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万人进最后剩下6万人,原因为何?

 兰州家长 2021-01-22

前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战争的炮火总会弥漫在中华沃土之上,曾经的战争时木石,是为了争夺领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后来的战争就是刀光剑影,是为了君王的利益,是为了国家安稳。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万人进最后剩下6万人,原因为何?

▲挺进大别山示意图

手握精锐的部队

硝烟弥漫的中华土地上,我们从史书上看过一场场战争的积累,也知道鲜血挥洒的豪迈,也明白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苦。

只能感叹,历史书太小,装不下波澜壮阔的事迹,也概括不出凶险万分的战场。

新中国的统一,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成功的,在这之前,我们面临的是日本侵华战争,最后又是与国民党的斗争,一代代人的鲜血挥洒在土地上,才换来如今的和平。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万人进最后剩下6万人,原因为何?

▲ 刘伯承邓小平

在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与邓小平面对绝境,选择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战役,挺进大别山。

当时他们手中有12万人,皆是晋冀鲁豫的野战军,那可是精锐般的存在。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可谓人多势众,但是他们还算是筹建状态,并没有成型。而且当时东北野战军与山东军并没有进行整合,军队契合度不够也是一个难题。

西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人数更是稀少。多方对比下,还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更为突出,他们不仅人数众多,就连装备武器都是最好的。

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和平,刘伯承与邓小平带着精锐部队强渡黄河,发动了鲁西南战役,这个战阵打响了胜利的炮火,他们在这次行动中歼灭敌军6万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万人进最后剩下6万人,原因为何?

▲晋冀鲁豫野战军

挺进大别山

中原有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就是黄河,而黄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有传言“得黄河得天下。”

由此可见黄河的重要性,而当时为了能够打赢战争,刘伯承等人也是带着大部队决定挺进大别山,为内线争取一丝机会。

带着精锐部队,刘伯承等人迂回盘旋的坚守阵地,这场战争从1947年6月30日一直持续到7月28日。

此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耗时长,已经筋疲力尽,但是他们依旧打出不菲的战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万人进最后剩下6万人,原因为何?

▲ 挺进大别山地势图

在这段期间,晋冀鲁豫野战军一共歼灭敌军4个整编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也是这场战役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进攻的序幕。

但是刘伯承与邓小平等带领的军队也是损失惨重,从12万人到6万人,可见战争的惨烈,也可知道如今和平的来之不易。

挺进大别山后,刘邓大军有百分之五十的军人均牺牲在自己国家的土壤上,除了人员惨重,就连曾经最好的重武器都纷纷牺牲在前线上。

以至于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将军还曾下令,不允许打扫战场,要把最好的资源都留给中原野战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万人进最后剩下6万人,原因为何?

▲淮海战役(油画)

战争的残酷

或许我们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战争如此艰辛,带着最好的部队,手拿最好的武器,却在挺进大别山后落魄如此。

其实挺进大别山后造成伤亡的原因有两条。

第一条就是常见的战争伤亡

战争都会伴随死亡和鲜血,哪怕是尖锐的武器,哪怕是精锐的部队,因此在战争中伤亡也是很常见的,而且当时国民党调集了15个整编师33个旅的兵力对付刘邓大军,而且指挥官还是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

第二条就是后勤补给困难

当时国民党奉行白色恐怖,犹如蝗虫般过境后寸草不生,因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既没有百姓带路,也没有粮食物资补给,而且山上环境恶劣,才会导致刘邓大军伤亡如此惨重。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万人进最后剩下6万人,原因为何?

▲ 白崇禧

综述

挺进大别山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战争不是一己私欲的武器,而是保家卫国的权益,而我们如今的和平,就是前辈的鲜血和身躯铸就的。

【参考资料】

《从“四个意识”观邓小平与千里跃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

【文案编辑】目海志露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