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司内训,一位90后分享,她对新媒体的感觉是,小时候接触的都是旧媒体,报纸、电视、电台等,长大了接触的,才是新媒体,微信、微博、抖音等。 站在她的视角,这样概括不无道理。 但若站在历史长河里看媒体,新旧之分,可以放到1455年的2月23日,就是564年前的今天。 这一天,约翰·古腾堡用活字印刷机,第一次印刷了《圣经》。 他此次大概印了180本,现在全世界还留存48本。剑桥、牛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都藏有一部。据说,每本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 为什么是180本左右呢?这应该与他使用的机器有关。古腾堡使用的是他自己发明的手摇印刷机,这个机器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上油墨,一个人印刷,流水作业,一个小时的印刷能力在240张左右。 240张之中,挑出印刷质量有瑕疵的,成品就大概在180左右了。 活字印刷术的工业化应用,彻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路径和速度,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格外讽刺的是,古腾堡印的第一个产品却是《圣经》。 古腾堡564年前的这一举动,现在已经内化为现在文明的一块基石。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均与这项技术相关。 在美国人麦克·哈特的大作,《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约翰·古腾堡因此排在第八位,位居穆罕默德、牛顿、耶稣、孔子、圣保罗、蔡伦、释迦牟尼之后。 在古腾堡之前,中国的毕昇,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古腾堡正是吸收毕昇的技术,才发明了西方的印刷术。 但为什么是古腾堡,而不是毕昇催生出新时代呢? 如果站在人物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是因为古腾堡是商人,而毕昇是匠人。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之后,传给徒弟,只是小规模实验。 而古腾堡,用了4年多时间,培养一大批徒弟,让他们带着技术和印刷机,奔向欧洲的各个城市,一边寻找投资,一边印刷书籍。 不到20年,活字印刷术就在欧洲传播开了。 而这,也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一个拐点。 凭借活字印刷新技术,欧洲普及的书籍,成为时代新媒体,西方近现代文明由此拉开序幕,西风开始压倒东风。 而同样拥有活字印刷术的古代中国,用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只占全部书籍的2%。 古腾堡的印刷术,还催生三个职业人群:印书商,排字工人和职业作家。 想想那是在1455年,中国的皇上是明代宗朱祁钰。 印书商,可以说是后来资本家的雏形。 排字工人,是产业工人的前身。 职业作家,是知识分子的前身。通过卖书,他们在教书、当官之外,一条靠卖知识养活自己的新路。 而这一点,和现在的新媒体卖流量,何其相似! 古腾堡催生的三大职业群体,都从活字印刷术中获利颇丰。他们是古腾堡最坚定的支持者,活字印刷术最积极的推广人。 完全颠覆古腾堡的技术,应该1969年诞生的互联网技术。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屏读,完全改变了印刷术下的页读。 原来的知识,以一页一页的形式存在。 而现在,在电子和互联网技术下,知识以一屏一屏的形式存在。 一页一页的知识,需要排版和印刷。 一屏一屏的知识,只需要排版。 至此,古腾堡才真正退出历史的主舞台。 但是,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体,颠覆的那些东西,还不知道是哪些。 反正,大家都恐慌,都在害怕明天,害怕明天被革新。 不过,变中总有不变。新旧媒体之下,仍是文化,仍是文明。 能不被淘汰的,恰恰是能抓住不变的那些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