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7年,刘邓大军身陷绝境,一名地下党员悄悄让出一条生路

 冬不拉拉 2022-07-14 发布于安徽

近些年来,谍战剧十分盛行。因为保密的需要,这些潜伏者们的事迹并不广为人知。大多数地下党员在默默无闻中老去,但他们的功勋终将不会被遗忘。

1947年,刘邓大军身陷绝境之际,地下党员廖运周下令国民党部队让出一条通路,刘邓大军得以绝处逢生,挺进大别山,铸就辉煌。

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廖运周更是临阵起义,给了黄维兵团致命一击,显示出了隐蔽战线的巨大威力。

文章图片1

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身陷绝境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指令各战略区域部队整合重组,成立正规的野战兵团。

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及第3、第6和第7纵队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这支队伍是中原野战军的前身,史称“刘邓大军”。刘邓大军连续出击,取得了陇海、定陶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敌人虽然损失惨重,但其人数和装备还是要远远强于我军的。尽管我军在局部打出了一些如孟良崮这样的漂亮战役,但在总体上还是处于极为不利的守势。

文章图片2

邓小平

大量解放区被敌军占领,中原解放区几乎全部沦陷,华东解放区也不容乐观。

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县城有46座被主动放弃,大量“还乡团”等地主武装卷土重来,近700万老百姓重回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之下。

敌人在解放区实行“坚壁清野”,我军的后勤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经济几乎面临崩溃。粟裕曾说过:“在山东喝口水都困难。”

在解放军还没有实力与敌人进行大决战之前,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局,成了党中央急需解决的问题。毛主席审时度势,做出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

文章图片3

粟裕

让一部分解放军主力进入“国统区”作战,将敌军吸引至外线,减轻我们在内线的压力。从而为我军大部队在解放区的调整和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但是远离根据地,进入没有群众基础的敌后区作战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

如果成功控制大别山,就像是一把匕首直插国民党的腹心,对南京、武汉形成直接威慑,当然对全局有利;如果失败,就只能留在当地打游击了。

毛主席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肩负重任,率领12万晋冀鲁豫野战军踏上了征程。正如刘伯承在出发前所说的:“我们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

文章图片4

刘伯承

蒋介石没有料到解放军竟然敢于主动出击,上门挑衅。

但他知道大部分国民党军队已派去进攻解放区,大别山地区的兵力反而空虚。

如果让刘邓大军在此扎下根来,就如同胸口插刀,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和破坏解放军的行动。

蒋介石迅速调兵遣将,对刘邓大军进行围堵。首批动员了33个旅的国民党军队在前面严阵以待,布置了包围圈。同时命令胡宗南抽调两个师的兵力回援,意图从后面包抄,切断刘邓大军的退路。

胡宗南当时正大举进攻延安,这样一来,攻势顿时就缓了下来。我军刚开始行动,就牵制住了30余万敌军主力,大大减轻了陕北和山东根据地的压力。

文章图片5

胡宗南

刘邓大军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气势一路过关斩将,攻城拔寨。

在鲁西南战役中,消灭了敌军4个整编师,共计6万余人。刘邓大军打出了威风和气势。接连的胜仗,让将士们斗志昂扬。

然而,随着国民党军队布置到位,包围圈正在逐渐收缩,我军面临的危险也越来越大。

1947年8月初,刘邓大军已逼近黄河,可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的眉头却越锁越紧。据情报显示,敌军的8个整编师加上1个独立骑兵旅,共计20万大军已经迎面扑了过来。

文章图片6

刘伯承等人

此时天公也不作美,接连几天都是大雨倾盆,导致黄河水位暴涨了20多米,整个“黄泛区”的地面满是泥泞,行军极为不便。

如果此时国民党故伎重演,再来一次“花园口”决堤般的操作,我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多年后,邓小平回忆此时的情景道:“这是我一生最紧张的时候!”

