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原创•《​​​那曾經的老物件》作者 瑤人老李

 晓岸瘦风 2021-01-23

那曾經的老物件

作者 瑤人老李


      文章最后面的老物件,它们分别是:牛轭、打谷机、和风车。

看到这些昔日的老物件,使我想起了太多的过往。

      牛轭,它是以前农人在犁具的前端,用软绳套牢,架在牛肩上的特殊物件。它的作用是,让牛的力,拖动犁具,把田地翻耕。
      

打谷机,它是旧时农人在稻谷黄熟后,用于从稻杆尾部,把谷粒脱离的一种农具;最原始的稻谷脱离方式是,农人木工打制一四方谷桶(遗憾现在已找不到当年实物了),农人双手拿起谷杆,把谷穗甩在桶的边上,让谷与桶的对撞而脱落。打谷机是第二代谷穗脱离机械了。
      

打谷机又分人力和机械传动两种;人力机是人用脚蹲踏板,踏板牵动内桶中的滚筒,让谷穗在滚筒边上的铁勾转搅下脱落。机械传动打谷机,是用小型柴(汽)油机牵动内桶滚筒,形成自动滚筒滚动,农人只需把谷杆伸入桶内,让滚筒滚动脱粒就行,它已节省了太多农人的体力。
      

风车,它是过去农人在稻谷收回晒干后,风净杂物的一种物件;最初的风车是全木质组件,它在中心露外部份设有一手把,手把纺圈带动内中风轮,让谷粒、杂物在风轮风力的作用下而分离。风车后来就设计成用电风扇鼓风,自动风力人工操作形式。
     

插禾种稻其实是很辛苦的一个行业;在早春的时候,农人就得开始备耕了。经过一个冬季的沉寂,野外的稻田,已是野草繁生,这时的农人,就扛上犁具,赶上耕牛到田中。
      

犁田是从田的四周开始下犁,在犁了数圈后,再反转方向,把田边未犁到的边角翻犁出来,然后才顺了原先开好的犁路,把剩下的田犁完。
      

在全部稻田翻犁后,就放水进入田中,再用耙具把团泥耙碎;一个播季,稻田至少得经过二次这样的犁耙,才可插下秧苗。
      

在第一次翻犁好田后,播种育秧的农事,也紧跟上时节;用着播撒稻种的秧田,也是至少二犁二耙。在平整的秧田中,按1、5米一基的形式,把田分为数基,在基上撒上农家肥,这时就可把稻种均匀撒在秧基上。
      

种谷撒好,农人还得用竹片插于秧基两边,结成弓状,用塑料薄膜覆盖在上边,让秧基保持温度,利于种谷的发芽生长。


      育好秧苗,就是插禾田间管理了。经过一个播季的苦作后,到了秋天,稻谷就开始黄熟了。
      

收稻谷是从割禾、脱粒、到运输等环节组成。
      

割禾的时候,是一蔸蔸地割,割了数蔸后,就把稻禾平直放于身后的空稻田中;放禾时平直有序,便于之后打谷机脱粒。
      

稻谷从田中运回家也是问题。瑶山的田多是分散在各山冲中不通机动车的(当时也没机动车),瑶人当时运稻谷的物件是用竹箩筐。新谷刚收时是含有太多水份的,一担竹箩筐装满,重的已上到150斤。从田垌到家的距离远的有几公里,一个收季下来,农人的体力已是透支。
      

晒谷也是头痛的环节。当时瑶人多是居住在泥墙亙面房,没有哂楼,新谷收回后,还得挑到村上专做的晒场上晒。当时瑶人经济困难,村上做的哂场也不是很宽,分到各户后,每户占到的面积是不多的。
      

来回搬谷晒是问题,遇到阴雨天多没有阳光的年份,农人辛苦一年种出的稻谷,就有可能因翻晒不及时,而有霉坏可能。
     

原始农业它是一个辛苦的行业,过去的农人,得了辛苦,而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好在后来国家有了改革开放,现代科技的进入,才使得传统农业有了质的飞跃,农人得以从纯体力中解放出来。

      时代在前进,如今看到昔日的老物件,就令我的感触太多......

牛 轭

打谷机

风 车

往期精彩:在我们这里,这棵青树它已属古树极别的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些乱砍滥伐的败山年月后,瑶山里的树木,像这棵四季青树这样,扩张占地面积宽广、树龄高老的树木,已是少见了!这棵树的存在,它已是有相当历史了的。


作者简介:

李富江,男,瑶族,广西恭城县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在《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漓江日报》等报刊发有作品;由于生活原因,在恭城文坛沉寂多年后,于近年再热钟学习文学创作,已在《桂林人论坛》发有1000多篇稿帖。

 李富江原创散文作品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