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邓挺进中原,国军却不在中原设剿总,蒋介石死后才有人道出原因

 行云流水vmmxd6 2023-09-06 发布于辽宁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成立了四大“剿总”,全称“剿匪总司令部”,分别是位于沈阳的东北“剿总”,位于北平的华北“剿总”,位于徐州的徐州“剿总”,位于武汉的华中“剿总”。

大家做一对比观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

对比我军的四大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

东北“剿总”主要对付和东北野战军。

徐州“剿总”主要对付我华东野战军,兼顾中原野战军。

华中“剿总”主要对付我中原野战军。

华北“剿总”主要对付我华北野战部队。

另有西北王胡宗南,以西北军政长官的名义,对付我西北野战军。

问题很清晰地浮现出来:我中原野战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但河南并没有设立“剿总”,或者类似胡宗南那样的集军政党大权于一体的强力指挥中心。

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陇海铁路沿线城市,构成一条贯穿河南东西的大动脉,基本上处于零散守备状态,任刘邓、陈谢大军随意出入。

普通人都能看出问题,难道蒋介石当年看不出问题?他的国防部也有很多高人,他们能看不出?

肯定看得出,但人家就是没有设立中原“剿总”。

什么原因呢?我们把视角切换到1947年,把问题聚焦到当年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白崇禧。

白崇禧是国军阵营中最具战略观的一位将才,而且是极少数能做到战略和战役战术贯通的军事家。

怎么说呢?就围绕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后的应对办法来说。

白崇禧采取了很多措施。

例如连续不休的追击,使刘邓大军得不到休息,导致严重减员;建立严密的情报系统,发动本地地主、士绅、土豪,把情报触角,深入到乡村,这一条非常厉害,基本上克制住刘邓大军的情报优势,使其安身不得。

又比如坚壁清野,野无余粮,使刘邓大军无法补给。

再比如推行总体战,加强国民党在基层的控制,逼得共产党基层政权无法立足。

尤其是军事上白崇禧抓住了解放军作战的以少敌多、以多灭少的战术原则,经常命令两个整编师就近左右协同,不给解放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反过来,他又把这套原则用来对付解放军。只要解放军集中起来一个纵队,就命令两到三个整编师过去围攻捕捉。如果解放军解散为旅各自行动,又抓住旅级单位迫其决战。

这套办法大巧不工,使刘邓大军难以破解。

刘伯承之所以在1948年初转出大别山,就是因为白崇禧太厉害了,我们远道而来,打不过,站不住。

但是刘伯承转兵豫中宝丰后,压力一下子减轻了。

两个原因:第一,离武汉远了,敌军数量减少。

第二,洛郑开商一线基本没有国军常驻强大力量,无人威胁后路,刘伯承甚至可以从容地从晋冀鲁豫老部队调兵南下,陇海线国军所谓防线形同虚设。

这种几乎灾难式的巨大漏招,为什么会出现?

刘伯承一直都没想明白,白崇禧很明白,但他已无能为力。

我们再把视线往前回溯,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初,看看国民党军高层到底是怎么应对的。

起初,中原也有较为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郑州绥靖公署。

当时河南省会是开封,为什么把绥靖公署放在新兴城市郑州呢?盖因国军习惯于把军队放在铁路沿线,郑州乃是平汉线和陇海线的交汇点,调兵极其便利。

郑州绥署指挥全河南省的国民党军,本来兵力倒也雄厚,1946年6月围攻中原军区李先念,刘峙指挥郑州绥署集结了30多万大军。

可以想见,如果河南一直保持这样的兵力部署,刘邓大军别说在豫中皖西(这是广义上的中原腹地)立足,就是当初想顺利通过黄泛区南下,都会遇到很大困难。

只要洛郑开商一线保持畅通,国民党军可以顺利调兵,切断晋冀鲁豫军区和中原的联系易如反掌。

刘伯承敢冒着后路被断的风险挺进大别山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郑州绥署哪里去了呢?被内斗斗没了。

1946年8月,刘邓发起定陶战役,暴打国军,团灭整编第三师,蒋介石雷霆震怒,撤了刘峙的郑州绥署主任。

撤刘峙这个猪头倒没什么,再找一个能干的去接替指挥也未尝不是好事。比较严重的是老蒋有因人废事的传统,刘峙被撤,连带着整个郑州绥署也失去委座信任。

老蒋接下来先是派国军高层第一废物顾祝同接替郑州绥署,后来因为薛岳指挥徐州绥署作战在山东接连丧败,又让顾祝同统一指挥徐、郑两大绥署作战,又因徐州是陆军总指挥部驻节之地,因此郑州绥署的职能基本上都转到徐州来,河南军事中心事实上被抽空了。

为什么说顾祝同是高层第一废物?

