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进军:远去的农耕文化

 开心明智 2021-06-12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作者简介】周进军,湖南邵东人,两市镇三中教师,中学高级职称。曾在《湖南教育》、《教学与研究》、《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近年来,在多家网站及报刊发表并铅印。崇尚纯文学,把创作当休闲,不企大作。

远去的农耕文化

周进军  

(一)

我出生在江南农村,成长、生活、工作在这片泥土芳香很浓的土地。记得是五六岁的时候,我赤脚踏入水田里,摔了一大跤,引得大人们一阵哄笑。“你还小,在泥水里站不稳”,年纪稍大的老兄说。我不顾满身泥水,心里一点不服输,爬起来后蹒跚地继续在泥水里走。
后来,泥水终于被我征服了。从此,便与泥水结成了亲密的伙伴。扯秧、种田、中耕、治虫、犁田、耙田、扮禾、车水抗旱,上山砍柴,样样会干,还懂得了晒种、浸种、育芽、撒谷、种秧等等,而且还懂得了什么季节干什么农活。更懂得“二月清明迟下种,三月清明早种秧;立夏插田日插日,小满插田时插时”等农谚知识。

而今,农村有些地方普及了机械化。插田扮禾都变了样,老一套的农耕活动也在迅速地消失,以前的泥土芬芳好像也在变了味。老一辈把那些当成心肝宝贝保留下来的农具,如蓑衣、扁担、篾丝箩等,被年轻一代遗弃在老屋角落烂掉而或当成垃圾丢掉,怎会安心呢?

世风聚下,朝代在变,一切都将随老屋老去。那些宝贵的农耕文化即将消失殆尽,特别是那些农作工具也逐渐退出了农耕历史舞台。于是,我想把过去的农事活动一一刻录、一一捡拾、一一贮存,让下一代不忘过去。

(二)稻谷收回——刮禾、扮禾

刮禾,是邵东部分地方的方言,即是割稻子。
稻子成熟后,将田里的水排干,便可开始收割了。父辈们常告诉我们怎么刮禾。每刮一兜,都要将禾苗的根部向上扇一下,这样禾苗的衣子便扇到了一边。大的禾苗一兜一把,小的两三兜一把,三五把放在一起,注意把根部摆齐,再搂到打谷机旁边,由扮禾的人边递禾苗边踩打谷机工作。

扮禾,也是邵东部分地方的方言,就是打稻子。

过去用长方形木桶,叫黄桶。双手拿住一捆禾苗的根部,用力将稻穗摔在木桶里边,一下一下地反复进行,直到稻谷脱干净。到了八十年代,出现了打谷机,就是两人齐心合力各用一只脚踩在踩板上,打谷机滚筒靠滚珠转动脱稻子。再后来为省力气,在打谷机上安装电动机代替脚用力,但很麻烦,需要把电线牵到田边。

现在更方便了,采用用机械化收割。从刮禾到打谷一条龙完成,再用农用车直接将稻谷拉回。但农村的机械化还没普及,用镰刀刮禾用打谷机打禾还是存在。

(三)作田的画具——画行器

“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是过去的农业“八字宪法”。其中“密”是指合理密植,也就是在整平大田后的泥面上用画行器控制插秧的密度。
画行器画线,有四六寸、五五寸等尺子。画了线的田,妇女和小孩都能到稻田里去插秧。我是最喜欢干画行器的农活了,一是我画线的技术较高,凭着眼力和手感,能很好地画出横平竖直,很受大家欢迎;二是比较自由,快速画好了一丘田后,可洗手坐在田基上抽台烟,或到井边喝口水。因此,只要有我在场,画行的活基本上归我,我也特乐意干这活。

现在种植都是抛秧、撒种,或机械化插秧,画行器这工具也就消失。不少劳作的方式以及农用工具大多成了历史,“农业博物馆”里若能摆有一架画行器,那将是珍贵的“文物”。

我多次回乡下,不曾看到过画行器。现在还十分怀念它,只好把它写下,以作纪念。

(四)秧田细活——施肥除稗

二月清明迟下种,三月清明造种秧”“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地莫迟延,这些是农耕俗语。清明时期,正是春天播种农作物种子的关键时刻,各种农作物的种子需要适当的气温和地温才能发芽出苗。

遇上阴雨天或倒春寒”,气温下降太低,种子在发芽时便会遇到困难。水稻育秧会出现烂种现象,所以说“清明要晴”。老农们沿用祖先留下来的经验,适时播种育秧,“要得大田禾苗壮,育秧时期巧施肥;要使大田少稗苗,秧田早除幼苗稗;拔稗先要识幼稗,圆茎色白别秧苗。

记得我读初中时,一天周末,我出集体工,和大人们一起到秧田里扯稗子。没去问大人们什么是稗子,自作聪明把好好的秧苗也给拔了。遭到一顿责备后,虚心向大人们讨教。才知道稗子形状、颜色。原来稗子的茎是圆的,禾苗的茎是扁的;颜色比秧苗白。

至于在秧田里施肥这活,还是由大人们去干。秧田施肥是需要很高的技术,多少轻重均匀要把握得好。多了厚了,就会把秧苗肥死,少了薄了,秧苗不会生长。生产队里能干这活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心细手巧的年长者。

