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进:龙眠何日不再眠

 新用户7391BFGL 2021-01-22



龙眠何日不再眠

安徽桐城 王进


  二零一六年的春晚,一曲《六尺巷》唱遍大江南北,令清朝相国张英一纸书来“让三尺”的礼让和谐精神深入人心,也让“文都”桐城再次成为网红城市。
  说起桐城,就不得不说龙眠。
  龙眠是个地名。龙眠因山得名,明许浩诗云:“大小二龙山,连延入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龙眠山属大别山余脉,山势自西北向东南逶迤,“抵天柱而枕龙眠”。龙眠山在众多名山中并不显露,不如“三山五岳”般雄弘壮丽,她的最高峰大徽尖不过千米,但山中青岚叠翠,飞瀑流泉,景致历来为文人雅士赞誉;也不如佛道名山般香客如云,她的名声不过文人隐士居第,但却举步为景、移步换景,位列中国十大隐逸名山之一。


  龙眠,如字面所寓意——“沉睡的巨龙”。纵观历史,桐城之所以文风兴盛、人才辈出,源头在龙眠,所谓知桐城者多,晓龙眠者亦众。
  龙眠第一次“醒来”应是宋代,首功当是被后世尊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当年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吸引了当世众多的文朋艺友,纷至杳来,山林间翰墨浓香,草堂里书声琅琅,以“龙眠三李”为代表的龙眠人逐渐在北宋文坛崛起,黄庭坚、苏东坡、苏澈等名人雅士修文铭石,流连忘返:苏东坡为李公麟画卷《龙眠山庄图》作跋,苏辙更是一气写出《龙眠山二十咏为李伯时赋》……文化的种子自此在龙眠山播撒生根,高官名仕或兴建别业,名家泰斗或讲学村野,文人故居毗邻,山泉石刻众多,想见那个年代龙眠山,泉峡溪涧文士对吟,阡陌田园男耕女织,好一派繁闹景象。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诗云:“诸峰何处是龙眠,昔日龙眠今不眠”,当有“人来人往、不眠不休,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之意境。


  龙眠再次“醒来”当是清代为至极。龙眠山在元明两朝也文脉相传,文仕众多,但已被诸多历史原因造就为“隐逸名山”了。“嘉靖四杰”之一的赵釴,晚年隐居宝山湾,留下众多泉崖石刻和一处“桃花源”般的小山村;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建“泻园”于双溪南岸,自称得“龙眠胜境”;大司马孙晋中年归隐龙眠山,别业“椒园”筑于双溪西岸,教书育人直至终老,留下“小花茶”传世后人;佥都御史左光斗的“三都馆”、太仆寺卿马孟桢的“玉屏山庄”……及至清代,龙眠山的文人相继“因文而仕”,比较典型的如科举而仕官至宰相的张英张廷玉父子,在颂嘉岭隐居被朝廷“强征”出山当官的姚文然……龙眠山文化传承至此,既有官方如张英在朝野的影响,更有隐居文人在龙眠山水间的千年底蕴,最终孕育了中国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以至于龙眠差不多成了桐城的代名词。
  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今日龙眠山依旧漫山碧翠,茶香四溢,胜景如画,但在经济领域却已沦陷为落后山区了。


  桐城自一九九六年撤县建市以来,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战略上坚持“东进、南延、北拓”空间拓展策略,依托主城核心区和桐城经开区,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东进”有开发区,“南延”有新城区,但“北拓”龙眠山因没有区位优势而“失宠”于经济发展。不可否认,龙眠是丘陵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全国山区农村类似的“空心化”问题严重,这也些历史原因曾导致桐城地标性物产“小花茶”核心产区的凤形、双溪在内的4个省级贫困村。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得益于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相继实现村出列、户脱贫,但毋庸讳言,相比较桐城市其他区域,龙眠山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了。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笔下赞美乡村的诗句数不胜数,不论是“一溪流水碧如蓝,日暖溪花醉欲酣”,对龙眠山村如画景致的描述,还是“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表达自己的归乡之情,可以说,每个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乡村,都期盼自己的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龙眠,期待你的再次“醒来”!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王进 安徽省桐城市龙眠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陆军学院,爱好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