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邓大军曾有30万人,实力强大,为何到二野成立时却缩水成28万?

 梦想童年594 2022-05-06 发布于江西省

刘邓大军曾有30万人,实力强大,为何到二野成立时却缩水成28万?

文章图片1

邓小平和刘伯承

刘邓大军的实力曾是全国之冠,在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原突围之前的这段时间,他们在全国各大战略区中可谓首屈一指。那时还没有中原野战军的名称,但其实力之强大是任何人否定不了的,单是正规军就有30万,非正规武装更多,高达40多万!

但从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展到中野,人数从30万变成28万,到1949年初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时,人数也不过28万!这是四大野战军中唯一一个人数没有实现增长的部队。

反观其它三大野战军,西野成立时4.5万人,1949年初改成一野时15.5万人,增长了3.4倍;华野成立时人数达27.5万,改称三野时是58万,增长了两倍;东野的扩军速度更是恐怖,短短三年时间,由当初的11万猛增至百万大军,增长高达10倍!

文章图片2

李达、邓小平、刘伯承和蔡树藩

一野的前身是中野,中野的前身是晋冀鲁豫,晋冀鲁豫的前身是八路军129师,期间历经多次改编,分分合合,但大体脉络是没错的。

八路军129师,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中战斗力最强的。1955年的授衔,129师出现三个元帅级的人物:刘伯承、邓小平和徐向前。其中刘伯承和徐向前被授予了元帅军衔,邓小平本来也在元帅名单中,排在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居第7位,但由于已经转入地方,因此和元帅军衔失之交臂——但已经足见129师战力之强悍了。

有人说八路军115师的战力更强,因为著名的晋察冀和山东这两个对随后的战争走向影响巨大的根据地都是115师开辟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是聂荣臻,山东军区司令员是罗荣桓,这两人一个是115师副师长,一个是115师政委。

但是,聂荣臻和罗荣桓都不以军事能力见长,他们是政工干部,同时更是根据地建设大师。从纯军事的角度,还是刘伯承、邓小平和徐向前更厉害一些。

文章图片3

彭德怀、朱德、彭雪枫、萧克和邓小平

从表面看,除了中原之外 ,其余三大战略区日子似乎过得很滋润,部队人数都至少实现了翻番,但事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林罗刘的东野也有被人家一路撵过松花江的经历;彭德怀的西野整天在陕甘宁的穷山恶水转悠,饭都吃不饱;至于陈粟裕的华野,遇到的都是硬钉子,部队自身伤亡居全军之冠!

不过,比起来环境的险恶和损失之重,还是刘邓大军更有发言权。

刘邓大军当初从晋冀鲁豫带走的12万人全是精锐,再加上其它各区的支援,特别是华东的两万人,但这14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从山里出来的只剩下了不到7万人,减员50%,而且,重武器全部丧失!

文章图片4

徐向前和邓小平

刘邓大军之所以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任务,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地理因素,他们遇到了大别山这个很难发展的区域;第二个是人文因素,他们碰到了国民党最能打的将领之一白崇禧。

多年来,很多人都坚持一个看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损失太大,损失一半军力,得不偿失。

但真正懂军事的人绝不会这样想,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插上一刀,在你的核心施行战略开花,以区区十万人吸引敌军数十万大军,从而可以实现在外围集中优势兵力,大量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事实证明,我军实现对国民党的战略反超就是靠刘邓大军的这一战略举措;而历史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评价也非常高: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只是,这注定是一个艰苦卓绝的战略,因为我们遇到了两个极其凶恶的敌人,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白崇禧。

文章图片5

陈毅和邓小平

白崇禧一直是我军劲敌

白崇禧据说是国民党战神,号称“小诸葛”,此人确有真本事,北伐战争中他是蒋介石最信赖的将领,刚三十多岁的他就是北伐战争实际上的参谋总长,如果不是他指挥的“龙潭战役”力挽狂澜消灭孙传芳,北伐结果如何还很难说。

