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时期实际是四国|《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14)

 苦崖路 2015-11-28

作者:杂了咕咚

81

辽东的公孙度蛰伏将近二十年,思考了人生,看清楚汉朝已经不行了,他必须抓住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杀了公孙昭报仇只是实现小我,更重要的是实现大我,他要做皇帝。

前面说过,公孙度通过老乡徐荣的关系,如愿做了东郡太守。

东辽在幽州的GDP排名总是倒数,一直是个贫困郡,贫困郡就有贫困郡的特点:官弱民强。以往担任辽东太守职位的官员,觉得自己被委派到这么个破郡是变相流放,仕途晦暗没多大搞头,都比较低调不起眼。而当地的豪绅大户话语权很强,因为这种贫困地区的官员需要依靠当地大户充当地区门面,不仅如此,地方官往往还跟大户沆瀣一气勾勾搭搭地混在一起,互惠互利。如果有个扶贫政策到基层,他们双方先足吃足喝一把,等轮到到百姓连汤都喝不到,能闻到味儿就不错了。辽东郡这个贫困郡,还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地处边疆,所以外族骚扰以及匪患严重,遇到这种情况,当地官府一般都做缩头乌龟(偶尔也打但没赢过),顶多派兵保护下大户,根本不管当地的老百姓的死活。因此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对不爱惜自己的官府和乡绅,可以说恨之入骨。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生存方式。辽东郡的干群关系在公孙度没到任之前,是极其紧张的。

82

公孙度对辽东郡的态度跟前任那些官员们可不一样。本身辽东郡就是他的老家,更重要的是,他要在这个地方培养自己的势力,当作自己休养生息的根据地。

为了刷存在感,新官上任都烧三把火。公孙度也一样,他先整饬官吏,拿出熊虎威风,让上上下下都清楚新来的太守不是吃干饭的,眼睛里可不揉沙子,谁要是活得不耐烦了,说话。然后抓大户,辽东郡的乡绅田韶是当地的富户,常年在郡级福布斯的名单里,但做事不讲究,对公孙度也总是劲儿劲儿的,敷衍对待。公孙度立刻找了个茬口,满门抄斩,一下杀了一百多口。这件事震动了全郡,也让不明真相的当地百姓拍手称快,使公孙度得到了民望。而郡里的大户们傻了眼,碰上的父母官是个活阎王。也只有乖乖听命公孙度了。要钱给钱,要粮给粮。无论钱粮还是人心,这些都是干大事的基础,公孙度通过雷霆手段获得了。

83

公孙度想要在辽东站稳,必须有各方面的支持。俗话说浑身是铁,能打出几颗钉子?公孙度非常希望有人能辅佐他,到处请人,可是他过去的名声和乖戾的性格影响了他的感召力,很少有人愿意辅佐他。

现在中国的社会文化,提倡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但在汉朝的上层文化中推崇的价值观之一是隐士文化,讲究通过与世隔绝的修炼,完善自我。当时全国有名的隐士(隐士做到全国出名,也是蛮失败的)王烈、管宁和邴原三个人因为汉朝中原地区的战乱,结伴来辽东避祸。公孙度听说管宁来了,很是高兴,他亲自为管宁准备郡级招待所,并请管宁来辅佐自己,管宁拒绝了,管宁选择住在山里做隐士。他还请和管宁一起来的王烈、邴原做官,王烈为了推辞公孙度授予的长史职务,就作践自己下海经商。那时候的名士,以读书为荣,以经商为耻。他是向公孙度表明心迹,自己没有任何仕途上的追求,只想做隐士。

公孙度对邴原比较信服。邴原也会时不时的向公孙度提一些建议,但并不做官。公孙度比较畏惧一个叫刘政的能人,就抓捕他,结果只抓到了他的家人,没抓到刘政本人,于是发通缉令:“凡窝藏刘政者同罪!” 实际上,邴原跟刘政是好朋友,刘政躲到了邴原的家里,过了一个月,邴原又请太史慈把刘政带出辽东郡,带回太史慈的老家东莱郡了。知道刘政已经安全脱险了,邴原就不断地劝说公孙度释放刘家人质。最后,公孙度脑袋一热,就把刘政的家人都放了。