此人最大的本事就是顺风接屁,浑身上下只长了一双耳朵,老蒋要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争权。陈诚当参谋总长,各种抓部队,壮大土木系,又学二陈兄弟搞结党内结社壮大政治力量,几乎把顾祝同架空。

有人劝顾祝同也建立自己的小班子,而且把外围的组织都拉起来了,就等顾祝同露面说句话,顾系立马儿就能建立起来。

顾祝同言,总裁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哪天不让我干了,我就赋闲回家。

众人哑然。

此公统一指挥郑徐两大绥署,对河南军事形势没有一点创见,完全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论实际军事才能,陈诚还能勉强指挥一二,顾祝同则完全没有什么办法。

所以当刘邓大军穿过黄泛区南下时,顾祝同只能亦步亦趋,慌忙抽调各处兵马追击堵截,完全失去先机。

蒋介石召开高层军事会议,商讨研究如何应付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

据《白崇禧大传》(浙大出版社2021年版)注引《观察》杂志1947年11月刊登载的一篇文章《国军全盘战略》称,蒋介石起初就是打算在中原设立国民政府行辕,类似1945年底在东北设立的行辕,集中河南军政大权,对付三路大军。

但此议遭到很大阻力,国防部就莫衷一是。为什么?没有合适的将领能担此任。

要知道,河南方向面对的是中共军事水平最高的几位,刘伯承、粟裕、陈赓等,国军谁能与之对垒呢?顾祝同万难承担此任,而且徐州对于国府有更重要的作用,捍蔽两淮,保卫南京,不能让顾祝同去郑州当行辕主任。

其余几位呢?陈诚走不开,何应钦又始终和蒋介石隔着好几次。薛岳在孟良崮战役之后即被打入冷宫不复掌兵。

退而求其次,就是卫立煌、关麟征、杜聿明等人,但要么是抽不开身,要么是早就被剥夺实权寒了心。

而最能担当重任又能走得开的,当属桂系二当家小诸葛白崇禧。

蒋介石开始让国防部拿意见,推举合适人选,不料国防部推出白崇禧,蒋介石猝不及防,很不愿让白氏出掌河南,但又不好食言,于是制订了一个折衷方案,成立一个国防部前进指挥部,驻地为江西九江,专门负责大别山剿匪之军事。

白崇禧此时是国防部长,以国防部长之尊到九江担任前进指挥部主任,白氏心有不甘。

为何?他当国防部长,虽然被坊间戏称为国防部两尊神像——盖因参谋总长陈诚大受宠信,防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权都被陈诚侵蚀,白崇禧与顾祝同都相当于空头大员,但白崇禧人在高层,能起到维持桂系军事存在的巨大作用,所以一向乐于在此职。

出去当前进指挥所主任,纡尊降贵不说,还失去了暗中摸鱼的便利。蒋介石派桂系早年三巨头之一黄绍竑去劝说,黄说,此去看似夺你中央大权,实则有利于统一指挥在鄂豫二省的桂系军队,如果你再不去,过不了几年,桂系军队被陈诚左调右调,行将散乱无遗。

白崇禧一听果然是这个道理,于是坦然受职,前去九江。

为什么不直接去武汉呢?当时武汉尚有绥靖公署,湘系大佬程潜驻节武汉。白崇禧不管这个,以国防部长余威,加上他可以指挥豫鄂两省军队的便利,逐步夺走湖北军政大权,程潜自感争不过白崇禧,便退回湖南去了。

成立九江前进指挥所,本意是徐图进取,把刘邓赶回去,再逐步恢复中原军事指挥。谁料白崇禧此举过于激进,触犯老蒋的忌讳,深恐白崇禧壮大势力,在默认桂系占有湖北的同时,只字不再提进取中原之事。

其实当时如果以白崇禧之能,与刘邓来个挺进对挺进,把几个主力整编师北移,抵达洛郑开商一线,西与胡宗南衔接,东与顾祝同相联,自东而西隔断河南,刘邓大军完全断绝与北面的联系,中原战场鹿死谁手,真还说不准。

奈何蒋介石念念不忘政治畛域,桂系与其缠斗数十年而不死,政治上的弦始终崩的非常紧,此时白崇禧稍一亮剑蒋介石便紧张万分,宁可稍缓大别山攻势,也不愿直接釜底抽薪断刘邓后路,真乃是宁与共党不予内贼。

白崇禧也知道蒋介石的居心,后来淮海战役蒋介石无法收拾,甘心让白崇禧出来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大“剿总”,白氏生了气拒绝出任,推源溯始,与大别山攻势半途而废不无关系。

这些枝枝节节,当事人有的知道,有的一知半解,蒋介石失败后一直忌讳这些事,及身之日,国民党内并不敢有人指出。

1975年蒋介石死后,岛内编撰所谓《戡乱战史》,才在书中逐次披露蒋介石当年的筹划。不过即使指出,也是含含糊糊,只是指责当时郑州、武汉两大绥署,互相扯皮,界限不清,以至刘邓部队来去自如,无人能制。

然而这种窘境,又是谁造成的呢?锅全都推给蒋介石,似乎也不尽合理吧。

掩卷而思,觉不尽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