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太行 · 河北邢台 ‖ 白岸村的节日习俗(上)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3-08-01 发布于河北

文/王景琪

农村、农业、农民三位一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己种自己的地,自己吃自己的饭。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先互助组,后初级农业合作社,后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树木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收入按劳分配。

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承包制,农民又有了自己决定耕作的自由权。虽然生产组织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农民家庭生活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前,我们老家基本上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糠菜半年粮。各家各户生活水平大体一样。

早晚两顿豆沫饭。做豆沫汤时,先在小石磨上用一把黄豆加水磨成豆浆,锅里加多半锅水放入豆浆后,再放小米、豆角、南瓜、萝卜条等,熬出来很稀的。

喝一碗豆沫饭后,再拌一碗炒面。炒面是把玉米炒熟,再加谷糠磨成面。吃饭时抓两把,用豆沫汤一拌。

中午吃咸饭,多是菜蔬,少许杂面,或捞小米干饭,窝头都很少。吃饭时都习惯到当街,坐一片。

旱磨周围有6家,近30口人,一吃饭都在小巷两边,摆了好多石头。谁家吃什么,大家都知道。不是大锅饭,近似大锅饭。

各家的红、白喜事,起房盖屋都是乡邻互相帮忙。睦邻关系就是你帮我,我帮你,都是自觉自愿的。

农耕社会最重要的习俗,就是遵照24个节气,是很科学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从小会背,四立、二分、二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开始。春分、秋分是日夜相等。

夏至是白天最长,夜间最短;冬至是夜里最长,白天最短。农民要不违农时,才能把地种好,才能获得好收成。

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节日则是享受生活的。西方人发现了星期,劳动6天,休息1天,过星期日。

中国人没有星期天,却过节日,并且把休息和美食结合起来,成为最主要的习俗。

1.春节:春节是春天的节日,农耕社会最看重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的春节不是为纪念某个人,而是集休闲、娱乐、美食、全家团圆、走亲访友、邻里和气的重大节日。春节是一天,但又不是一天,应该说从农历进腊月开始一直到第二年二月二,都在过节的氛围之中。

2.年味。年味就是过年的物资准备。一进入农历腊月,街两旁的商家开始进年货,年画、彩纸、鞭炮、布匹、小孩玩具、衣服,还有本地不生产的大枣、黏米、大米,以及准备宰杀的猪羊等等。过集日,街两旁小商铺摆摊售货。各家也在想法销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比如核桃、栗子、柿饼、自家的柴鸡蛋,卖成钱,以购买需要的年货。

一群小孩开始放鞭炮,时不时地传来一两声乒乓响。那时的小鞭炮就像筷子那么粗,点支香,一个一个地放。不过完年不会把一挂鞭炮一下放完。这就是年味。

3.腊八粥。农历腊月初八早餐,家家户户都精心制作的饮食。不限于八种,诸如红小豆、豌豆、白扁豆、小米、栗子、大枣、黏米等。腊月初七用木柴熬煮成熟。腊月初八一大早掺在一起煮成稠粥。

这天还有这样一个习俗。腊八节早饭前,爹娘让我和二弟去执行一项任务。

一人拿一把斧子,一人端着一碗粥,来到村南担水道旁我家的大柿树下。

对着柿树,拿斧子的说:“砍了吧!”很威严的!拿粥的很温和地说:“别砍了,留下吧。”然后两人合说:“明年把柿子结得稠稠的!”说后,拿斧子的在树身上砍两下,砍出痕迹来,拿粥的用筷子将一点粥抹在砍口处。仪式完毕,回家吃腊八粥。至于柿树是否多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媳妇,媳妇,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总之,想解馋,等过年。过了腊八是腊月十五,是小灯节。这天晚上,把黏米面蒸熟,捏成小灯盏,高三指,圆柱体,四周高,中间凹,中间放食用油,用棉花作一个捻,插在中间,点着捻,就是一盏小油灯。然后放在院内供奉天地的地方,梯子上、门墩上、窗户、旮旯等处。

星星点点,满院一片光明。这个灯盏是可以吃的,而且是供小孩们抢的。记得有一年在后垴住的腊枝小姨家,在没点灯前,有一个小孩先藏在她家的房顶上,点灯时大门必须插上。

油点的差不多时,才打开门让聚在门外的小孩去抢。这次不同,小姨正在点灯时,房上的小孩下到院子把门打开,小孩一哄而进,刚点的灯就被抢走了,把灯吹灭,装进兜,灯油把衣服油一大片。抢灯回家,第二天再烧热,很好吃。