刘伯承、邓小平紧急下令部队取消休整,以急行军的速度南下,迅速向大别山进发。为了迷惑敌人,我军以第11纵队在黄河沿岸虚张声势,佯装在做北渡黄河的准备。

文章图片7

邓小平

大部队则连夜开拔,朝目标行进。敌人果然上当,在黄河北岸加紧部署,严阵以待。

我军则兵分三路,抓紧时间挺进大别山,10天之后,我军终于走出了“黄泛区”,渡过了沙河,离目标越来越近。

蒋介石意识到上了当,急令部队进行追赶堵截。于是,解放军的双腿与敌军的机械化展开了赛跑。

8月22日,我军第6纵队18旅52团作为先锋抵达河南新蔡县的汝河北岸。在南下的三路大军中,6纵属于负责掩护中原局机关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的中路军,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都在其中。

文章图片8

蒋介石

由杨勇率领的右路军和陈锡联率领的左路军已经顺利地渡过了汝河。就在中路军搭建浮桥准备渡河时,敌军整编85师和整编57师的一个旅已经抵达汝河南岸,开始加紧构筑阵地。

而后面整整3个师的国民党追兵已经与6纵的后卫部队交上了火。

我中路军在汝河北岸成了孤军,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绝境。

如果整个中原局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核心领导在此受到损失,我军将会遭到致命打击。而已渡河的两路大军如果失去指挥和退路,其结局可想而知。

刘邓大军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文章图片9

刘邓大军

让出生路,绝处逢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刘伯承显示出了强大的魄力,他大手一挥,说道:“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通过进攻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也在一旁鼓劲:“我们已没有退路,只有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坚决打过去!”大家听后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18旅负责在前面冲锋,旅长肖永银下令:“同志们,上刺刀!我们就是全部打光,也要打开一条通路来!”

8月23日,52团1营的战士们凭着几个木筏,强行横渡汝河,攻占了南岸的大雷岗村,在对岸建立了接应点。

下午,浮桥搭建完毕,敌人的炮火猛烈袭来,在水面溅起了冲天的浪花。18旅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死守着这条生命线。

文章图片10

刘邓大军

8月24日凌晨,掩护首长和大部队过河的战斗正式打响。肖永银率领18旅全部过河,朝敌人猛扑过去,从正面开出一条通路。

尤太忠带领16旅负责断后,与后面及两侧的追兵展开了激战。

一时间枪声大作,喊杀声震天。尽管我军士气高昂,不怕牺牲,但敌人毕竟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他们也是志在必得。

随着战斗的进行,我军伤亡增多,仗打得越来越艰苦。

如果不能尽快渡河突围,随着更多的敌军赶来增援,形势将对我们极为不利。

文章图片11

尤太忠

正在这胶着危急的时刻,肖永银突然发现敌军有一个方向枪声稀少,只要我军一冲锋,他们就迅速退缩,毫无战斗力。

肖永银见后大喜,心中暗道:“真乃天助我也!”他急令队伍集中火力,朝这个方向猛攻,所到之处,竟然是毫无抵抗。

不一会儿,我这军就开辟出来一条约3、4公里宽,30公里长的通道来。

有了这个大缺口,紧随其后的刘、邓等机关首长及大部队成功地突破了敌军的封锁,敌军的围剿计划就此失败。

在事后的总结会上,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敌军如此不中用,几乎是一击即溃呢?”

文章图片12

肖永银

不久,这个疑惑就被解开了,原来负责正面防守我军的国民党部队中,有一支是整编85师110旅。

而旅长廖运周的身份竟然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而且110旅的电台、参谋部等部门都是由地下党员把控,他们还在国民党军队中成立了秘密党支部。

当整编85师接到向汝河进军,堵截刘邓大军的命令时,一路上,廖运周就在紧急地思考对策。他首先找到师长吴绍周吹了一下风。

言外之意是:“刘邓大军太能打,如果硬拼的话,我们会损失惨重,弄不好老本都要折光。”

文章图片13

廖运周

吴绍周贵州讲武堂出身,因为不是“黄埔”出身,作为“杂牌军”平时没少受排挤和打压。

如果队伍打没了,他就成了“光杆司令”,为了保存实力,吴绍周当然不愿意去“死磕”解放军。

到达阵地后,廖运周接着给手下的几个团长做思想工作。他说道:“我们挡人去路,共军肯定得拼命。我们不能与他们硬碰硬,让弟兄们成为炮灰。”

这些团长们本来就对打内战不感兴趣,听廖运周这么一说自然心领神会,在修筑工事时,也是象征性地磨洋工。其他的地下党员也在下面配合传达廖运周的意图。

文章图片14

吴绍周

虽然至始至终,廖运周没有说过一句“放水”的话,但全旅上下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战斗正式打响后,110旅也就胡乱地放了几枪做了些样子。解放军朝他们冲过来时,他们象征性地抵抗了几下就往旁边撤退了,让出了一条通道来。

