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流动的诗意与乡愁 作者:王野 大凌河义县流域 摄影:李晓东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乔羽老师在《我的祖国》歌词中,把原来写的“长江”改成了“大河”。他说,并不是每个志愿军战士都生长在长江两岸,但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故乡之河、母亲之河。 这样的故乡之河、母亲之河,对于辽西儿女来说,无疑就是大凌河了。一位老志愿军战士说,后来他每一次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脑海中的视像就是大凌河。 大凌河义县流域 摄影:李晓东 大凌河是辽西第一大河,辽西子民世世代代的母亲河。 历史上的大凌河,称渝水,龙川;隋唐时期称为白狼水;辽代称灵河;金代改称凌河,大凌河。据文献中记载,古代的大凌河山川壮丽,物产丰饶,舟辑往来,通衢便利,是东北地区最为古老、最负盛誉的水系之一。当年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原,隋唐平定高丽,契丹辽宋征战,满清挥师入关,均以大凌河为走廊要道。大河上下,铁骑轰鸣,旌旗猎猎,鼓角连营。 大凌河入海口 摄影:林江 大凌河一共有两个源头,北侧的源头在朝阳凌源的打鹿沟,南侧的源头在葫芦岛建昌的白狼山。两条源流在朝阳的喀左相遇后汇成一脉,流经努鲁尔虎山和松岭山之间的沟谷,在朝阳、北票、义县境内一路蜿蜒东去。到达义县的医巫闾山西麓后,大凌河转头蛇行向南,在凌海境内结束397公里的全部征程,奔腾注入渤海。 白狼山云海 摄影:大庆 这是一条被写入诗章词卷的千古长河。大凌河因为一个源头在白狼山,所以汉唐时期称为白浪河、白狼水,在先贤的描述中,大凌河都被写成——白狼河。 唐代诗人沈佺期在《古意·卢家少妇》中写道——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带有闺怨味道的七言律诗,叙述了一个新婚少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诗中提及的“白狼河”,就是今天的大凌河。 唐代另一位诗人岑参在《裴将军宅芦管歌》中也写道——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露,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诗中通过裴将军的宴会情境,写芦管音韵的美妙动人,表达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并在清幽婉秀与深远苍凉的意境中,描写了大凌河的恢弘博大、波澜壮阔。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中更写道——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他的另一首《齐天乐·白狼河北秋偏早》更是在开篇就写到——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 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 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 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 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 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 羁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 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 作为一位清代初期的诗词大家,纳兰性德把他郁结于心的浓浓乡愁,写进了金戈铁马、狼烟鼓角的壮阔叙事中。词中提及的“白狼河”,无疑就是他祖辈征战途中的大凌河。 大凌河义县流域 摄影:李晓东 这是一条恩泽与残暴交替呈现的大河。从天地混沌初开、盘古开天辟地至今,在它一路跨越的时空中,它或是哺育滋养世代子民,或是咆哮成灾助纣为虐。 这也是一条充满血性的史诗般的大河。在文明与野蛮此消彼长的反复较量中,发生在它身上和身边的传奇故事,足以填满一部苍凉而又厚重的辽西史记。 大凌河义县流域第一湾 摄影:林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流与大地,永远是生命神圣的起源点与最终的归宿地,永远让我们感知着生命的顽强力量和生活的原汁原味。一条大河,有它的史诗绝唱;百年苍生,有他的家国记忆。古往今来,有多少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在大凌河两岸的这块土地上轮番上演着。生命和生存,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异域的还是家国的,其实都是一种关照,一种对苍生的注目与关照。 大凌河义县流域 摄影:李晓东 走近任何一条河流,其实都是在邂逅一部深邃无比的历史。翻开人类文明的史册,每一段隽永的文字,都激荡着先祖逐水而居的浪花;每一个跳跃的音符,都闪烁着生命波光粼粼的律动。 大凌河国家级湿地公园 摄影:林江 直面大河时,每一次都是一场触动灵魂的对话;翻读史料中,每一页都是一次生命密码的破译。无论是恢弘磅礴的,亦或是潺潺涓流的,每个地域都有每个地域的故乡之河,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母亲之河。它们,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清流,永远是我们和母体之间剪不断的脐带。它们,是抵达诗意和乡愁的万古奔流。 大凌河义县流域摄影:林江 写下这些的时候,辽西的山川田野,又一番花信风飘香而至;大凌河的水面上,又一阵桃花浪翻涌向东。 我会一次次的以注目礼的方式,凝望这流动的诗意与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