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 • 人物 | 温一壶月光下酒

 采尺书庐 2021-01-23

林清玄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桃花心木》

上述文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其出自林清玄笔下,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课课文。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 。

1970年,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1986年,出版散文集《紫色菩提》。1990年,出版散文集《红尘菩提》。2008年,出版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2014年,出版散文集《清欢玄想》。2016年,出版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 。

人终究跑不过时间,在两年前的今天,即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 。

故记下此篇,以聊表思念。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读起来就像一阵清风拂过,淡淡的,却令人回味无穷。

我对林清玄先生最初的了解,始于一篇叫《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散文。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其文中的诸多描写,无论是那块“即心是佛”的大石头,还是先生对于喝酒的种种描写,亦或者是先生以诗词下酒,诸般种种,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初读这篇文章最大的感觉就是——美。

文笔美,意境美,一切都很美。

后来,我又读到了先生的《随风听笛》。我素来热爱自然万物,春花秋月,无不可以从中获得感动。先生这篇融入竹林,享受自然的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舒适与平静,先生的文章有一种平和的力量,能让浮躁的灵魂沉静下来。

先生在文末写道: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这些话使我深受触动。自然万物,春草破土,夏蝉振翅,秋叶簌簌,冬雪纷纷。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平凡,而又是那么的神奇,千百年来亘古未变的自然轮回,本身不就是一个奇迹吗?

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感和治愈力的存在。它是一个源源不断的奇迹,足够人们从中汲取力量。

再后来,我读到了先生的《木鱼馄饨》。那个敲着木鱼的老人,那段尘封在旧时光里的往事,每每想起都温暖着我的心灵。

就像先生所写的: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我一个读者,也从中读出了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我以为,先生是一个很睿智的人。他能将很多平凡的小事生动的记录下来,并从中参悟到很多道理,获得很多细小的感动。

生活中从不乏感动,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用浮躁的心灵麻痹着自己的灵魂。

那之后,我买了先生的一些书,也读了先生的一些文章。我常常觉得,读先生写下的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它能让你沉静下来,去观照自我。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是同自我闲谈。而人最难的做到的,往往就是直面自我。


我很感激先生,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还能有先生的文字,来洗刷心灵上的尘土。还能有这样一处地方,来安放灵魂。

先生文如其名,清淡似水,却有着平和而坚定的力量。这力量绵绵不绝,支持着这世间无数个踽踽独行的灵魂。

文字来源:不胜

图片来源:网络

文本校对:

网络编辑:Yaaa

本期责编:艫韽

后期审核: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