刘邓大军就这样在廖运周的“护送”下突破了国民党精心布置的包围圈,可谓是绝处逢生。

刘邓大军突围后,与左、右路军顺利会合,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文章图片15

廖运周

刘邓大军成功挺进大别山拓宽了中原解放区的版图,缓解了老解放区的军事压力和经济压力。

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全国战局,为下一步的淮海战役发起战略反攻打下了基础。

“眼看要煮熟的鸭子飞走了”,让志在必得的蒋介石大为震怒,他下令严查。

廖运周和吴绍周他们早就准备好了一套说辞,把共军吹嘘得如何神勇。

当时,国军内部“出工不出力”也算是一种普遍现象,并非廖运周一家独有。加上正值用人之际,因此,上面也就见怪不怪,狠狠批评了几句,草草了事,就让廖运周蒙混过关了。

文章图片16

蒋介石

神秘之剑,临阵起义

1903年,廖运周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的廖家湾。其叔伯辈号称“廖氏八兄弟”,是安徽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中州大学肄业后,廖运周与兄弟三人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与许光达是同桌,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廖运周参加了南昌起义,任25师第75团上尉参谋兼警卫连连长。起义失利后,廖运周回到家乡从事革命工作。

1928年6月,廖运周出任国民党第1集团军的上尉参谋,与地下工作者张兆丰取得了联系,开始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发展进步力量。从此,他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潜伏生涯。

文章图片17

廖运周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廖运周按上级指示,打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2师,创建了地下党组织。

廖运周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加上“黄埔”生身份的优势,他在国军内部的职务稳步上升。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运周已担任了国民党团长职务,因为在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中,廖运周身先士卒,与日军血战,从而获得上司赏识,晋升为旅长。

抗战期间,廖运周与八路军1纵政委兼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单线联系,为八路军提供了大量情报。

文章图片18

抗日战争

1947年,国民党发起了内战,廖运周联系上了中共华东局,并在自己的队伍中安插了一批地下党员,成立了党支部。

廖运周请示晋冀鲁豫中央局,要求举行起义,回归解放军队伍。

邓小平认为时机尚不成熟,让廖运周耐心等待,以便发挥最大作用。

1948年5月,在中央的统一指挥下,我军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离开大别山,开始准备发动大决战。

此时,廖运周已经升任第85军110师的师长,邓小平通知他做好起义的准备。

文章图片19

邓小平

廖运周听后大为振奋,立即着手制定起义方案。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开战仅半个月,解放军就歼灭了黄百韬兵团5个军。蒋介石见势不妙,急令黄维、李延年兵团前去徐州救援。

廖运周所在的第85军临时划归黄维的第12兵团指挥。黄维部队刚到双堆集,就发现掉进了解放军设下的包围圈内。黄维惊恐万状,马上下令集中4个精锐师向西突围。

廖运周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起义良机,他主动向黄维请缨:“110师愿做突击队的先锋,保证杀出一条血路。”

黄维大喜,给110师配足了先进武器。廖运周及时将黄维的布置通报给了我军,并要求接应110师起义。

文章图片20

黄维

刘邓首长随即制定了详细的配合计划,务必保证廖运周成功起义。

11月27日凌晨,廖运周率领110师5500余名官兵回到了我军的怀抱。当晚,刘邓首长派代表看望了起义部队官兵,公开宣布廖运周就是共产党员。

廖运周的起义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担任过沈阳炮兵学校校长、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务,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和统一作贡献。

1955年,廖运周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文章图片21

廖运周

1996年,廖运周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廖运周的一生堪称传奇,作为共产党16位最著名的红色特工之一,他忍辱负重,在敌营中卧底潜伏20余年,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了重大作用,挽救刘邓大军于危难之中。

而廖运周在战场上的起义,更是在关键时刻给予了敌人致命一击。


参考资料

廖运周,《淮上廖氏三兄弟》,安徽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徐焰,《蛰伏敌营二十年:“神秘之剑”廖运周》,CCTV7《讲武堂》,2017年6月9日;

杨国宇,《刘邓大军风云录》,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9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