细数一下能够给我军带来较大损失的国民党将领,或者说军事造诣比较厉害的将领,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比如薛岳、杜聿明、马步芳等,特别是华北的傅作义,长期压制我军多位名将,但像白崇禧这样长期阴魂不散的国军将领,却只有一个。

长征时期红军就吃过他大亏,让中央红军损失了70%的湘江血战,白崇禧的桂军就是主犯之一;解放战争桂军仍是解放军的最主要劲敌,使解放军遭到严重损失。

文章图片6

贺龙、邓小平、周恩来、朱德和陈毅

粟裕大将曾经说过判断国民党军精锐的办法,使用美械装备的是精锐,操广西方言的也是精锐,如果既使用美械装备又操广西方言的,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白崇禧最终是被林彪击败的,但林彪却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国民党中为数不多的会打仗的将领。

彭德怀则用这样的顺口溜评价白崇禧:滇军黔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在华东战场和桂军交过手的陈毅也说:两广军队是很顽强的,是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更不缴枪,真是蛮子蛮打,非打死不缴枪。

文章图片7

彭德怀、朱德、叶剑英、聂荣臻和陈毅

大别山环境的险恶,超过红军时期

大别山本来也算革命老区,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在当地百姓的支援下,多次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但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之后,发现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白崇禧明白群众对于解放军的重要性,所以他抢先一步下了手。他采用严酷的“连坐法”割断当地老百姓的解放军的联系,同情和帮助解放军的群众遭到血腥镇压,剩下的被迫远离解放军。不得不说白崇禧这一手极其阴险,直接使我军成为“无本之木”。

白崇禧还别出心裁组织当地地主武装成立“小本队”,袭杀解放军留在当地的重伤员,迫使我军不得不抬着伤员行军,使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大幅度降低。随后,白崇禧就派遣习惯在广西深山密林中作战的桂军尾随解放军,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

文章图片8

刘少奇、林伯渠、毛泽东、刘伯承、陈毅和李立三

就这样,解放军在大别山区完全陷入没有根据地进行支持和补给的被动境地,无论是军粮、装备还是兵源都得不到任何补充,伤员无法安置,再加上桂军多年来长期驻军大别山,熟悉地形,使刘邓大军根本无法在深山密林中施展开最为擅长的游击战术。

在大别山,桂军是主,我军是客,桂军很多人在大别山长期驻守,已经在当地娶妻生子,和本地势力发生盘根错节的关系,相比而言,解放军则成了“客人”,处处被动,水土不服,唯一的“行军工具”就是两条腿,敌军却有现代他的火车、汽车甚至飞机,同距离行军,敌军方便快捷,而刘邓大军却要耗费不止十倍的力气。同时,当初为保证游击战的顺利进行,刘邓大军的重武器全部丢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战术也往往大打折扣,很多时候眼前明明出现了战机,终因部队机动性跟不上,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所以,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既没有打过大的胜仗,也没有建立稳固的地方政权,更谈不上大面积的解放区了。

文章图片9

毛泽东和刘伯承

千里跃进大别山,从军事上讲不算成功,大军损失过半,这也成了国民党军吹嘘的资本,毕竟他们面对的是解放军中的军政高手刘伯承和邓小平。

但刘邓大军以自身巨大的损失为代价,换取了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全国战场带来转机,就像毛泽东说的:付出的代价,站稳了脚跟。

所以,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淮海战役中,毛泽东要中野的刘邓陈指挥华野的粟谭了,按说,中野刚从大别山出来没多久,实力最多有华野的三分之一。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时,中野就已经力不从心,还是靠陈士榘带来的华野援兵,才把强大的黄维兵团包了饺子的。

为换取全国胜利,刘邓大军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但刘邓深知这种战略牺牲是值得的。就像邓小平在双堆集大战时说过的名言:只要消灭了南线敌军主力,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中野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中野打光了,其他野战军照样渡江!中国革命照样能够胜利!

文章图片10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