拇指使劲,不然,你就得借助嘴巴的力量来咬开了。但如果将蓖麻果实剥落成籽儿去供销社里卖,那价格当然好得多。我认真地作过计算,一小篮子五六斤的蓖麻果实,如果剥落成籽儿去卖,会比直接售卖果实多赚上二角多钱。

二角钱也算多呢,可以买上三四本娃娃书了。

就在1983年这一年的秋天,我卖蓖麻果实赚钱,买来了23本娃娃书。像《林海雪原》《隋唐演义》《鸡毛信》就是在这一年买来的。每当一买来新的娃娃书,我就会坐在家里的门槛上,看上一阵子,晚饭也顾不上吃。第二年,第三年,我种蓖麻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卖出的蓖麻果实也越来越多,家中的娃娃书也就越积越多。除了种蓖麻买来娃娃书,我也和班上的同学交换娃娃书。很多的时候,我会用我认为不够好的娃娃书,换来我认为价值更好的娃娃书。每每一放学,我们同学们会迅速地做完家庭作业,然后聚会在一起,阅读娃娃书。各自看着自己喜欢的娃娃书,没有一点声响。有好几次,我们看娃娃书入了迷,直到月亮升起,家中的父母在叫着自己名字的时候,我们才回到自己的家中。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精美的娃娃书,在一个周末,我在每本书的封面外又加上了一张书皮,然后用毛笔字小心地写上书名。同时,对我手中所有的娃娃书一一编号。这是为了便于交流,也便于阅读。我内心里希望我的小伙伴们能够来到我的手中借阅,我们一起阅读这些娃娃书。1985年9月,我进入初中时,清点了我的娃娃书,数量达到了396本。

        我爱排球

我不停地阅读着我手中的娃娃书,我也用我的娃娃书不断地和班上的同学交换着阅读。就在这不断地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语文的另一个世界。那时候我们上语文课,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大多是从庄稼地里走进教室的民办老师。好几任老师,他们拿着一本教学参考书,不停地在黑板上抄着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一下课,我们什么也不记得了。但是,我的娃娃书,让我找寻到了另一个属于文学的世界。

就这是朴素的蓖麻,长满了我的少年时代。我种蓖麻换得的这一本又一本的娃娃书,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走进了我的文学王国。

我不止于阅读娃娃书了,一头扎进了文学名著的海洋,开始不停地阅读各种书籍。厚厚的《三国演义》,在初中时我已经看完了两遍。接着,进入《西游记》和《水浒传》的世界。然后,是《复活》《三个火枪手》,虽然读不大懂,但我也乐在其中。可惜的是《红楼梦》,那时我只是听说过,从没有见过,至于第一次阅读,是后来上大学时才完成的。这期间,我也开始接触《论语》,是线装书,从我的爷爷的书堆里寻到的。另外,我也阅读了大量的杂书,像话本小说《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像琼瑶的《窗外》《六个梦》,等等。

就这样,我知道了封神榜的神奇,知道了三国故事的精彩,知道了隋唐英雄、杨家将的壮烈;我开始慢慢接触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开始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和泰戈尔这些伟大的作家和诗人。我懂得了战争的残酷,懂得了母亲的伟大,懂得了天空的辽阔。

我也不止于阅读了。在不断地进行阅读积累之后,我进入到我的写作世界。这些年来,我写出了一些文学作品,也发表了一些教育教学文章,出版了20多部著作,算是对当年那个在菜园四周种蓖麻的乡下小男孩的美好回应吧。

我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评为特级教师时,曾有记者专门采访我:“请问,影响你阅读与写作的源泉是什么?”“是我的那些娃娃书!我读书时种蓖麻换来的娃娃书。”我笑着回答说。

今年春节回老家,我特意看了看我的那些娃娃书。我的这些亲爱的小伙伴们,正酣睡在老家二楼的书箱里,它们,已经成为我心中的无价瑰宝。


          三游洞前

游岳阳楼(左为同学何庆丰)

      我和我的同学于君山

他送我风景

刘融玄

和陈振林老师朝夕共处三年的我们这些学生,想起他来时,觉得他不是一个作家、一个特级教师,而是一个能与之倾吐内心的师友。

因为深厚的阅读基础,陈老师身上有着文人特有的儒雅,以及在岁月里褪下凌厉后的风骨,多了几分入世的温和。语文课的课前礼节被老师独特地以师生相互鞠躬取代了传统的问候,这个习惯的影响延续至今,是老师教过的学生们所共有的默契。老师曾在学校礼堂开设过写作的专题讲座,我有幸去听讲。抑扬顿挫的语调,信手拈来的素材,整个浑然一体的感觉就好像他每一节课上写下的板书,洒脱俊逸,又让人觉得这才是它们本应有的样子。

老师的办公室前是生长得很好的金桂,盛放的时候香气甚至可以氤氲到教室门口的走廊。去上交练笔本的午后,日光穿过叶子,落在走廊的白色瓷砖上,斑驳而摇曳。老师十分注重我们的练笔情况,几乎是完完整整坚持了三年。写作方面老师一向很包容,练笔可以选定任意题材。在中学写作逐渐模式化的大环境下,这就近乎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没有体裁篇幅限制,能够认真琢磨想写的东西,认真地期待着评语。老师让写作、让语文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教室的小黑板上每天都写满了新的句子,调剂没日没夜刷题的单调。那时的课堂,演讲、诗朗诵、话剧表演、读书心得交流等许多活动,老师总是笑着在一旁记录,尽兴之时做精炼的点评。青涩的高中三年,美好得闪闪发亮。

