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努力不奋斗,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奋斗?

 箫十三郎 2021-01-23

嵇康,在《三国演义》里没有,在《三国志》里有寥寥几笔,在《晋书》有长长一段。

但嵇康生于223年,死于263年,百分之百三国时期的曹魏人物,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竹林七贤,拿到现在,就是7个愤青,专门和社会唱反调的大V。

在读书人那里,竹林七贤的地位高尚,凡是不得意的,当不了官的,当不了大官的,莫不以竹林七贤来宽慰自己。

其实,竹林七贤玩个性,也就玩了几年。其中几个,像山涛、向秀、王戎,后来都与社会握手了,当官当得挺溜,山涛、王戎当到司徒,位居三公。

玩个性玩得最彻底,玩得没命了的,只有嵇康。

嵇康这个人的故事,大家写得够多够熟了,不重复。

今天要说的,只是觉得很多人都误会了嵇康,都从政治的角度,用世俗的眼光看他。

如果让能言善辩的嵇康来说自己,恐怕是另外一种注解。

在我看来,嵇康的座右铭是5个字——努力不奋斗。

这5个字,放到成功学泛滥的今天,也是五个炸雷。

努力不奋斗,在一些人眼里,意味着不当好学生,不好好读书,不好好考试,不好好考好成绩,意味着不当好员工,不好好工作,不好好拼业绩,意味着不当好公民,不好好守规矩,不好好随大流。

这种人,多危险!

慢!别被误导,嵇康的“努力不奋斗”,可以加个注解,应当是“努力不为名利的奋斗”。

嵇康他“美词气,有风仪”、“博览无不该通”、“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这是说,嵇康才情深厚,喜欢养生,诗歌、音乐造诣高。才情,不努力得不来。

嵇康的努力,完全基于兴趣和爱好,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

而他不喜欢的东西,比如说名与利,比如说高官厚禄,他坚决不为之奋斗。

这种彻彻底底为自己内心而活的人,不会屈服于司马氏,不会屈服于曹魏,不会屈服于汉刘。

这种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在世俗眼中,在主流那里,却是可怕的。

世俗需要乌合之众,主流渴盼万众一心。

社会的逻辑是,要么朋友,要么敌人,要么黑,要么白。

而嵇康,只想当那个灰,不黑不白,亦白亦黑,超然若仙的灰。

这只是他个人的选择,与家庭无关,与阵营无关,与立场无关。

然而,这种精神自由,在为政权而紧张兮兮的司马氏那里,视为不合作。因为嵇康不待见自己的钟会,借机构陷,令嵇康冤死。

嵇康在《与山(涛)巨源绝交书》中,表明了自己“努力不奋斗”的选择,但他不要求别人,更不强迫自己的家人和自己一样,他希望自己精神自由,也不会用精神去束缚他人。

临死前,他把自己当时只有10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

这是不是很奇怪,已经绝交了,怎么还把儿子托付给山涛呢?

在嵇康那里,与山涛的绝交,指精神层面的,而非现实生活。

山涛靠谱的人品,嵇康有绝对的把握,有十分的信任。山涛也不负他,将他的儿子嵇绍抚养成人,成为西晋的名臣和文学家。

古今中外,像嵇康这种“努力不奋斗”的,还有很多。嵇康不幸,掉入政治漩涡。而那些努力不为名利而奋斗的幸运者,则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作品,新的技术,推动整个人类前进。

社会的进步,需要嵇康,需要宽容嵇康,需要鼓励嵇康,甚至培养嵇康。

《三国的秘密》

对亲妈孝顺,容易;对恶毒后妈孝顺,难如上青天,他却做到了

石氏父子,极穷极富100年,时来铁化金,运去金如铁

乱花不迷眼,大事有静心,关键先生的两大必备素质

比当官可以更成功的,是当个好爹

尽最大努力,作最坏打算,博最好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