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基工,那座治黄丰碑

 东营微文化_ 2021-01-22

民基工,那座治黄丰碑

上个世纪黄河口的黄河堤坝,经过几次加固,宛若长城,牢不可破。利津、垦利两县的黄河修防段,对埽头的险工地段,统一用料石、水泥高质量砌成,仅修防段的正式工人,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农民民基工。当时我们刘家夹河村,属于利津县城关公社,一个三百口人的小村庄,就被抽出三人为民基工,当时利津,垦利靠河两岸的各个公社,得抽出多少精壮劳力治黄?
民基工,说白了就是修防段的临时工,你可别瞧不起这临时工,那可是农村青年做梦都想去的地方。那时黄河口农村太苦,人民公社大集体,每天要到生产队里挣工分,没有节假日。干一天挣十分工,秋后结算,每个工分的价值是一角钱,这还是全年生产的粮食,土杂肥,作物秸杆都折合成钱。分配原则是“人七劳三”,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农村在当时的背景下,青年人谁不想去修防段当民基工,每月的工资是三十七元伍角。每月得上交生产队二十元钱,买工分。再除去生活费,生活费不算高,因给修防段干活,有一部分粮食补助,这样每月能节省五、六元的零花钱。能抽九毛钱一条的“勤俭”牌香烟。有时晚上回家,伙伴们凑了去,能抽烟卷,算是开洋荤。在生产队干活,抽一毛钱一包的旱烟叶,还经常断顿。
当时我们村去了三个,一个是复员军人,思想觉悟高。一个是村支书的弟弟。再就是我本家的一个小叔,这是本家的二奶奶攒了二十个鸡蛋给书记送了礼,好说歹说才让我小叔去的。原因是这本家小叔三十多岁了,年轻时尿过炕,身体瘦小,没说上对象,当上民基工,能诳个媳妇。
一个修防段正式工人,带领民基工一个班,真正出大力流大汗的是民基工。先从背石头学起,石头由黄河里的风船从上游运来,都是人工卸。有专用的背板,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双绳挎在双肩上。整个险工地段的料石,大部分是民基工背上坝顶的。
砌埽面是技术活,砌的花纹有平行的,有人字形的。勾缝再抹上水泥,十分漂亮。民基工先跟着老工人学花料石,用錾子先除去料石上的多余部分,再打出花纹。石料的宽度要大体一致,技巧、悟性全在人的眼里。要砌好石头,关键在选料,干熟了,民基工一搭眼,就知道这块石头的用处。利津、垦利两县,一直到入海口,战线一百五十华里,黄河两岸的险工地段,到处都是叮叮当当打磨石头的声音。是一曲美妙绝伦的治黄交响乐,好一幅千军万马治理黄河动人的画卷。
2000年,黄河大堤上的备用石料,重新堆砌整理。从四川的万县、开县雇来了万名农民工,他们手艺精湛,把所有石料,堆砌得方方正正,巧夺天工。每次治理黄河较大的工程,都离不开民基工,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民基工,是治理黄河的功臣。
优秀的民基工,后来被修防段招收为正式工人,还出过不少分段长、段长,成为黄河的忠诚卫士。
(摄影  马学武)
作者简介:刘开,东营市作协会员,利津县人,作品散见《黄河报》《东营日报》《枣庄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