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一个“鸿鹄之志”

 新用户6326I9Ei 2021-01-24

      1

多年前,还是工作包分配的时代,大家都安分守己地接受国家分配的一份工作:有的留在了乡镇,有人留在了县城。

工作几年后,才知道一个同学留在了市里。后来听同学的姑姑说,同学有一套理论:能留省城,不回市里;能留市里,绝不回县城。这对于孤陋寡闻的我来说,无异于“鸿鹄之志”。当我们躲在屋檐下做着幸福的“燕雀”时,尚不知还有这样的想法!

为取得文凭,大家在市里读函授专科、本科时,她读完了函授专科,又到省城去读在职进修全日制本科。可惜那时候机会不如今天这么多,她后来也一度到了省城,又因各种原因回到市里,不然,她肯定会混得更好。因为她有非常高远的想法。

生在哪里,就在哪里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的观念根深蒂固,直到被转述过同学的这句话,才让我重新看待人所处的环境。

       2

我们曾经很短视,如“燕雀”一样,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想法。一级同学一百二三十人当中,只有一位同学是被推荐省城上本科,如今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做大学老师。其他多数同学都是中专毕业,没有继续向上走的想法。当然,其他同学也有出去闯荡的,经过几年更多的付出,有在京城、省城、一二三线城市做了校长,或做了很出色的老师。

我们这些安分守己在家工作的,没有什么不舒服,都感觉生活得很滋润,我们都在直接建设家乡;那些远离故乡的,他们自然更加光鲜,将来他们或许能成为故乡建设的捐款人。

先生的几个同学当年毕业后苦学考研,经过几年或者十几年的困顿时光,如今,在京城的几位,事业颇有成就,孩子出息,家庭富足;几个在大学任教的同学,也事业有成,相比生在县城、工作在县城的来说,眼界和思想都要高远些。

对一个家庭而言,更大的差距是在教育和医疗上。十多年前去北京看病,那里在门诊拿点药北京人都会报销,我们这里至今也没有这种待遇。

还有教育,那是2009年国庆60年庆典,他同学孩子从9月1日开学到国庆节,一节课没上,整整一个月,一直在排练走国庆方队节目。那是多么难得的体验!骄傲、自豪都是真切可感的,不是坐着看电视时体会的热泪盈眶的激动。

在京城考大学,随便就能碾压县城前十名。班级里除了出国的同学,在北京随便考个很好的本科,是小菜一碟儿。

我们工作几年后,也有不少考研考博的同事,机会好的,留在了高校、省城,也有到了市里,顾念着家的、略微靠后的那几年的,就回到了县城。学历逐渐贬值,从工作情况可见一斑。

中专、本科和硕博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什么样的起点上,就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起始学历显得异常重要。学历决定你的工作平台,持续努力决定你工作的成就。

    3

人往高处走,走高处需要有走高处的本领,如今“考”字当先,首先是能够得上报名资格,再就是过得了考试关,考过了,愿不愿意留下要看个人意愿。设若报名时不知此地如何,去考试、去交资料时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据年轻的小同事介绍经验说,先要看坐什么交通工具能到达。高铁能到的,自然是最好的,说明交通发达,经济必然也比较发达;公共汽车能到的,如果打车比较方便的,也不错。

看周边环境。高楼林立、规划井然、街衢洁净,可见经济不会很差,反之则不算好。

她曾笔试考过某市一中的第一名,但见街道两旁还是大量的小麦地,判断此地主要靠农业来提升经济;学校是很突兀的一个楼,周边都没有相应的建筑,虽然学校不错,但见其不对等的发展,感觉经济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后来就果断放弃了面试。

还要看人。到了某地,免不了问路、租房、与人打交道,此时最容易看民风是否淳朴、人是否热情。

设若去外地就业艰难抉择之时,可以考虑这几点,来决定去留。

年轻时更应该有“鸿鹄之志”,“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树立了“鸿鹄之志”,或许会比燕雀飞得高一些。

人来世间只有一次,尽可能活得灿烂一些,才会少留遗憾,不枉此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