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不写“菊花源记”,而写《桃花源记》?

 随手谈诗 2021-01-22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 ◆ ◆

来源 | 《桃花源记》
文 | 也可自话
图片来源 | 网络

◆ ◆ ◆

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要写《桃花源记》,而不是“菊花源记”?
我还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可以试着从古代诗文的“意象”方面分析一下。
晋陶渊明独爱菊,他从出仕到弃官,过上隐居生活,也曾不为五斗米折腰,深刻地意识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又因对这种黑暗的不满,从而幻想出一个理想社会,这就是《桃花源记》。桃花源是陶渊明构建的乌托邦,是一个积极的理想社会,和当时消极的社会现状截然相反的。

01

桃花

桃花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积极的意象。
比如《礼记》中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仲春,是春意最盎然的时节,天上下着春雨,桃树绽放艳丽的花儿。春雨是好的,春雨贵如油嘛,桃花在春天绽放,是有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好的。让人不免想起杜甫那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经》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到艳丽的桃花,就想到了美丽的姑娘,用来形容美人,美人自然是好的。
神话传说中也有桃花的影子,夸父逐日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林,啥意思呢?夸父的事业虽然没有完成,但他为后来者留下了一片象征着春意和生机的桃林,这代表着希望。

02

菊花

菊花的意象相对来说就复杂一些了。
菊花有积极的一面,如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这其中菊代表着淡泊,不趋炎附势,是妥妥的世外隐士——正如陶渊明的生活一般。
但更多时候,菊花也有萧瑟之意。
菊花盛开在秋天,古人本就有伤春悲秋的思想,伤春,是在暮春,舍不得春天离去,而感到悲伤,不是伤感春天本身。悲秋,是因为秋天万物凋零,肃杀凄凉,悲的是秋天本身。
秋天是金黄色的,花草树木凋零之后,都枯黄了,菊花恰巧又是黄色。更是为这枯黄的季节增添了几分悲凉。
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固然有他隐逸、不问世事的一面,但他不问世事的原因,恰巧是对现实感到失望。

03

为什么不是“菊花源记”?

明白了桃花和菊花代表的意象,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陶渊明虽是隐士,和历史上无数淡漠的隐士一样,不是天生喜欢淡泊,他们也想用自己的所学,致君尧舜上,帮助帝王一起开创一片人民安居乐业的世界。但昏庸的君王、暗流涌动的朝堂,不让他们这样做。
失去信心——所以陶渊明爱菊,取菊花隐逸淡泊的品质,这也将是他最终的归宿。
而桃花源,前面我们说了,是陶渊明心中的乌托邦,读《桃花源记》,有一段描写源中生活精致的画面: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你看,这恰巧是生活在战乱年代的百姓,心中渴望的生活方式。
其实啊,《桃花源记》中,也隐藏着“菊花源”,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生活在桃花源?陶渊明交代的明明白白: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国家战乱,让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所以来到桃花源,从此与外人间隔。这一句“遂与外人间隔”,就隐藏着菊花,代表着隐逸。而在这隐逸的生活中,他们男耕女织,怡然自乐,世代相传,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这就是桃花源。
这不正如陶渊明的经历一样吗?

————  / END /  ————



推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