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不能没有歌声。”这是当年我第一次组织大合唱活动时,排练间隙与几位文艺爱好者闲谈中说到的话语。此话不无道理。岁月如歌,人生如歌。金秋十月,纵情咏唱,放声高歌,则更有一番韵味和意义。 1976年10月6日,举国欢腾。随着四人帮的垮台,备受压抑和煎熬的人们如同脱离了苦海,挣脱了束缚,大家兴高釆烈,笑逐颜开。伴随着十月狂欢,我知道了作曲大家施光南、词作家韩伟和歌唱家李光羲,爱上了那首荡气回肠、经久不衰的《祝酒歌》,再后来常以选唱此歌为乐,并曾于1991年建党节前夕荣获演唱二等奖。 我自幼喜爱文艺,上学的书包里除了课本外,还有歌本、笛子和口琴。当年好向往拥有一把小提琴,但看到爸妈无奈的眼神,我也只能作罢。可生活的窘迫并没能阻止我对音乐的兴趣和对艺术的追求。 近日在家整理物品,发现当年省下早点钱买来的那些歌曲集十分齐全。从1972年至1977年,1~5集《战地新歌》、第6集改名为《十月战歌》均保存完好。这6本集子先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后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就在想,这几本书如果让那位鉴赏大王金永辉老弟看到,一定会赞不绝口,关键是一本不缺呀!应该说,几十年来,这些无价之宝对我起的作用真的不可估量哩! 1980年我被部队选派至章丘明水军事干部教导队学习。来自军区各单位的几十名学员分派到作训、军务、通信、领航、气象、航行6个班。我们全天候进行军事、政治、文化、专业训练。每天早操后的第一项共同科目便是半小时的钢笔字练习,这对喜欢写字且有一定基础的我来讲,倒是非常好的事情。 领导安排我担任六班(航行班)班长,并兼任教导队教歌员。10月16日晚,又到了教唱歌曲、娱乐游戏的课程。刚吃完著名章丘大葱肉馅饺的学员们齐刷刷地来到教室,一番“击鼓传花”游戏后,学唱歌曲开始。我早已做好准备:今儿得教一首大伙儿没唱过的新歌。《战地新歌》里一首“我为伟大祖国站岗”两天前就已被我选中: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嘹亮激越的旋律随之唱响。 当时我发现我们航行班的李玉林、俞文全两位战友学唱尤为给力,不愧为文艺骨干。至今我们一直保持联系,玉林转业至武汉市邮政局,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文全转业至盐城市机关,成为信访工作专家。 十个月的教导队生活结束了,我回到了老部队,经过半年的警卫连挂职锻炼后,我被安排到师司令部机关。 1982年10月2日,在场站气象台工作的陈友宁老兄来与我道别,说他即将复员回广东老家了,听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请来另一位广东籍战友、我原单位同住一室的欧阳建为,拿出弟弟刚寄来的《同济歌声》、唐三庆老同学从广东茂名寄来的《抒情歌曲》,三位音乐爱好者、三个好兄弟猛唱了一阵子。这两位老兄弟回地方后,如鱼得水,大显身手,成为当地业务能手和文体骨干。现在,每天我们都在微信联系着。最近又联系上了同在广东的赖文仲老战友。昔日战友,千里牵挂,思念之情,难以言表…… 1985年10月是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我们部队与济南市燃料公司共建联欢,本着“唱大戏、演精品”的宗旨,竟将世纪经典《长征组歌》十大段完美呈现给了当地军民。当时演出分工是,地方选派合唱演员,我部组织小乐队。我担任的角色是负责击打架子鼓并兼奏竹笛。那会儿,我真的没敢懈怠,脑子里全是从“告别”到“大会师”的旋律和节奏,当然,也由衷地敬佩词作者肖华上将和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大作曲家。 转业当年,我便与一起回桐的吴多志、高宗胜、张武斌三位兵哥哥笑谈如何适应角色转换。是呀,回地方了,改变了部队“饭前一首歌、影前一段唱”的节律,但工作之余的文艺活动仍然热闹非凡。 我先后三次(1994年~2011年)担任歌咏比赛指挥。每次都令人心潮澎湃,壮怀激烈…… 第三次规模最大,我选定的合唱曲目是“走向复兴”,从市领导到机关干部120余人组成合唱团,其中有三对夫妻同台演出,我家是父女同台,女儿担任钢琴伴奏。 同样难忘的是第一次,为庆祝建国45周年,全县各合唱团紧锣密鼓,积极准备。