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桐城 | 被苏东坡誉为文人画起源的“龙眠画派”

 螢火虫007 2017-07-17


'龙眠画派'源流概述

文|毕国栋


桐城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故乡。在桐城市城区西北面有风光秀丽的龙眠山,北宋著名的'龙眠画派'便诞生于此。本人因父亲毕金保[号毕烨]是书画家,耳濡目染,从小就喜爱书画艺术。80年代末随林散之,懒悟弟子唐大笠,唐根生,李可染弟子汪涛等先生学习国画山水。2009年在市文联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成立了桐城市龙眠画派研究院。推举我为第一任院长。开启了龙眠画派的研究工作。为使龙眠画派的理论研究与龙眠画派的绘画实践相结合,我特为此创作了一批山水画。现将龙眠画派的起源及历史作简单扼要介绍。


一、龙眠画派创始人李公麟简介

李公麟,字伯时,生于北宋皇佑元年,卒于崇宁五年。享年五十七岁。祖籍安徽桐城,因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山下,所以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另有记载称为古舒州人,潜山人,舒城人,在北宋时,舒州城为现在的潜山、怀宁、桐城、庐江四县,州府设在潜山。与舒城县没有一点关系。根据李公麟龙眠山庄遗址,李公麟应为桐城龙眠乡双溪村李家畈人。据《挥尘录》和《安徽通志》记载:“李公麟在元佑年间中进士,授南康长埴尉和泗洲录事参军之职。后又历任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朝奉郎等职。元符三年因患手疾退出官场。”李公麟所有绘画作品能遗留传世之作如凤毛麟角,其中大部分已流落海外。



二、龙眠画派之白描人物画

李公麟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的名士,其白描绘画为当世第一。《宣和画谱》第七卷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赞曰:“(龙眠)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贵贱研丑止以肥红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清初大家孙承泽评李公麟:“自龙眠而后未有其匹,恐前世顾(恺之)、陆(探微)诸人亦所未及也。”而邓椿在他的《画继》里说:“吴道玄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吴道子)讵容独步。”因此,李公麟笔下“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画,被后人称为”天下绝艺矣”。在中国绘画技法中,线描是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而纯用线条和浓淡墨色描绘实物的白描画法,可以说是线描技法发展的最高、最纯的阶段。而李公麟正是在这艺术浪尖上的弄潮儿,他使白描技法成为后人学画所遵从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1、元代记载的'龙眠派'

《中国绘画史》第二编第四章元朝之绘画第四节有如下文字记载:

“题款及道释画元代之道释画。当时喇嘛之隆兴,佛教遂倾于衰颓之运,而从来之道释画,亦不甚发展。然元代之名手,如颜辉其人者,可称代表的作家。颜辉字秋月,江山人。笔法奇绝,有八面生动之概。其他蔡山、赵璚等,属于龙眠派者。大抵元时佛教衰颓,禅门以外诸宗无所表见,惟禅门依然独存。牧溪派之水墨画,尚多方外衲子,多写兰竹,佛像则不及唐宋远矣……”

在陈清香《佛学杂论》中,论元代罗汉画,有龙眠派蔡山绘罗汉图,现藏日本东京博物馆。此罗汉图很可能是十六罗汉图之中的一幅,从姿态上看应属第一宾度罗跋囉堕阁尊者右足跨在左膝之上,半跏坐于岩石上,右手执竹杖靠右肩,容貌古野呈胡相,长眉下眼有神,具慈悲而定慧的形相。尊者所坐岩石隙缝中,有蔡山的落款。右下角有奉三宝弟子右兵卫督源直义的寄进铭,可知它是捐献给足利直义的某寺之物。龙眠派赵璚所画十六罗汉像,绢本设色十六扇屏风,每扇长87.7公分。现藏日本千叶法华经寺。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赵子昂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马师龙眠派李公麟,亦工墨竹和花鸟,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自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画的花鸟,成为以后的范本。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2、明、清代龙眠派

方维仪,明末女诗人,桐城人,字仲贤。祖父方学渐,方学渐明代著名学者。方维仪是大理卿方大镇之女,十七岁时与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死去。于是回家寡居,同弟妇吴令仪一起,“以文史代织经”,共同教养侄儿方以智。方维仪幼承家学,博学多才,工于诗画。尝取古今女子之作,编为《宫闺诗史》,分正、邪二集。此外著有《静志居诗话》,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也颇精辟。而且她“酷精禅藻,文史宏赡,兼工诗、画。白描大士,不亚李公麟。”为明朝龙眠人物画派的代表。著有《楚江吟》、《归来叹》等,汇为《清芬阁集》七卷。

