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第一长桥——晋江安平桥

 木香草堂 2021-01-23
天下第一长桥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西侧,是横跨安海湾通往南安市水头镇的一座梁式石桥。该桥建于宋代,全长2公里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座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福建沿海古桥众多,其中以泉州的洛阳桥、平安桥最为壮观。2009年10月,曾游览过洛阳桥(又名万安桥),这座桥也是宋代古桥,由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它的长度是834米,宽7米。而安平桥全长2255米,宽3至3.8米,因其总长接近5华里,俗称“五里桥”。这两座桥的建造年代非常接近,洛阳桥于宋嘉佑四年(1059年)建成,安平桥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建成,前后相差93年。

4月4日上午,我们在石狮市石湖村游览过六胜石塔,驱车朝晋江市安海镇前进。到达安海镇时,发现安平桥已建成一个公园,花木扶疏,高楼林立。安平桥一段桥面延伸到公园的陆地上,乍一看,像一段石板路。路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晋江市地震局撰写的《安平桥抗震史话》,文章说,安平桥在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经历过八级大地震,居民房屋大部倒塌,安平桥却基本完好,靠的是桥墩下坚固的“筏式基础”。

安平桥公园一角
已经埋进公园陆地的桥面

顺着埋在土中的桥板走到河边,桥头是一座二层小阁楼,楼上镶着一块“望高楼”石刻,底层门楣镶的是“金汤永固”石刻。落款:“同治甲子仲冬”“黄章烈”。阁楼背面一块石刻是“环海境清”。游客大多以为这座阁楼是安平桥起点,其实不然,数百年间沧海桑田,安平桥东段已有一二百米埋在淤积起来的陆地上了。

望高楼

转身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安平桥,它如一条长龙,安静的平卧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两边的岸线并不很远。老伴问:“别的地方的桥梁是横着建在河上的,这里的桥梁为何竖着建有河上呢?”我说:“这并不是古代泉州人的笨,而是沧海桑田情况在变化。安海湾是一个喇叭状的海湾,涨潮时波涛汹涌,遇到雨季,上游山区下泄的洪水肆虐,两岸民众苦不堪言。安平桥建成数百年来,海湾的滩涂不断淤积抬高,加上近年来构筑的防潮堤和抗洪闸,使原来的海滩变成了一线内湖,所以成现在这个样子。”

已经淤塞成内湖的海滩

桥头两侧各有一座用条石垒筑而成的石塔,这是古桥镇风浪的“镇风塔”。前行不远,桥中有一座四方亭,飞檐翘角,十分优美。是为“雨亭”。这样的雨亭共有两座,那是考虑夏天下暴雨,行人可以进亭避雨,古代人性化处事可见一斑。石桥两边建有石栏,确保行人安全,桥面全部用五六米长的花岗岩条石铺成。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发现古人做事非常用心,从山上开凿下来的条石有并不都笔直,造桥工匠将两块不同曲向的条石拼在一起,使桥面缝隙很小,又很平整。

长桥与雨亭

在石桥上步行约一公里,到了一片平地,上面建有一座寺庙,屋面正在维修。门头挂着“水心亭”、“水心古地”两块匾额,柱上挂有对联“天下无桥长此桥;世间有佛宗斯佛”、“水面偏呈长自在;心头常现大慈悲”。都与安平桥、水心亭有关。寺庙周围立有一对古石像和十几块古碑。仔细看,都是历代修葺安平桥的碑记。其中最早的是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刻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500多年。从此以后,每次大修都留下碑记,就各碑文所叙,修桥经费均靠募捐得来,充分显示民间对安平桥的重视。乾隆年间一块《重修安平桥记》碑文写道:“一方之人乃能乐义急公,集腋成裘,此足以见是镇风俗之厚”。热情赞扬当地民众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品行。一块《万古流芳》碑为清嘉庆十三年所立,是刻有募捐人姓名最多的一方石碑。碑文开头写道:“重修安平桥捐题姓名列于左,晋江县事今升台湾知府徐捐银五百大元……”。这位捐银者是刚升任台湾知府的徐汝澜,虽然离开了晋江,仍然不忘带头捐款修桥。另一块清嘉庆二十一年刻立的《重修安平桥记》,碑文为徐汝澜所撰,当年,他已经调任泉州知府,在他的带领下再次修桥。纵观碑上捐款者姓名,有官员,有绅士,有普通百姓,有商贾,甚至还有和尚,可谓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偶然间在一根石柱上看到两行字“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反映清代闽南地方戏曲繁盛的史实。

水心亭石坊
正在维修的水心亭
水心亭匾额
水心亭的石像
明朝天顺年间修桥碑记及复制的宋代定平桥记
嘉庆十三年修桥碑记与柱上石刻

水心亭旁边立有一块郭沫若诗碑,诗文为: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魂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得间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1962年,郭沫若游览“天下第一长桥”,却见桥体已被淤泥堙没,成了一座“陆上桥”。接着笔锋一转,说到在安海建城开府的郑芝龙故宅不见了,这便让他联想到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收复台湾,成为开辟台湾的第一条好汉等故事。

走到“水心亭”大约是安平桥的一半。因汽车停在东头,只得原路返回安海镇。上了车,再驾车绕道到安平桥西端看一看。安平桥西端建有一座花岗岩城堡——“听潮楼”,旁边立有三块石碑,一块是国务院公布安平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一块残碑上刻着一个篆书“桥”字,旁边立着一块仿刻的“安平桥”石碑,原来那块残碑是“安平桥”刚修建时刻的桥名,由南宋绍兴年间南安县县尉陈大方所书。

听潮楼
宋代刻的残碑与复制碑刻

“听潮楼”马路对面有一座石牌坊,坊额刻着“海潮庵”三字,里面是一条步行商业街,街上秩序嘈杂,没有进去参观。到了“听潮楼”,算是将长达五华里的“安平桥”看完了。剩下来的是了解一下“安平桥”的建桥史。

海潮庵牌坊

宋朝时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当地出现了不少经商致富的大户。安海湾是泉州商船锚泊地之一,由于受潮汐影响,百姓出行非常不便,同时也影响到货物的运输。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这是说,安海湾受潮汐、洪水的影响,交通不便,百姓靠渡船往来。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人祖派募资建桥,因其早卒而未成功。后来,地方官赵令衿继续修建,于绍兴二十一年(1152年)建成。“水心亭”立有一块复制的“宋朝散大夫权知泉州军主管学事兼管内勤农事赵令衿撰写的《平安桥记》石碑,记录了赵令衿主持修桥的经过,以及安平桥建成后,过往百姓十分方便,民众交口称赞。在赵令衿影响下,泉州和晋江历任地方官,均用心维护好安平桥,经常给予修葺,才完好地保存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