过年的准备工作,从腊月二十三正式开始,工作顺序是: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送闺女;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胡各走;三十,捏扁食。这个顺序顺口好记,但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按这个顺序去安排。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的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工作,在农村更隆重些。

灶王爷就安位在每家每户做饭锅上方,贴着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神像,开锅先吃饭。

腊月二十三晚上,要备好灶王爷上天的坐骑食料,有谷草切的小段,有麦麸,当然还有糖瓜,是让灶王爷吃的。灶王爷走前,母亲还要烧上香,点烧纸,并念叨:“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好话说到,赖话掖下。”放几个小鞭炮,送灶王爷上天了。

二十四,扫房子。根据各家的情况有早有晚。哪一年不记了,我也就十几岁,母亲让我去白岸村北五亩沟背些黄土,回到家用水泡上,和成稀糊,用笤帚把东屋墙壁刷一遍。母亲刷上边,我刷下边。刷一遍后,房子马上就新多了。  

图片:文天平摄影

二十五,磨豆腐。做豆腐很费工夫,头一天先把黄豆用水洗干净,拣去杂粒,清水泡上,第二天一早就在门外的石磨上推磨。一般需3个人,2人管推,一个人既要推,还要往磨眼里加料。加料不能图快多加,也不能少加,不能稠,也不能稀。黄豆沫不能流到磨盘上,要在流出后,用一个木板跟着磨刮下来放进水桶里,专人做这件事。结束后要用清水冲洗净石磨,以备后面的人用。

家里准备一口五筲水大锅,烧一锅开水,把磨好豆浆糊倒进一个大水缸了,用烧开的水搅拌起来,再过滤到大锅里。在大锅上放一块木板,把搅拌好的豆浆舀进一个面袋里,在板上使劲揉面袋,白花花的豆浆汁就揉进锅里,剩在面袋里的就是豆渣,这叫揉豆腐。

直到过滤完,就烧火把豆浆烧开。豆浆开锅后,就可以点卤水,这叫点豆腐。点卤水是技术活,我娘是高手,把一块卤水放进铁勺了,在豆浆锅里慢慢转圈,过一会儿就看到絮状的豆腐块儿了。

直到大锅里出现黄黄的清水了,就可以出锅了。把成块的豆腐舀到一大块纱布做的包单里包好,空去水分,用石板压在上边。豆腐做成,切块放进盆里,用盐水腌上。我娘点出的豆腐既挺实,又嫩滑,不少人常常找我娘去帮点豆腐。

二十六,蒸馒头。白面馒头是主角,还有许多配角。馒头有实心的,有枣的,有豆馒头,掺玉米面的,还有包子,多是白萝卜丝馅的。另外有玉米面团子、黏糕、豆腐渣窝头。

二十七,送闺女。女儿出嫁后,过年时要先回娘家,帮助父母准备过年的食品等。此时娘家人要送到婆家过年。我两个妹妹结婚,那时我在天津,父母没有通知我。有时回家过年,往坡子送过一次大妹,来回步行60华里。

二十八,贴花花。主要是贴对联,还要贴年画,糊灯笼,换窗户纸等。在我上高小前都是父亲的事。

1946年我去坡子上高小,放假前老师都给抄一些对联的内容。1947年春节以后,我们家三个屋一个大门上的对联都是我写我贴。

我的毛笔字虽然不好,曾经下过一番功夫。上小学开始仿写,老师写在一方纸上,开始在麻头纸上照描,慢慢自己照着写。

在路罗上高小时,仍然每天要写一张毛笔字,给老师判,好些的字老师画一个圈。张子嘉老师不仅毛笔字写得好,而且美术很好,曾说我写的毛笔字是“龙飞凤舞”,不是表扬,实际是说写得不规范。

我便下决心练字,看《岳飞传》里岳飞因为家穷,无钱买纸笔就用一根柳枝在沙地上练。我曾在大热天中午,在老家东屋房上练字。

在财经学院四年上学,每天中午我自己在教室写毛笔字,我喜欢欧阳询的“九成宫”。凡我回家过年,家中对联都是我写。

母亲喜欢年画,我会买好多年画贴在东屋土炕边的墙上一大片,并且把画中的故事说给母亲听。

东屋正门方桌的上方要贴一张毛主席像,两边有一副对联。有一年没买到对联,我就按照毛体写了“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村里有一位老先生看了,说我写得还不错。