清代人物画可分为五派:十洲派,老莲派,龙眠派,水墨写意派,折中派。十洲派-精密工丽者多归此派,龙眠派-清劲简淡与专工白描者,多以此派为渊源,改琦、费丹旭为此代表。


三、龙眠画派之山水

《龙眠山庄图》亦称《山庄图》,是李公麟的白描山水画。《宣和画谱》称《山庄图》,可以配王维《辋川图》;《佩文斋书画谱》亦说:“而行笔细润,乃有超越之意”。《山庄图》既出,便为世人所珍爱。《山庄图》不仅是一幅远离尘嚣的山村风俗画卷,更体现了山庄主人思想倾向和生活情致。苏轼在《题李伯时〈山庄图〉后》说,李公麟在龙眠山,并非留意一草一木,然而《山庄图》“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所以他称李公麟为“有道有艺”的画家。

《龙眠山庄图》,苏轼撰跋,并嘱其弟为其赋诗,苏辙跋涉奔波来到桐城龙眠山咏景寄情。写下了《题李公麟山庄图〈并序〉》,序云:“伯时作《龙眠山庄图》,由建德馆至垂云沜,著录者十六处,自西而东凡数里,岩崿隐见,泉源相属,山行者路穷于此。道南溪山,清深秀峙,可游者有四:曰胜金岩、宝华岩、陈彭漈、鹊源。以其不可绪见也,故特著于后。子瞻既为之记,又属辙赋小诗,凡二十章,以继摩诘辋川之作云。”

李伯时山庄图后,苏轼或曰:“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此岂强记不忘者乎?”曰:“非也。”画日者常疑饼,非忘日也。醉中不以鼻饮,梦中不以趾捉,天机之所合,不强而自记也。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吾尝见居士作《华严相》,皆以意造,而与佛合。佛菩萨言之,居士画之,若出一人,况自画其所见者乎?[选自《东坡集》卷二十三]

明代,据文献记载与画迹遗存,“方以智青年时代即从事绘画活动。”他赞同“南北宗论,”主张“以画为乐,意到笔随。”并提倡“画中有物,物中有声。”此时的作品虽然主题并无深刻地寓意,却有一种文人涉足丹青的“墨戏趣味。”体现了方氏在学问功名之余的文人士大夫闲情适趣。出家后的方以智不仅绘画存世最多,而且其作笔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个性,最能代表哲人之思,是研究方氏绘画的重点,也是探讨他思想渊源的一个有力佐证。他的画好用秃笔焦墨写成,画风幽淡,荒疏简远,多为枯山寂水、孤树奇石、逸笔草。他的绘画与其他遗民画家作品一样,不落清帝纪元年号。

由于方以智画中的图象是象征意味的,加上画面往往题写禅诗偈语,所以一般受众很难看懂,阻碍了与平民的信息交流。但他的作品在当时却博得遗民和学者的普遍尊重,视为“妙绝”珍品。他曾将自己的作品“戏示人曰:若猜此何物,此正无道人得处也。”说明他是借图像以吐心声,具有较强的隐喻与象征功能,表达了方氏在满清苛政下不宜明言的思想情感,又使知情人激起精神共鸣。方以智在《东西均-三证》中说:“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深,合明暗之天地而统一切法,贵使人贯。”在这里,方氏的“随”是自顺应事物的外在表相,“明天地而立一切法”,从而去承认事物的如幻如化的表相,肯定事物的矛盾。但是又不为事物的表相所左右,即必须认识到“一切有相皆为虚妄”,一切皆是空,从而取消事物的外在形式,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真正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这就是“暗天地而立一切法”,最后在“明”和“暗”的基础上将两者贯通,统一起来。诚如他在《枯树图》中题道:“尽为荣枯,皮相久矣,谁知冬炼三时耶?此木笑曰:我正开万古之花,有人赏否?法者,时也。道者,岁也。寒忍而后温发,从来代错,多少人被几条闲石相,换却眼睛了也。”诸如此类互变规律的辩证认识,在方氏作品中随处可见。

方以智出家后的许多绘画,乃是其气节、文章的自我表现。用象征的图象符号表述着他的“集大成”,“合二而一”的哲学思想。画面意有所指,涵蕴深远,简洁单纯,透出了浩然的正气与哲人之思。拓宽了文人以画为寄的领域,与学古不化因循画风截然不同,使绘画与动荡时代形成高潮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

后世石涛,张大千,黄秋园,陆俨少等山水画家皆从龙眠画派中吸收营养。'龙眠画派'在美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此文未尽之处很多,抛砖引玉,待有识之士批评与探讨!并自此拉开中国龙眠画派研究之序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