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啦!过年啦!”小的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了,因为只有到了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才能有好吃的,肉啊、水饺啊什么的,还有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玩的鞭炮,所以到了过年,那可真是欢天喜地的,心里甜甜的,别说有多高兴啦! 一进入腊月,村子里就开始有了年味了,喜庆气氛不断地滋长着。我们小孩子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算着还有几天就过年,巴不得年快快来到。街上不时传来鞭炮的响声,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火药的香味。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了,赶集上店,忙着置办年货。盼着盼着,到了腊月二十三,要过小年了,我们更高兴了,晚上可以吃上水饺了。到了晚上,母亲把新买的灶王爷像挂在原来贴灶王爷的地方,然后下好水饺,先给灶王爷摆上,还有其它的一些东西,燃上香,说是这天晚上,要送别灶王爷,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叫灶王爷吃好喝好,让灶王爷多说好话,回来后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等母亲忙活好了,我们才可以吃水饺。 过了小年,腊月二十四是冶源大集,这个大集还有二十九集,人都比平常的集多了好多好多,集上是人山人海,挤得走也走不动,移动非常慢。大人们去赶集,我们小孩子也去赶集,去的地方是鞭炮市,可以不花钱的听那些卖鞭炮的不间断地“噼哩啪啦”地放鞭炮,有很多孩子一放完了马上就跑上去抢那些没有响的,拿回去玩。这种没有响的鞭,我们把它称作"落头子",对我们来说也是宝贝,那时大部分家庭条件都很差,过年放的鞭也就只有几十个,能放到一百头的就算是不错了,所以根本满足不了我们小孩子的需求,就只好玩这种没有响的鞭。在集上待上半天,耳朵也震得差不多了,最后买上一支小鞭也算是高高兴兴地拿着回家了。 到了二十五,吃过早饭,父母亲就开始忙活着扫屋。因为是土坯老房子,也没有天棚,一眼看到的是秫秸做的屋耙、大梁和檩杆子,一年的工夫就结了很多的蜘蛛网,沾上了很多的灰尘,脏乎乎的,所以到了过年,就要把屋子打扫一下。我和弟弟帮着把屋里的东西一件一件搬出来,不容易搬出来的就盖上一块塑料雨纸什么的遮着。父亲找一根长的梧桐杆子,上面绑上一把笤帚,然后戴上一个苇笠,到屋里面一点一点地扫屋顶及墙面。屋里尘土飞扬,让人很难受。终于,过了很长时间,父亲把屋扫完了。出来后身上满是灰尘,脸和鼻孔眼也变成黑的了。我用毛巾把父亲身上的尘土掸去,然后父亲进屋再去放一个炮仗,把灰尘震一下,只听“呯”的一声响,屋子里的尘土“噗噗”地又落下来不少。等尘土都落完了,我们就进屋把里面打扫干净,再把东西一件件搬回去,就算完成任务了。 二十六,母亲要做豆腐了。那时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上一朵豆腐。我先帮着母亲推磨,把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之后,母亲用一块纱布把豆浆中的豆渣过滤出来,再把过滤好的豆浆倒进大锅里开始煮。等豆浆煮好了,母亲就点上卤水,豆浆慢慢地变成豆腐花了。最后母亲把豆腐花一瓢一瓢舀到事先准备好的铺有纱布的竹筛里,舀完后把纱布系起来,在上面放一块木板,木板上面再压上装着水的水桶,把里面的水都挤出来。过了一会儿,豆腐做好了,趁着热乎劲,我们总要吃上几口,虽然没有盐味,但吃着很嫩很软,心里也是很高兴的。 ![]() 到了二十七,母亲又要蒸干粮了。这是过年的一件大事,家家户户把平时不舍得吃而省下来的麦子磨成面粉用来蒸干粮,要蒸好几大锅,吃好长时间,既要伺候客人,还要自己吃。母亲把发好的面揉成一个一个的饽饽,装上大锅,我的任务是管着烧火。我左手拉着风箱,“咕得咕哒”欢快地响着,右手往灶堂里加着柴禾,熊熊燃烧的火苗舔舐着乌黑的锅底,灶膛里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烧了一阵,看到锅盖上有蒸汽往外冒了,我就问母亲还要再烧多长时间,然后继续烧,母亲说好了,我就停下。等上几分钟,母亲就来揭锅了。当一打开锅盖,热汽顿时充满了屋子,一股浓浓的香甜味直扑鼻腔。锅里一个个饽饽白白的,胖胖的,母亲把饽饽晾在磨顶上的笸箩里,我和弟弟还有小妹妹一人抓起一个雪白的饽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真是好吃呀!蒸了饽饽还要蒸包子和年糕,年糕有高粱面的,还有稷米面的,里面有香甜的红枣,都是让人爱吃的好东西。 等所有的都蒸好晾好后,母亲把它们放到冷屋里的一只瓮里,满满的一瓮,留着等过了年伺候客人用。 二十八,更有好吃的啦!这一天,父母亲要煮肉、炸肉,我们又要大饱口福了。父亲费了好大的劲把猪下货收拾干净,再把大块的肉切小一点,一起放进大锅里,倒上水,开始烧火。烧了一阵,锅里开始冒气泡,水开了。父亲把里面的沫一勺一勺地撇出来,直到汤干净了,然后放盐,再煮。大锅里水“咕嘟咕嘟”地翻滚着,肉也跟着颤动着。这时,整个院子里都飘荡着肉香,我们馋得不行,真想赶快捞起一块来吃,那真是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好久,肉终于煮熟了,父亲从锅里捞一块出来,晾一晾,然后切成一块一块的,分给我和弟弟妹妹吃。肉在嘴里嚼着,真是香得不得了呀!