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容易被误解的“俗话”,你知道多少?

 随手谈诗 2021-01-22

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一些诗词或古文中的话来表达意思,有一些甚至成了俗语。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俗语”,有一些因为断章取义或因为语言发展,它们的意思发生了改变,如果不加思考随意引用,就会闹笑话哦!


有断章取义型的

如“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后世常被道德卫士用来用作道德绑架,说爹妈还健在,就不应该离开父母。你要换到当今社会,就没几个孝子贤孙了。

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方是地方的意思,咱们可以引申为明确的目的,正确的方法。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在,就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方法。

完整的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孔子思想,人家很开通的,既强调子女应该孝顺父母,但是也不反对为了自身发展出去奋斗。

类似的还有“以德报怨”之类的词,老是被断章取义,孔子真是心里有苦说不出。

有理解错误的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现在的解释是,一天见不到,就像三年那么久。

其实呢,这个三秋就是三个季节,如果看原文就能理解,出自《诗经·菜葛》,三句诗,分别是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

从月到季到年,这才是正确的排比方式。

有事物称呼变化的

如“床前明月光”。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现在我们说床,自然是睡觉的床。但是在这首诗里,就说不通了,床当然在屋子里,那怎么能看到明月光。

李白时代的床,有两种说法,一说胡床,就是小马扎,一说井床,稍微理解成井栏好了。

照这两种解释,就说得通了。相同的还有“绕床弄青梅”,你可不能随便跑到姑娘闺房里围着床跑圈圈,会被打的。

语意引申或约定成俗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小就被告诉我们是赞扬老师默默付出的一句诗,说起来也很合理,用来赞美任何劳动人民都合适,为了他人付出,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

而这实际上是李商隐的爱情诗。

这样引申出来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倒觉得蛮好的。

语言发展或将错就错

如“空穴来风”。

原本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现在经过大家的努力,这个成语更多用来表示: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意思完全相反了,但是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两个意思都可以有,就要看上下文的意思了。

还有一些字的读音也是这样,比如“说客”,以前读shui,现在被统一改正读shuo了。

其他

还有如王维的《红豆》一诗,现在用来形容爱情,最初可是形容他和李龟年友谊的。

再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本是战士之间的约定,现在成了爱人之间的誓言。

等等等等,这个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语言是要发展的,我也不觉得有啥不好,只是在接受新改变的同时,咱们不要彻底忘掉了其本身的意思和读音就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