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窗幽记》:做人的功夫不是高于平凡,而在于包容世俗

 无为馆藏 2021-01-24

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的功夫不是高于平凡,而在于包容世俗。

每一种好的人生状态,都是在包容了世俗之后而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在刻意逃离世俗或者指责世俗的同时,来显示自身的清高。

而且在你过度自命不凡的同时,在无形之中就会触碰别人的自尊,当你刻意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时,也必然会因此招致祸端,而这也是人生最忌讳的地方。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颜回去拜见孔子,并且向孔子辞行,因为颜回听说卫国君主横行暴政,要去游说卫国君主,纠正他的暴行。

孔子就对他说:“你这个行为是很危险的,一个人要自己站得住脚才能够帮助别人,自己还没有站住脚,哪有功夫去纠正别人的行为呢?你的德行纯厚笃实,可是未必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勉强把仁义规范之类的言辞告诉暴君,就好像用别人的丑行显示自己的美德一样,这样的做法是害人的,同时也是害己的。”

这一番对话中讲述的道理就是用顺应本性的法则循循善诱,慢慢引导,让一个人逐渐改善自己的错误,转向仁义端正的状态之中。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当你面对一个身有陋习的小人时,不要以自身的标准去要求对方,更不要以自己心中存在的优越感去攻击对方的缺点,因为这样不仅无法改变本质问题,还会因为你的刻意强调,而让自己惹致灾祸。

正所谓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不可能因为你的几句话就会改变的,但是他绝对会因为你的几句话就憎恨于你。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人际关系联合体,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有不同的性格,有君子自然也会有小人,我们和小人打交道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自以为是的观点去与小人计较,而是选择包容并且适当引导,这才是智慧。

就像当初郭子仪与鱼朝恩之间的关系一样,郭子仪在外征战的时候,鱼朝恩带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墓。

后来皇上在郭子仪面前谈到这个事情,郭子仪非但没有生气责备,也没有在皇上面前有所抱怨,反而非常抱歉地说:“我长期带兵在外,我的部下也去掘过别人的祖墓了,我没有管教好自己的部下,现在别人掘我的祖墓,这就是上天对我的责罚,怨不得旁人呀。”

二、

《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

意思就是说:君子对待别人的态度,应该在犯错的人身上找到没有错误的地方,而不是在没有犯错的人身上刻意去找这个人的过错。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从人的认知局限上来说,一个人本身存在的问题就是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无形之中抬高了自身的位置,同时也多了一份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才是伤人伤己的利器。

所以,不要带有戾气去攻击那些不符合你标准的人,更不要在已经存在问题的人身上去刻意指责他的错误,这才能在避免自身愚昧的同时,以更高的智慧去修养自身的品德。

有一次齐景公出去打猎,回来的时候,指着前来接驾自己的臣子梁丘据,对晏婴说:“这个梁丘据跟我相处的不错,很和谐。”

晏婴听了却不以为然,还反驳着说:“你和他只是相同,谈不上和谐。”

齐景公就很纳闷地说:“那和谐和相同有什么区别吗?”

晏婴就说:“和,如羹焉。”

意思就是说:就像厨师做的肉汤一样,把原料和佐料加在一起,用中火熬煮适度,才能烹调出美味。

而君子的相处之道需要以包容为基础,这个包容就是一种气度,不仅仅是包容对方的错误,也包括对方和自身存在的差异性,以此达到适度,这才是和谐。

当我们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就要像晏婴所说的一样,面对相同见解的人,或者自身崇拜的人也不要随意盲从,更不要同流合污;而遇到与自己有不同见解的人,也应该互相尊重、吸收、融合,但不是过度排斥,不以自身的主观态度予以指责,才是与人相处的和谐之道,也是真正的智慧。

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之中,不要总将自己的焦点放在你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之上,而是要看你能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你遇到的这些人。

这不仅仅是修养自己品德极其重要的一个根本核心,也是保全自身避开祸患的重要方式。

带着一种平等的待人态度,不卑不亢,不认为高人一等,也不故作骄矜贬低旁者,能够平视他人。

待人仁厚,容人之过,方为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