吃完了还想吃,父亲再从锅里捞出来分给我们吃,这个时候,大人是尽可能满足我们孩子的要求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年就这么一次! 吃了煮肉还有炸肉,但炸肉不能多吃,只能吃几块尝一尝,主要还是用来待客的。炸好的肉父母亲是要藏在一个地方的,不然我们会偷偷地去拿着吃,那样待客就不够用的了。 到了二十九,父亲要写对联了。父亲把买来的红纸按照家里门窗的多少割好,然后磨墨。磨好墨,父亲就开始写了,我在旁边给父亲按着纸,父亲写好一幅我就拿着放到地上晾着,直到地上摆得满满的。写完自家的还要给周围邻居写,每年都要写好多好多对联,花费很多时间。写好了春联,父亲用剩下的红纸给我们做一个风车,插在一根玉米秆上,我们高兴地拿着到街上去玩,跑来跑去,风车“咪溜咪溜”地转着,我们的心里可乐了。 这一天,我们还要把买来的年画贴在正屋里的墙上。那时,家家户户都买很多的年画,屋里的墙上几乎贴满了年画。一进屋,满墙上都是,花花绿绿的,有可爱的胖娃娃抱着通红的大鲤鱼,有金鸡啼鸣,还有花白胡须的寿星老儿,各种各样的非常新鲜好看。 盼着盼着,终于到了年三十,除夕了,马上要过年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吃过早饭,先跟着父亲去上坟,回来后就开始贴春联。父亲先打好浆糊,把所有的对联放在一个簸箕里,我给父亲当助手,端着簸箕跟着父亲。父亲抹好浆糊,把对联一幅一幅贴上。贴完对联还要贴罗门钱,我最喜欢贴上各种颜色的罗门钱,有红的、粉的、绿的、黄的等等,五颜六色的,随风飘动着,格外好看。 贴好了对联,我就和弟弟打扫院子,把整个院子的角角落落用笤帚一点一点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扫完院子再把大门外胡同里打扫干净,然后把屋里的桌椅等用具用抹布挨着擦一擦,虽然都是些老东西,黑乎乎的,但我们也要擦一遍,看上去比平时也干净了许多。 干完了活,我们就到街上和小伙伴们跑来跑去玩耍起来,欣赏着大爷叔叔家贴的对联和罗门钱。这时,到处都充满了过年的气氛,已经有了年样了。我们也恨不得天快快黑下来,好早点过年。 可母亲还不闲着,忙着剁馅子,和面,准备包饺子。母亲包的饺子褶多而匀,一个个像弯弯的月牙,整整齐齐地排着,非常好看。包完了饺子,母亲还要准备好晚上过年用的一切东西。 吃过晚饭,我帮着母亲做一些能做的事情之后就去睡觉了。可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就盼着过年。好不容易眯眯糊糊地睡着了,突然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惊醒了,我就盼着父母亲赶快起床。起床后,父母亲就开始忙活。父母亲把一些供品摆到天地桌上,父亲做上几个平时很难吃到的菜,我们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父亲总要喝几盅酒,我们跟着吃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吃过菜,母亲就去下水饺,吃过了水饺,父母亲就开始“发钱粮”。等父母亲把供品撤下后,父亲就拿出鞭来放,这时,村子里到处都在响着,“噼哩啪啦”的响成了一片,还有的人家放起花、两响,在漆黑的夜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光线,大家都沉浸在无限快乐之中。 吃过年夜饭,母亲给我们拿出新衣服换上,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然后就跟着大人出去给老人拜年了。每到一家,我们小孩是先找到放鞭的地方,黑灯瞎火地在地上摸索那些“落头子”。如果哪家有小孩,就早已经捡了,我们在地上没有摸到,会感到非常失望的。要是摸到好多个,心里就特别高兴。摸完了鞭然后再去给老人拜年,把老人给的糖果装进口袋里。到拜完年,糖果装了一口袋,没有响的鞭也装了一口袋,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我们最不愿意的是过年下大雪,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可我们不喜欢,因为下了雪就没法摸到那些“落头子”了,玩的鞭就少了许多。 拜完年,天就亮了,人们就聚到村子中碾旁边的空场里,我们孩子们就开始玩放鞭了。这个时候,鞭炮声也是响个不停,虽然不是整支的放,都是一个一个地放,但放的人多,所有的孩子也有一些大人都拿出自已的鞭放起来,响声接连不断。玩了有引信的再玩没有信的,有的把鞭头上扒开一点露出药来,有的干脆把鞭从中间一折,然后点上,有的响,有的只是“嗤嗤”地冒花,不管什么样的,都玩得非常开心。 正月初一这天,到处呈现出祥和的气氛,大人小孩什么活都不干,大家喜气洋洋,全都沉浸在过年的快乐之中! 到了初二,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了,你来我往,忙忙活活的好多天。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们村子里有“跑麒麟”的传统项目。我们小孩子就跟着“跑麒麟”的走街串巷,打着灯笼的,敲着锣鼓打着铙钹的,所到之处,鞭炮不断。到比较大的空场上,“麒麟”就伴着锣鼓那“咚咚呛、咚咚呛”的节奏进行表演,无数的鞭炮响起,许多的烟花放射着异彩,人们争相观看,真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 一直到正月十六早晨,吃了那顿水饺,年就算过去了,但心里总感到过得太快了,好像还没有过够似的,心里就想:要是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