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心晴阳光明媚 2015-11-22


1

1930年11月,胡适先生在上海青年会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读书》的演讲,回答“为什么要读书”,他总结了三点:

“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在演讲中,胡适先生如话家常,深入浅出地分别对以上三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之所以会想起胡适先生这篇演讲,是因为近日读了常生龙先生的新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2

称常生龙为先生,因为他的确配得上“先生”这个称呼。

先生年届半百,而声如壮年,目光炯炯;先生为物理特级教师,而每日读书,读必作文,健笔如飞;先生为上海虹口区教育局长,而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写博客,开专栏,抓管理,促教改,思维敏捷,视野开阔。

常生龙先生这本书,从他自不惑之年(2005年)评为特级教师起,矢志每周读书一本并“撰写至少一篇读后感”,迄今十年间为其所阅读500余本书而写的500余篇(凡200余万字)书评中,精选50篇,荟为五辑。

一曰“教学即创造”,精选了10篇有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书籍的书评,除了这10本书之外,还附录了16本相关书籍,作为延伸阅读。

二曰“教育即生活”,辑录10篇书评,附录14本书,强调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生活中的诸种关系,过上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三曰“学校即社会”,学校,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锻炼。选入书评10篇,延伸阅读,亦附录15本书。

四曰“理论即支点”,精选9篇关于位教育名家著作的书评,与14本延伸阅读的书籍相辉映,覆盖哲学理论、实践操作,蔚为大观。

五曰“变革即未来”,10篇书评与12本延伸阅读书籍,既有美国专家构建全球顶尖教育体系的思考和研究,也有芬兰教育道路的经验总结,既有对学生创新力培养的思考,也有互联网时代教育学方式变革的探索:移动互联、幕课、可汗学院、微课、翻转课堂……令人目不暇接。

从五辑简介中,即可发现,常生龙先生读书,以及写书评,与胡适先生在《为什么读书》演讲中所说目的相同。或则继承前人知识的遗产,以成家立业,发扬光大之,譬如第四辑对教育经典的阅读;或则以书籍为向导,触类旁通,左右逢源,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开阔更广大的视野,譬如第五辑“变革即未来”之立足当下关注教育发展所读之书;或则由书籍所供给之思想材料,所提供之知识与方法,提升能力,深化素养,以解决困难,应付环境,获得更大的进步。譬如第一、二、三辑,立足于现实,分别从“教学”“教育”和“学校“三个维度谈读书之用。“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我想,常生龙先生一定是极为赞同胡适先生这话的。

纵观整本书,收录50本书的书评,延伸阅读71本书,其集十年读书之力,萃五百写作之功,而成此集之苛严,其对教育研究之宽广深刻,于当今读书著述之教师中,可谓观之止矣!


3

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的后记中,常生龙先生说,年届不惑评为特级后,他“选择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的底色”,而实际上,在这10年的读书历程中,他通过读书与写作所收获的果实,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

后学如我,便是凭所撰之书《不拘一格教语文》和《重建师生关系》,得以结识常生龙先生,并建立了书友之谊,实为人生之乐事幸事。如今,人到中年,每于人生艰辛中,感到左支右绌,身心俱疲时,我便会感念生龙先生之所为作,而重新鼓舞起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念,兴致勃勃地“生活”下去。

不仅是我,那些与我一样,时时追随先生的博客,踵武其尘,拾级而上者,都是受其恩惠的人。犹记得,有一年,生龙先生想出了一个在读书人中间传递好书的法子,他每周选书放在单位传达室,感兴趣的博友可以去取了读,读毕送回,若有好书相荐,亦置于传达室中……至于身为教育局长的他,为推动上海虹口区的教育革新之进程,所做的诸种努力,也无不与他的阅读和写作,息息相关。

先生之境界,虽不能至,先生之力量,足可传递。

要写常生龙先生,却先写到胡适先生,除了因为二位先生关于“为什么读书”的见解可以隔着时空颔首会心一笑,还因为,我也想如唐德刚称胡适一般,说“我的朋友常生龙”。

我的朋友常生龙先生,其为学也,金声玉振,其为人也,文质彬彬,其待人也,霭然自如。先生之谓,实至名归。


4

前面援引胡适先生的演讲,结合常生龙先生的书以及他的读书与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关于读书的益处,已经做了详尽地分析,“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好像已经没有必要再讨论了。

然而,我还是有话要说。

还是从《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说起吧。

这本书,从常生龙先生十年中五百多篇书评中选了五十篇教育教学书籍的书评,结集而成,题为《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不熟悉常先生的读者,大概会以为,他只对教育情有独钟,看:十年如一日,日日都在读教育教学的书籍。