每团演唱两首歌,我为本团选定的其中一首就是《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我觉得此曲目中领唱、齐唱、独唱、轮唱等交替有致,表现力、感染力强。二是在部队有过《长征组歌》排练的一些初步经验。我所在的合唱团,既有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参与,又有离休老干部代表出场,大家反复排练,同步合拍,做到了为全场演出竭尽全力,增光添彩。 1996年8月,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10月初,为庆祝这一成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等单位联合组织了在城机关干部国庆卡拉OK演唱会。演出当晚,后乐园舞台异彩纷呈,好歌如潮。我是最后一位上场的选手,一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居然博得主持人“将演出推向了高潮”的赞誉…… 2002年10月初,在国庆节喜庆的气氛中,我和众多校友来到桐中校园。一首小合唱“毕业歌”表达了我们对母校百年校庆的祝贺。 同年10月12日,我带队赴沿海考察,沿途各地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眼花缭乱。阔别23年后,我再次来到威海,傍晚,在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故乡,在驶往大连的海轮甲板上,迎着海浪,顶着海风,我领着大伙儿高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那感觉就三个字:太过瘾! 政通人和欢歌起,僻乡闹市皆舞台。2003年10月,我又一次赴安庆市委党校培训,虽说学习任务较重,但业余文化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在临近学习期满的联欢会上,高手如林,精彩不断。我没有犹豫,果断地走向舞台,一曲“当兵的人”唱得字正腔圆,以至主持人调侃说:唱得好到位,原来他的名字同原唱者接近哦。记得当时我还特地请来曾在安庆举办过个人演唱会的好友赵重娴老师到场压阵,以壮军威。 好歌唱不断,佳音传四方。2005年10月,我荣幸地前往上海市委党校参加学习班。在沪工作的桐城老乡孙辉闻讯后热情邀我共餐,我便请来在沪的几位老战友同聚。当然,那几个夜晚,外滩周围无疑平添了几分热闹,因为多了我们爽朗的笑声和近乎癫狂的歌声…… 时间又到了2008年10月上旬,我和同事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如果要描述当时的心情,用“肃然起敬”最为合适。枣园、王家坪、宝塔山在我们心中是如此神圣。在往返的大巴车上,我一直在用耳塞听着手机下载的“回延安”、“锈金匾”、“想起周总理纺线线”等经典歌曲。 日月如梭,一晃我们76届高中毕业生已经离校四十周年,大家一直有个欢聚一堂的愿望。2016年10月15日,40位同学簇拥着吴德文等几位老师终于走到了一起。上午的见面会你一言我一语,师生们互诉衷肠;唱一曲说一段,大家共度欢乐时光。记得当时我朗诵了两首自己创作的藏头诗“金秋十月群英荟萃”、“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清唱了一首“小白杨”给老师和同学们助兴。合影留念、参观老街、重游母校后便到了晚宴的时间,在杯觥交错、酒酣耳热之时,我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左手端着酒杯,右手举着话筒,向前台走去:难忘今宵,今宵难忘…… 去年10月,共和国七十华诞无疑令全国人民动容。国庆节这天,我早早来到爸妈家观看电视直播。当天安门广场齐唱“国歌”和“歌唱祖国”时,我仿佛置身其中,合着拍子,跟着节奏,放声高唱…… 刚刚过去的国庆,恰逢中秋佳节,我又是一大早便来到爸妈家,因为早就接到通知,小妹要请我们全体家人去她开发的天紫四季花城观光,去她的大酒店共餐。这次家庭聚会人员最齐,一个不少,正可谓完美无缺大团圆。我不由得情牵家国,有感而发,于是便有了七绝、七律各一首,这也是自己心中自然流淌的歌…… 鲁 斌:桐城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