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东北王(6):公孙大哥,咱听你的

 箫十三郎 2021-01-23

公孙度,三国时期的东北王(1)

公孙度,三国时期的东北王(2)

公孙度,三国时期的东北王(3)

公孙度,三国东北王铁血治郡(4)

三国东北王(5):手里有钱粮,心里不慌张

三国东北王(6):有些线能越,有些线不能越

李敏对公孙度的非暴力不合作,正是汉朝隐士的风范。《论语》上讲,道不同,不相与谋。天下之大,总要有存放自由精神和自由身体的地方。

公孙度,不会太难为这种人。

此刻的他,非常需要这些懂得治理百姓的熟吏,如果每件事都要他来处理,他非得累死不可。

更何况,他掌握的不仅是辽东一郡。北面的玄菟郡,南面的乐浪郡,已经和辽东郡形成关外的利益共同体。

内部政令畅通的前提,是给他人留下足够的空间和利益。

然后,才能一致对外,对付外面好战的高句丽,难缠的乌桓,还有那些群聚山间的贼人。

高句丽的国王,叫伯固。146年,他曾经进攻辽东郡,杀死带方县县令,把乐浪郡太守的妻儿都掠走了。169年,玄菟郡太守耿临讨伐他,斩获高句丽数百首级,伯固投降,成为大汉属国,年年向辽东郡朝贡。

高句丽对他公孙度是个什么态度,决定称王的难易程度。

公孙度决定试一试,看看已经不年轻的伯固是否还安分。

正好,辽东郡东边的富山,出现一伙贼人,公孙度派人给高句丽送信,请派兵过来支援剿匪。

高句丽的都城在丸都城,今天的吉林通化,距离辽东郡300多公里。

接到公孙度的信,伯固哪能不明白什么意思。

剿匪是假,低头是真。

老奸巨滑的伯固当然知道怎么做,既然要低头了,就低得漂亮。

伯固派本国两名大将,大加优居和主簿然人,统率高句丽精兵,同时抬着本国特产。

高句丽来的是精兵,公孙度派的,自然更是精兵。

高句丽的精兵,表的是诚意。

公孙度的精兵,亮的是威慑。

倒霉的,是富山小毛贼,被两伙精兵,杀了个精光。

伯固的表态“公孙你是大哥,我听您的”,公孙度相当满意。

而乌桓,被幽州的公孙瓒打得抬不起头。乌桓恨公孙瓒,恨到把公孙瓒的画像当靶子来射。乌桓暂时没有实力,没有动力来骚扰辽东郡。

环顾四周,公孙度发现,居然内治外平了!

是称王的时候了!

玄菟、辽东、乐浪三郡,显得太少。

公孙度将辽东郡,分成辽西和中辽两郡,派人在乐浪郡南部带方县,再往南开疆拓土,变成带方郡。

这样一倒腾,手中就有了五郡,和郡数最少的徐州就一样了。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从渡海来避乱的山东人那里,公孙度知道青州东莱郡一片大乱,官吏逃亡,他派柳毅带兵渡海,再试试运气。

果然,青州兵马被刺史带着讨伐董卓,反被董卓打得大败。黄巾军和泰山寇,把青州的政权完全破坏,青州成为诸侯的菜园。

公孙度抢到是东边沿海一片,袁绍得到青州北边,曹操得到青州东边。

新得的东莱郡,公孙度把它改名为营州。

两州到手,公孙度觉得,可以有王的礼仪了。

他封自己的父亲公孙延为建义侯,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

他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亲耕藉田,治理军队。

他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

九条玉串,即九旒,是王的规格。十二旒,是皇帝的规格。

为什么公孙度非得不再加三条玉串呢?

那么多不合规矩的事都干了,为什么不像后来的袁术那样,干就干到底,称把皇,过把瘾呗?

可是,公孙度偏偏没有。

不把事做绝,这也许是公孙一家存活时间长的秘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