虽然公孙度求贤若渴,但贤士们对他都不感冒。比如@piao@太守凉茂,要去作乐浪太守,上任途经辽东郡,交换过郡文书时,被公孙度扣下,一直不让走,希望凉茂能辅佐自己。可凉茂始终都没屈服。

84

在留住人才方面,特别是文化人的时候,感觉公孙度就会硬来,除了抓还是抓,太low了。当然,有爱孙猴儿的,就有爱八戒的。虽然辽东地区的名士们,都对公孙度嗤之以鼻,但公孙度手下还是有些亲信干将的,也许他们喜欢公孙度的直来直去,比如柳毅、阳仪等等,这些人跟随公孙度征服少数民族扩充疆土出了不少力。

公孙度想做皇帝自立为王,必须防范汉朝派兵攻打,好在辽东地处偏僻,跟中原联络的通道是唯一的,就是西侧的辽西郡。当时的辽西是公孙瓒的地盘,公孙度派人向公孙瓒示好。当时的公孙瓒忙于攻打西边的黄巾军,也乐得东边没有后顾之忧,就答应了。这让公孙度安心准备征服东北边境的少数民族。

辽东郡是汉朝东北边疆,边界外混杂聚集着几十个少数民族。其中辽东附近比较大的国家和部落有:高句(gōu)丽(lí)(跟朝鲜高丽族没有关系)、夫余、鲜卑和乌丸(乌桓)。这些外族,特别是鲜卑和乌桓生性剽悍,时不时的打败汉军,骚扰汉民。但公孙度打击外国民族有一套,击败北部边境的鲜卑和乌丸,将东边的高句丽打得望风逃窜,一败涂地。高句丽被彻底被打服,甘愿为公孙度效力,当时在辽东境内有一伙富山叛贼,势力很大,高句丽的国王叫伯固,他立刻派出大加(重要部落的首领)优居,主簿然人等重臣,与公孙度联合出兵平叛,最终大获全胜。

公孙度对各族的政策各有不同,恩威并施。夫余国也是一个大部落,夫余人的性格相对温和一些。国土面积约二千里,跟高句丽一样大,但人口接近高句丽人口的三倍。在辽东郡的东北角,地处鲜卑和高句丽两个强势部落之间,所以一直活得比较委屈。公孙度对夫余的政策是恩多于威,以双方联姻的形式结盟。他找来自己家族中的宗女嫁给了夫余的大王尉仇台,自己成了夫余国的国丈。公孙度有自己的设计,就是通过这个女婿国,来牵制鲜卑和高句丽。夫余的尉仇台也对得起公孙度,立刻归属了辽东。

此时的公孙度威震海外,震动中原。他的周边的少数民族---包括朝鲜半岛---尽数臣服了辽东。据说,连当时远在岛国的倭国女王,都向公孙度贡奉礼物。

85

外战大捷使公孙度意气风发。他把辽东郡分成辽东、辽中、辽西三郡,把北边的玄菟郡、东南的乐浪郡都划归自己,这样就有了五个郡,他又派柳毅跨海南征到山东,占领了东莱的几个县,封柳毅为营州刺史。

他把自己的地盘跟东汉区别开来,在东汉十三州之外,成立了一个新州,叫“平州”,自令辽东侯,平州牧。说是州牧,实际就是皇帝。他摆上刘邦、刘秀的牌位,供奉到庙堂,举行只有天子才可以做的祭祀天地活动。追封了自己的父亲。他戴着只有皇帝才能戴的皇冠,坐着皇帝的专车,开始了雄霸一方的生活。

因为中原大乱,谁当政都无暇顾及这片山高皇帝远的角落,所以公孙度做了个踏实皇帝。曹操还拉拢公孙度,封他为永宁乡侯,公孙度根本没瞧上,说:“我已经是辽东王了,还做什么永宁乡侯啊!”说完,就把曹操发的印绶扔仓库里了。就这样,公孙度的辽东国,跟魏蜀吴三国共生并存,直到他的孙子公孙渊被司马懿降灭。辽东国,一共经历了三代四王五十几年的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