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零陵人刘巴,这个人比较好玩,虽然姓刘,却瞧不起姓刘的人。 刘巴的爷爷和爸爸,都当过东汉的太守。 出生官宦之家,也许让刘巴对朝廷更加了解,正因了解得多,才失望得深。 年轻时,刘巴就很有名气,主政荆州的刘表请他出来做官,并且推举他为茂才。 可是,刘巴既不应召,也不应举。茂才,一个州一年才推举一次,百万人中选一人。 从这件事来推算,刘巴应该出生在公元170年左右。 其实刘表把荆州治理得还可以,进取不足,自保有余。 作为荆州本地人,一般来说,刘巴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起码出来干干事,毕竟要为家庭谋些便利。 刘巴却非常干脆,隐得彻底。 公元190年刘表当荆州牧,到公元208年,刘巴没出来做官。 闲是闲着,刘巴没有与世隔绝,他静静地观察天下之势,得出自己看法。 刘表死,曹操进入荆州,刘巴判定——曹操才是他想要的主公,在曹操手里,天下才能重归一统。 与其他人不同,刘巴没有想如何追随一名雄主,如何封侯拜相的个人私利,他想的是大众公利。 而最大的公利,则是重归一统。 并且,在刘巴的心里,要的只是一统,而不像一些人,非要纠结和坚持皇族和刘氏的一统。 这个思想,比较开放。 当然,这和大多数荆州人士相佐。 曹操爱屠城的臭名气,让热爱和习惯和平的荆州人不喜欢。 荆州人士大多跟着刘备走了,刘巴却背道而驰,听从内心,投奔了曹操。 他没有想到,命运是个爱开玩笑的顽童,他主动放弃的刘备,却是他最后的君王。 明明摆在前面的一条直路,刘巴却曲曲折折走成一条弯道。 曹操得到刘巴,自然大喜,让他去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这种安排,自有道理。刘巴是零陵人,对这三郡人物非常了解,名气也大,说话有人听。 人算不如天算,曹操在荆州速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加上武陵郡,都被刘备占了。 这个时候,刘巴还可以顺势从了刘备。 但是,刘巴不干。 内心在告诉他,曹操才是能迅速让天下安定的人,而刘备不是。 诸葛亮,也是个瞧不起刘表的人,但他选择跟了刘备。诸葛亮给刘巴写信说:刘公(备)雄才大略,已经占了大部分的荆州,上符天意,下合人事,你还去什么地方呢? 刘巴回信说:我接受曹公的使命行事,完不成的话,理所当然回去复命,你不用再说什么了。 刘备听说刘巴不听劝,远走交趾郡,深表遗憾。 按原来的计划,刘巴想从交趾郡绕一个大弯,悄悄回到曹操那里。 但到了交趾,刘巴发现没那么简单。 交趾相对独立,北面还有个孙权。想通过层层关卡,难如上青天。 刘巴想个办法,改姓为张,在交趾太守士燮手下做事。 士燮的主张,和刘巴不一样。刘巴一看,在这没前途,还得往北走。 沿着牂牁道,就是现在遵义、安顺一带一条水道,刘巴进入益州。 他向往的曹操,仍然远隔千里。 刘巴只能认了,在益州刘璋手下做事。 公元211年,刘巴不想跟随的刘备,从荆州来到益州。 刘巴劝刘璋——刘备是个大老虎,别让他来。 刘璋不听。 刘巴劝刘璋——刘备是个大老虎,别让他带兵打张鲁。 刘璋不听。 到公元214年,刘备吞下益州。 对不待见自己的刘巴,刘备下令:谁敢害刘巴,我灭了他三族! 从荆州追到益州,追了6年,刘备对刘巴这个大名士,能公开这样表态,也算是礼贤下士做到极限了。 估计刘巴轻轻叹了口气,遥远的曹操,遥远的梦,就随风去吧。 随风去的,还有他让天下速归一统的理想。 既然眼前的刘备,是条绕不开的路,那就走下去吧。 从了刘备的刘巴,马上为刘备解决了财政问题。 刚拿益州,刘备发现手里没钱可用了。刘巴给他出主意,发行价值100钱的钢板,同时严格控制物价。 这样解决政府财政赤字了,也防止了通货膨胀。 这种货币政策,和现在国家资本主义有些相似。 刘巴又跟着诸葛亮,制定《蜀科》,奠定蜀国法治基础。 公元220年,法正去世,刘巴接任尚书令;第二年,刘备称帝,刘巴为他准备了各种文书。公元222年,刘巴去世。 致力于天下一统的他,却为天下的分裂出了大力。 这就是天下的大势,刘巴改变不了,曹操改变不了。 一心想重兴汉室的刘备,也改变不了。 人不和命争,也不和势争。 分分合合,兜兜转转,都是一道绕不开的美景。 《三国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