实则不然。

在常生龙先生的新浪博客上有一个博文分类为“读书评论”,计有543篇文章。浏览一下,的确是以教育类书评居多,但绝不是清一色的教育书。非但不只是教育书,其他多种门类的书,诸如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等,均有涉猎。

逐页扫过,有唐德刚记述之《胡适口述自传》,有廖宗廷主编的《珠宝鉴赏》,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有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有刘瑜的文集《观念的水位》,有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有莫言的《丰乳肥臀》和《蛙》,有黄晓阳的官场小说《二号首长》,有布朗的《饥饿的地球村》,有亚瑟·史密斯《中国人的脸谱》,有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旁观者》,有里吉斯的《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有劳埃德的《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有何伟的《寻路中国》和《江城》……限于篇幅,仅枚举数篇。

如果说,常生龙先生十年读书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油画,若是擦去十年中,他所读书籍中的这些驳杂与丰富,那这幅十年读书图便失去了活泼灵动的色彩,而显得呆板滞重;如果说,常生龙先生十年读书是一组恢弘动人的交响乐,几乎无法想象,若是没有了长笛、黑管,没有了圆号、竖琴,没有了教育书籍之外的副歌与变奏,这组十年读书交响乐是否还能有动人心弦的魅力。

所幸,这些假设都是假的。

真实的常生龙先生,不仅仅是追求读书致用的物理特级教师、虹口教育局局长,他首先是一个和谐完整的人,在他的眼中、心中和手中,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有“格物致知”之务实价值,更有“心之所向”的安静与美好。

2015年11月8日 20:40


(备注:此文发于《中国教育报》“书里书外”栏目,有删节。文章来自:源创图书)



书名:《读书是最好的修行》

作者:常生龙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试读:

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是很多教师的愿望。通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于永正揭示了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母亲牵着6 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很开心,没想到孩子在商场里却哭哭啼啼,无止无休。当她蹲下身子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

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 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这方面,于永正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欢玩,所以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在人们的印象中,课堂教学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于永正的课堂并非如此,一个个生动、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课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他带着孩子们去钓鱼、钓虾、野炊,和他们一起去参观苹果园、考察皇藏峪、攀登峄山,到农村去拔草、捉虫,到农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坚信: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穿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作为一个老师,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不能太像老师。如果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无论在任何地方行走,于永正都要求自己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就有树立自己权威、确定自己老师身份的意义在其中。班长在教室里给同学们布置大扫除的任务时,于永正会非常认真地询问:“班长,我的任务是什么?”领了任务之后,他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和学生一道去做,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课间,他总是尽可能地待在学生中间,和他们说说话,和一些学生掰手腕,经常讲一些故事、笑话给大家听;在演课本剧的时候,他总是积极、主动地扮演各种角色,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体会文本的内涵……

于永正认为,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诀窍二:遵循教育的规律

什么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

一个孩子在默写的时候将“诉”字的最后一个点给弄丢了,老师让他抄写八遍。抄写时该生写的前面四个字是有最后一个点的,可后面的四个又没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的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

于永正对学生写字的要求很高,但他的要求不是体现在一个字写多少遍上,而是体现在书写正确与否上。孩子如果初学写字时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出了问题,后面再要改正就非常困难了。于永正建议,楷体是学生写字时最需要借鉴的字体,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每一个字的结构特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写正确。比如“帽”字,很多人误将右上角的字写错,这与教师的教学是有关联的。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朗读的作用和价值。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既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光明日报》的记者樊云芳就是在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立志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于永正在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训练自己提高朗读的水平。孩子们正是在他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了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遵循规律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越位。不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来教,人为地拔高要求,特别是在人文性方面挖掘过深。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二是要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需要的,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品味能力,尤其是对词语的品味能力。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种力透纸背的能力就是品味能力。

诀窍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大德无形,大教无痕。教师的影响作用,在小学阶段体现得尤为显著。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汉代的班固也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两人都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当教师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才最大。

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在何时何地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一点也不随意;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都书写得工整、认真,没有丝毫的潦草;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在“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和孩子一起活动时,对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每天认真阅读报刊,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学生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老师的爱好越多,越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于永正对此有深刻的感受。除了自己的语文本行之外,他还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等,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他在课堂上,时不时就会“秀”一段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京剧,让孩子们大饱耳福。他的书法、朗读等技艺,更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通过一天天积累,不知不觉地就厚实了孩子们的精神底色。

在书中,于永正引用了郭振有先生一句话:“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当你的学生将你的感人故事在校园里、在互联网上传颂的时候,你就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啦!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