(五)田基防漏——捶田基,搭田基脚

在农事活动中,为了防止田基渗水,捶打田基十分重要。倘若田基较宽,就要先用砖铲或锄头将田基边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用锄头脑一下一下地捶紧田边,再用田泥浆搭盖上面,这样田里的水就不会漏掉。

捶打田基边也是一件技术活。它讲究力度均匀,成四十五度的角度捶下,凹进去的线条要紧密挨着,不得有间隙。否则,田基开坼了照样会渗水。

农谚有句话:风雨三月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定是半年有大收。农田劳作画面:农妇弯腰除杂草,农夫高举锄头捶田基。火红的太阳高高挂,欢乐的山歌满垄飞。

捶田基是防渗漏的一种方法。也有另一种方法:上田基,也叫搭田基脚。先将田基边的杂草铲除掉干净,然后把田泥巴耙到田基边,用五齿耙头筑紧。过三五天等田基泥巴较干了,再用耙头竖着挖五分之三的泥巴搭到田基边上用耙头或木荡子把搭上去的泥巴荡平。这样既加宽了田基又防止渗漏。

有时为了充分利用耕地,在田基边种上大豆,叫田基豆,又叫青豆。点豆种之前,必须等搭上去的田泥巴干了之后,用锄头脑有间距的轻敲一排排小洞,点进两粒大豆种盖上灰肥。往往是早稻谷子收了后大豆也可收割了,有一份额外的收获。

(六)给禾苗按摩——踩田

有首民谣这样唱:插田师傅扮禾客,踩田泥巴惹不得。这是我们小时候常听到大人们唱的山歌。

关于踩田,说句时髦的活就是给禾苗按摩。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活干得很差的长工名叫五十九,他曾在财主家踩田打反圈,收工吃了晚饭后,财主特意给他发了当天的工钱。五十九不明白财主结算工钱就是辞退他,让他第二天不要再来的意思,还高兴地跟别人说,做天工夫有现钱,明天我再来。众人听了后一阵大笑。

踩田这道工序,既是除杂草,也是踩松泥巴,还有踩断部分禾苗根系。踩断部分根系,是阻止禾苗根部过多往泥地里疯长,有利于上部禾苗分蘖。这是一种清除杂草、辅助禾苗、增多苗株而获得高产的主要农事活动。

有经验的老农常常告诉后辈们,踩田要从脚背上过,才能踩得田好,劳动力呷得半斤米饭才下得好一把力气。

踩田时节正是炎热的六月天,人们劳作得汗流浃背。依稀记得生产队出工的情景,一群男女老少在齐腿深的禾苗中踩田,女人们顶着花花的太阳帽,男人们戴着蔑丝斗笠,每人扶着一根踩田棍,在禾苗田里来回穿梭。大家挥挥汗水说说笑话,毛段子不时出现,好心情好风景美丽如画。大伙认真地踩着,笑着,一上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七)给田坑整容——刨田坑

一到清明时节,农事开始紧张起来。这时,气温变暖,草木萌动复苏,万物欣欣向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外草木柔。大江南北,到处是一片春耕忙绿的景象,春雨飞洒,农家不避风雨,穿戴着雨具在农田劳作。

竹斗笠,棕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春雨潇潇野田垅,刨除田坑忙不赢。王员外站立华堂上,察看长工风雨中。记得老一辈曾说过,我们佃农佃得地主家田地,累了一年还冒饭恰,还得到外面打短工补贴一家的生活。不管刮风下雨,田里工夫是误不得。春插之前,大田田坑上的茅草要刨挖的干净,杂草可作肥料,还能不给害虫繁殖安身之地,以利于禾苗生长。这刨田坑也是有诀窍的。老农说,田里的泥巴下的坑脚边要刨修整齐,否则,不好犁田。

刨好田坑,也是给田坑整容的活儿。能使农田变得整洁美丽,而且给禾苗提供了肥料,提供通风透气、害虫无处藏身的优良环境,给粮食增产打下良好基础。

(八)翻耕农田——犁田

我初用耕牛犁田时,每逢提犁就用上了自己的全身力气,所以每次都是累得满头大汗。“犁到田头提起犁,撇陶打转犁杀泥。”老农们教给歌谣,告诉把犁与牛相扯,这样人牛各负担一半力气,自然就轻松多了。 

如果拼尽全身力气提犁,而牛儿得不到转头的要领,瞪着眼睛回过头来看你这个外行,也会有点欺负你,耍起牛脾气来。关于用牛,前面只提到一个方面的诀窍。犁一丘田,首先要看田的形状。田分长方形、圆形、弯形和犁头形等,根据田形,一般是从中间开犁。两边分均匀后吧,来回犁完,然后来合犁坯,就是两边往中间复犁,最后再犁两边的板坯泥。

这样,从中间开始,向两边复犁,干起活来就能提高人和牛工作的效率。没有犁过田的年轻人,听着这一阵唠叨犁田的门道,还会有一头雾水么?

那时生产队的耕牛有限,需要人工犁田,人工犁田可三人也可两人。备用一架抬犁架,一人在后面肩上扛犁架,一手扶犁。前面两人一人肩扛犁架,手拉犁架下面,第三人用手拉绳子。三人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犁田才轻松。

现在大多用用机械耕田了,用牛犁田和人工犁田的时代即将过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