高考前老师陪我们上最后的晚自习,一向多事的我感觉烦闷异常,请了假去操场。出教学楼时回头远远看到在楼上眺望的老师,思绪刹那澄澈得感动。以前老师每周有时会在学校执勤,放学那会儿人潮汹涌,老师就安静地站在某处微笑着观察来往学生。我们总愿意挤上前去问好,走出好远后一回头,也还是能望见他无比温暖的一张脸。

毕业后再见面已经是在同学的升学宴饭桌上,是我们昔日的同班师生久违地在奔波四散之前匆忙地一聚。散场前同陈老师交换了眼神互别,好像我们过阵子还会再见,下个月还会再见,明年或者后年还会再见。那天我喝了点啤酒,祝语噎在喉头却固执地敬了老师很多次,意识朦胧里仿佛与某个承诺重叠,原来终于到了兑现这一天。这让我忘记曾经小小的不快与生活的不顺心,能让我想起很多个美丽的瞬间。幸福感如烈酒般带来的冲动,让我感到高中生涯不管如何都值得一遍一遍地回忆、慢放,值得一次一次地萃取、结晶,值得用所有美好的形容词去修饰。

上大学之后,爱好写作的我什么也没写,觉得只想投入一段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心安的生活里面。只是时常想起所有同学都印象深刻的一堂晚自习,一向步速很快的陈老师在教室里缓缓踱步,讲着他过去的故事,讲着年少的爱情与愿景,说到逆境与无限可能。他真是个无比浪漫的性情中人!更多的时候,老师还是身处生活的洪流中,非常认真地投入一段生活,柴米油盐那种,或者一不留神又过得很漂泊;但无论怎样却始终是在写作。

于是就想到老师的文章,源于生活而超脱生活的,细碎的幸福。老师以这样的文字引导我们,我们就看到石缝里的花,山涧的泉水,村间的犬吠,古镇淳厚的乡情。到底还是教师啊,教会我们从文学的视角看待生活,生于平凡的,得以成风景。

希望在我们的后续里,还有更多的人能碰到这样好的风景。

(作者系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2015届学生,18岁,现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在《佛山文艺》等刊发表文学作品近30篇。)

 

用文字写下魂灵

周栩怡

我总会想起他,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陈振林。

我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那样爱生活,爱写作,爱语文。总以为过了咿呀学语的年纪,语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可有可无、无需下大功夫的学科,但是他说过,得语文者得天下。当时我以为只是面对高考的巧辩。后来才慢慢觉得那是赋予自己柔软的思维去感受生活的喜悲,无论何时,都能拥有为文字而心动的能力。

兵荒马乱的高中年代,班上传阅的《父亲的爱里有片海》是我看过的他的第一本小说集,故事丰富而细腻。我后来的文章里总有点模仿的影子;他经常夸我文章写得好,着实惭愧,多少带着点高分功利心写的文章,总是差了那么点味道。

班级里排练话剧《雷雨》的那段时间,是最快乐的时光,一字一句,一颦一笑。我们一遍一遍地对台词,编排动作。他说:“面对那无情无义的周朴园,你就是那不为瓦全的侍萍。”那场表演,没有考点,没有修辞,只有整个心架在角色的壳中,情绪的牵扯是从来没有过的繁杂。那时候,我也明白了他说的语文的魅力。

我其实一直羡慕写作优秀的人,同样的笔,仿佛在手下生了魔力,勾勒出的文风,一砖一瓦中搭建出沁人的词句,着实动人。后来他告诉我细节是最重要的,是点睛之笔。我一直不太懂,以为是我的用词还不够高级,愈发去堆砌浮夸的字句,却是南辕北辙的让文章更加生硬。那段时间我有些低落,不主流的散文写法,散漫的内容,让文章显得晦暗而低迷。我悄悄去问他,带着女儿般的撒娇和委屈对他说,别人评我写得不好。他听着只是笑着说:谁说你写得不好,我觉得你写得很好,你终究会得到高分的。你看,他其实挺护短的,安慰人的方式一点都不“浪漫”,但是我心里感动甚久,就像父亲夸女儿那样,哪需要各种欲扬先抑,反复举证呢?一句“我觉得你很好”就是让所有委屈都弥散开来,越简单的话语,越有力量感。

上了大学,那曾经被细细批注的作文,被赠予的书籍,我一直都额外存放着。有时翻开看一看,总觉得自己还坐在那间教室,写着周记,咬着笔头,记录点滴的成长,苦甜参半。而他是最好的倾听者,是最好的见证者,像在我身旁慢慢走着,听我或欢快的,或哽咽讲每一件事,然后笑着告诉我:没事的,慢慢来。

慢慢来,再慢我也已长大,才越发珍惜那颗因他而起的语文赤子心,在从众的生活中仍然能够用文字记录每一个令人辗转的瞬间。相机记录下的是画面,而文字记录下的是魂灵。我的每一次写作,即使是他不再看到,我总是能够想像他为我评解修改的模样。像父亲握着女儿的手,去放风筝,慢慢放线,让风筝顺着风扶摇而上,我在跑,他在身后看着我笑。风大了,我跑得更快,线放得更长,而他站在原地,不再跟上我了。

我终于明白,所谓师生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他不断目送你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站在教室门口的这一端,看着你背着书包逐渐消失在拐角处,而他,仍旧站在原地。

(作者系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2012届学生,现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

长按.识别.关注

陈振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特级教师。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全国“四方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委。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30多篇小说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3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教学文章210多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4部。系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获得者,青铜骏马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典作家,全国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获奖作家,第十四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奖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等刊签约作家。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是陈振林文学创作与教学写作的自由天地,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报告、总结、交流材料,演讲稿,小说,剧本,策划书,广告词,新婚对联,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