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说三国,三国里面秘密多。 在《三国演义》里,董卓被写成一个大草包,干啥啥不行,贪啥啥没够,贪权贪色,贪财贪名。 在历史上,董卓却是一个狡猾如狐、勇猛如虎的将领。他的父亲董君雅只是小小县尉,董卓排行老二,他从低级军官爬到并州刺史的位置,绝不会一无是处。 他讲义气。年少时喜欢行侠仗义,和许多羌人首领结为朋友。董卓回家老家后,这些首领来看他,董卓杀掉家里的耕牛来款待他们。汉代法律,只有年老体衰的牛才允许宰杀。董卓宁可违法也要招待好朋友的侠气,感动了羌人首领,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牲畜送给董卓。董卓官拜郎中时,朝廷赏赐缣9000匹,他全部分给了手下。 他武功高。《三国志》说:卓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董卓有武艺,力气大,佩戴两副箭囊,能够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如果董卓不是如此武功高强,也不能折服能骑善射的羌人们。 他立过功。166年,他跟着名将张奂,平定幽、北、凉三州叛乱。167年平羌有功,升为郎中。因犯事被免职,后被袁绍的叔叔袁隗征用为掾吏(助理),后来才当上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在《三国演义》里露头,是接替卢植当中郎将,一个比将军低、比校尉高的职位。 但是,勇猛归勇猛,董卓和名将张奂、卢植、皇甫嵩相比,确实有不小差距。 184年,他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打两个月没打下,被免职。 189年,他随皇甫嵩到凉州平叛,叛军撤退,皇甫嵩要追,董卓说不能追,因为穷寇勿追,但皇甫嵩准确判断叛军已无斗志,果断追击,大胜。 尽管军事能力有限,但董卓善于扩张势力,舍得影响有影响的人,有权势的世族大佬,有背景的外戚,有地位的宦官,有名气的大儒,有兵力的校尉,都一一交结,攒下人情。 这就是为什么何进、袁绍遇到解决宦官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用董卓的原因。 而当时,董卓恰巧带着5000人往并州去,因为知道洛阳将有事,想观察局势,找借口赖在离都城不远的河东郡。 董卓本来就不想去并州,一接到何进和袁绍的信,马上动身进京。 半路上,何进又后悔了,派人劝阻董卓来洛阳。 董卓不干。洛阳城外,谏议大夫种劭把董卓一通斥责,董卓自知理亏,才率军撤到城外西边20里外的夕阳亭。 这个细节,在《三国演义》里,是董卓远在西凉。 这是小说家的安排。 历史上,外戚和宦官打得势不两立,哪能去找远在千里的将军? 再说了,东汉调动军队非常严格,不是谁想动就能动的。 按理讲,董卓当时手下只有5000兵,和洛阳城内本身的军队相比,没有绝对的优势。 洛阳城里,有北军五校、西园八校,都是皇家精兵,人数近万。 但是,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被杀,董卓又诱杀执金吾丁原,接管了洛阳城里原来的所有军队。 河蚌相争,渔翁得利。外戚和宦官几百年争斗,终于让大盗军阀登场。 一个乱世自此开启,一个人口大灭绝由此展开。 到三国结束之时,户籍人口从6000万左右,降到不到1000万。 不是董卓本想盗世和乱国,而是世事给了他机会。 没有董卓,仍会有黄卓、梁卓。 《三国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