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解放战争中二野最惨烈的一场败仗,兵力损失过半,对手实在太难缠

 白衣钱子 2023-10-08 发布于辽宁

引言

一封3A电报,让两位领导人下定了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挺进大别山,打乱敌军部署,为我军解放全国开辟新局面!

为了快速前进,他们放弃重武器选择轻装上阵,哪怕被敌人火力压制。

前有黄泛区泥泞难行的道路,后有白崇禧死咬不放的追兵,他们面临的的疲惫、饥饿、酷暑、潮湿。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前行的每一公里,都是战士们用生命为代价铸就的。12万野战军进入大别山,连天累月的战斗使士兵伤亡过半。

一、兵行险棋,毛主席决定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国军与解放军战况胶着,以黄河为界,蒋介石试图“分区而治”。

然而看着山河那头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国民,毛主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解放全中国。

当时由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中野战军已经强渡黄河,挺进了鲁西南。然而蒋介石占据着更多资源,将大本营维护得滴水不漏,解放军始终不得其法。

(1947年的国军照片)

这时毛主席突然想到,要是刘邓大军能尽快翻越大别山,那不就能直插南京腹地,打蒋介石一个措手不及?

这实在是一步险棋。首先是大别山地形复杂,又值雨季,山中酷暑同时道路泥泞,军队在其中极难行进;

且晋冀鲁野战军已经连续作战近1个月,早已人困马乏,无力再进行高强度野战行军;

并且,此时跟在刘邓大军身后的国民党追兵有十几个旅,而我军此时仅有12万人,敌军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远超我军,这将是一场万分艰苦的战斗。

果然,这个计划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反对,倒不是计划有问题,而是刘邓认为现在野战军急需休整,希望可以延后执行计划。

然而毛主席隔天却直接发来一封“AAA”级绝密电报,希望野战军能够及时配合计划。

并不是毛主席不心疼我们的士兵,而是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有可能扭转局势,尽快结束战争。

这封电报让刘伯承和邓小平看到了毛主席的决心,也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当即决定,服从命令,挺进大别山!

(刘伯承与邓小平)

二、前有天险,后有追兵,野战军在大别山中艰难前行

刘伯承和邓小平给中央发去回复,准备半月后开始大别山之行。而实际上,为了抢夺先机,野战军在电报发出后的第9天就开始了行动。

虽然下定决心,然而现实的残酷也摆在了眼前。首先要面对的是天险,鲁西南与大别山相距千里,野战军首先面对的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

那里有被河水淹没的农田,也有被山洪冲垮的房屋,大量的河水泥沙土壤沉积在一片区域,中间还有牲畜动物的尸体,没有半点生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那是比沼泽更危险的地带,原本生活在此的村民都离开逃难,只有野战军不得不脚踩泥泞,互相搀扶而过。

支撑他们前行的,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好在这个时候国民党还没有反应过来,没看懂刘邓大军的真实意图,只是以为他们是“南逃”,并没有穷追猛打。

而在野战军向汝河前行的时候,蒋介石才反应过来,连忙调集大军,试图阻止中野军横渡汝河。蒋介石亲自坐镇,调集国军整编85师,驻守汝河南岸,力求斩断野战军前行道路。

(中野战军行进图)

而由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元帅带领的野战军却也不是吃素的。在经过了大半个月的长途跋涉后,野战军依旧见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往无前。

于是,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刘邓大军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强渡汝河。而后又在敌军将将追上之际,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淮河。

而后淮河水位突然暴涨,拦住了敌军追击的步伐,至此,刘邓大军成功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度过淮河)

三、敌人太过难缠,12万士兵死伤过半,中野军虽败犹荣

虽成功挺进大别山,牵制了国民党军队,这场战役却还没有结束。蒋介石恼羞成怒,在南京遥控指挥国民党大军集结,誓要将中野军围困歼灭在大别山中。

此时国民党大军由白崇禧指挥作战,手握40万军队,牢牢把控着大别山。

白崇禧之前就一直带领桂系军队与日军作战,因此熟悉大别山地形,且此人军事才能不输刘邓,因此十分精准的对游击的中野军进行打击。

(白崇禧照片)

而此时中野军在大别山中被追击得十分狼狈。主要是因为之前为了快速行军,野战军放弃了重武器,在国军的压力下又无法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无法获得足够的补给,战士们十分疲累。

白崇禧的军队又十分难缠,看准了我军劣势,便直接采取火力压制,人海战术。12万缺衣少食、火力不足的野战军被40万全副武装的国军全面压制,只得且战且退。

到半年后1948年3月,刘邓大军终于冲出包围圈,离开大别山。

此时进山的12万野战军只余不足6万人,损失一半以上队伍。可以说是二野最惨烈的一次败仗。

(刘邓指挥大别山战役)

不过虽然人员损失过半,由于客观原因战斗失败,这次行动却是十分成功的。

因为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了不起的转折点,它打破了两党地区分治的局面,让解放军由被动防守转变为主动进攻,为后面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中野军虽败犹荣。

结语

时光匆匆,硝烟似乎已离我们远去,我们如今再看,却依旧能从历史的缝隙里窥见战争的残酷。

我们应当时刻铭记,我们现在能够生活在和平友好的环境中,是因为先辈们的斗争和牺牲。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我们始终希望能够和平发展,共创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

段铁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J].中州今古, 1997.

胡遵远张应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J].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 000(003):P.20-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