父亲会做“转灯”,是挂在屋檐下和过道里。点上灯或蜡烛,剪的纸人会转起来,多是西游记中的人物。过年时,会有许多小孩围着看。能做此“转灯”的白岸村只有两个人,另一个是路丰印。

那时,村里大街上搭两个牌楼,东头一个,西头一个。先用木材搭个架子,然后用苍松翠柏点缀,再用彩纸剪成的红花绿叶挂在四周。牌楼上的红花绿叶大都是父亲做的。过年前村里总给拿红、绿、黄纸到我们家,我也曾帮着叠纸花。

院里、家里还要贴神位,院子的北房贴天地神,要有供奉的龛阁。家中灶锅上方的灶王爷爷、灶王奶奶,有专卖的图像,还有供奉的三代宗亲之位,用红纸写的,贴在正门的床头柜上。贴花花包括了这许多内容。

二十九,胡各走。这一天一般准备年货齐全了,便到亲戚、朋友家转转,有什么需要帮助之事,帮助一下,或说说话。

“三十”是除夕,主要任务是捏扁食,即包饺子。有人说,全国各地大年初一早晨都吃饺子。其实只有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并不是吃饺子。

天津理工学院原党委书记黎传声是南通人,那年我去拜年,他家熬的八宝粥,孩子们回去就抢着喝了。

三年困难时期,我那时在河北财经学院上学,这一年不论老师、学生一律下乡整风整社。我分在霸县胜芳公社繁荣大队,过春节一律不准回家。

工作队领导布置,必须保证所在地生产队家家户户能吃上饺子。由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挨门挨户送白面、猪肉、白菜。

而且春节早上到各户检查是否吃了饺子。那时工作队员和农民一样吃公共食堂,一天6两粮食。

春节这天可以自己做饭,队员是一斤面、4两肉,半斤白菜,还有油盐酱醋,各自包饺子。

这一餐我一斤白面、4两肉、半斤白菜包的饺子,一下子都吃了。这一餐一斤多,可惨了!肚子难受了二三天,那时才知道撑比饿还难受。

扯远了!老家捏扁食,先从自家菜窖里挖出秋天存放的白萝卜,洗净擦成丝儿,用开水焯一下,再剁碎,然后剁猪肉馅。

挺费劲,没耐心总达不到娘的要求。有时娘生气了:“起来吧,让我剁!”母亲用心用力剁一会儿就好了。

老家那时没有现在那么多调味料,调馅主要就是盐,自家做的面酱用油加热澥开,加到馅就调好了。一般是下午把大年的饺子包好。

包饺子时,大家齐动手。我从十二、三岁就会擀片,我有几个小姨经常到我们家帮忙包饺子。同时,这一天里,还要炖肉、炸豆腐、炸泡儿,和面加点盐,擀开后,切菱形片用油炸,小孩子很爱吃的小零食。

晚饭后,父亲还给我和弟弟妹妹发压岁钱。那时用“冀南银行”票,好像每人一张五元,很新的。我们自然非常高兴,平时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母亲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找出来。

小时候很少穿新衣,穿棉衣时,在膝上、屁股上、两个袖子上、前襟上补上一块黑布或蓝布,到除夕夜拆下补的布,衣服就很新了。

过年后再补上,因为常用袖口处擦鼻子、擦写字的石板。那时候讲究大年初一,什么也不动,夜里提前要把上供的香、纸、火柴都准备好。

锅里添上水,柴禾放在灶火前,洗脸水准备好,大年初一早晨是不准扫地和倒水的。

除夕夜,一家子的大人们聚在本家岁数最大的长辈家里喝酒猜拳,很是热闹,这也叫熬年。小孩们不想睡觉,便成群结队打着自制的小灯笼满街跑。玩够了,跑累了才回家睡觉。

作者简介:王景琪,男,中共党员,信都区白岸乡白岸村人。1951年参加工作,先在邢台县政府工作,后考入天津财经大学,并留校,先后担任系主任,副院长。退休后回到家乡开发天河山景区,2013年回到天津安享晚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