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欣:咸菜飘香思故乡

 新用户7391BFGL 2021-01-22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


咸菜飘香思故乡

四川广安  开欣

  去农贸市场买菜,我总会买点农家人做的干咸菜。

  拿回家后,洗洗手,打开口袋,一股咸菜的清香味向我袭来,我总会忍不住尖起手指夹两根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老公看见后,总会调侃说:“你又在偷嘴。吃了几十年的咸菜还没有吃够啊?”我笑答:“只是尝尝而已。尝尝,看看这咸菜味道如何。”其实,家里的咸菜不断,我长期吃,从没吃厌烦过。

  前四十年是吃的母亲亲手做的干咸菜。这几年,母亲年纪大了,家里的疏菜栽得少了,干咸菜也做得少了,所以我就去菜市场买来吃。

  从小吃惯的口味,到哪里都不会改变。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儿时,每一顿饭都离不开咸菜。有些季节,地里的蔬菜还没有长成,咸菜就成了桌上唯一的下饭菜。我们家一共六口人,每一顿饭,母亲就要抓一碗干咸菜和一大碗水咸菜放在桌上。三下五除二,还不等饭吃完,两碗咸菜已经没有了。母亲一边说“节省着吃”一边又去抓一大碗咸菜放在桌上。因此,家里的家具很少,咸菜缸却是很多。整个堂屋、卧室,摆放的咸菜缸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所以,两个哥哥结婚分家,分的粮食很少,分的咸菜缸却很多。

  在每一个栽菜的季节,母亲就会栽很多的蔬菜。收菜季节到了,整个房檐下,挂满了用铁丝穿的萝卜干、大头菜、青菜、儿菜。房檐下挨挨挤挤实在挂不到了,就挂在院坝边的桃子树、李子树上。等晾晒干后,母亲分类收回这些菜,趁大太阳天,用烧开的井水烫一下,再用温水清洗干净,拧干水分晾晒在竹子编织的斗腔或簸箕里。我问母亲:“为什么要用开水烫一下啊?”母亲说:“用开水烫,一方面是为了杀菌,另一方面是为了好洗。晾晒时间长了,菜叶子上面的灰尘污垢遇冷水不易脱落。”母亲没有读过书,居然懂得这些化学知识,我佩服起母亲来。由此看出劳动人民真是聪明啊,凭经验办事准没有错。我们学的那些书本知识不都是从劳动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吗?

  簸箕里的菜晾晒半天就可以切了。母亲叫父亲把菜刀磨得亮亮的,然后就会大干一场。母亲的刀法很好,切菜切得又快又均匀。切好的菜再晾晒半天,就可以拌作料了。作料也是自制的,辣椒和花椒都是自家地上种出来的。做好的萝卜干和大头菜过一两天就可以吃,其余的咸菜要装缸一段时间后吃起来才香。

  读初一时,我们是自己带一个瓷盅和大米到学校蒸饭吃,打菜要另外拿钱。在那个缺钱的年代,父亲可舍不得拿钱给我打菜吃。或许是母亲爱面子吧,她把平时都舍不得自家人吃的那一缸最好吃最好看的萝卜干给我装了满满一玻璃瓶,是想让我在同学面前有点面子。可是,带去后的第二天,我发现我的咸菜瓶就空了。几个来自城里的住校生捂着嘴嘻嘻哈哈,其中一个笑着对我说:“我们昨晚偷吃了你的咸菜。不是因为嘴太馋,是因为你的咸菜太香了。对不起哟,跟你吃完了。”听了她的话,我失落的心情又变得高兴起来。虽然那天中午我吃的光米饭,可我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第二天,我又带了一瓶萝卜干到学校。这次母亲装的与上次不一样,她说那一种好吃的萝卜干缸里不多了,要留着家里来了客人吃。因为那一年的天气不好,下雨天多,萝卜干风不干,有一点点发霉,吃起来就不香了。这次带去的咸菜没有同学偷吃了,我倒还有些失落。

  长期吃咸菜营养缺乏,我告诉母亲我心里慌。母亲就把干咸菜用油炒一下让我带到学校去。这样的油咸菜好吃多了,伴随我吃了整整四年。直到考上中师,国家补助生活费,我才吃上了炒的新鲜疏菜下饭。

  但我一周还是会带一瓶干咸菜到师范校去,因为我们班上有外县的同学,她们离家很远,想吃点咸菜换个口味。这时候我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吃法,不是把咸菜弄来下饭,而是用开水泡,再加点白糖,然后将咸菜与汤一起吃,哪味道真是好极了。开水泡后,咸菜不那么咸了,而汤里面既有盐味、麻味、辣味又有甜味,就和怪味胡豆一样的味。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好吃,其余同学纷纷就这样吃,即开胃口,又省钱。现在还能想起当年同学们吃咸菜的那个高兴劲,只是参加工作后,大家都没有那样的吃法了。说明当时同学们是为了节省钱,为了填肚子。

  现在买回家的干咸菜,主要是用来炒回锅肉。咸菜里面作料齐全,炒肉时只需添加点酱油和豆瓣,炒出的回锅肉香气四溢,氤氲整个厨房。若不是关着厨房门,那油香混合着的咸菜香定会飘向客厅,溢满几个房间。吃一块回锅肉,扒两口米饭,再吃一夹咸菜,再扒两口米饭,油而不腻,香而不闷,味道极好。肉吃完了还剩那么多油咸菜怎么办?千万别倒掉,留着早晨煮面条时拈一些在碗里,汤和面都增添了别样的味道,非常好吃。这是母亲教的。

  吃不厌的干咸菜,这是家乡的味道,更是母亲的味道。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李小华,网名开欣,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小学语文教师,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2018年开始写作,有60多篇散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平台。有作品散见于《广安日报》《成都日报》《今日顺庆》。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20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