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猫的古名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出现在薄太后的墓葬中?

 梅三度mei 2021-01-24
大熊猫之所以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早在千年之前就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了,然而寻遍古籍都没有大熊猫的记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大熊猫一词是由法国传教士谭卫道(此处为中国名)发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鉴定命名后的称呼。
为了研究大熊猫这一活化石,各个领域的各个专家都铆足了功夫,下定决心从历史的浩瀚云烟中寻找到答案。
典籍中真的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吗?有许多学者认为典籍中记载的祥瑞之兽貔貅(pí xiū)、貘、食铁兽等都是古代对大熊猫的一种记录,又有一些学者认为貔貅、貘、食铁兽并不是熊猫,而是古人记载的其它动物。
这两派学者将大熊猫的古称分为三派:驺虞(zou)说、貘说、貔貅说。这三种说法大多都是依据《山海经》、《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史料提出的。随着时代不断进步,这三种说法也逐渐被推翻。
在史料当中驺虞(zou)其实指代的是官名、仁兽。在古代典籍中驺虞献瑞的形象是虎躯狮首,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飞快的速度,这反而和被人称为“滚滚”的熊猫大相径庭。
貘在古代的形象则和四不像一样是糅杂了其它动物的形象——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都形象的表明了古籍中的貘不是熊猫,而是类似于马来貘的一种生物。
不过貘在古代的确有指大熊猫之意,如清代所记载的不伤人的貘兽的确是大熊猫。此时的大熊猫还常常跑到百姓家里吃铁,人们将其称为食铁兽,峨眉山的僧人们还曾用大熊猫守过山门。
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认为大熊猫的古名应该是貔貅。这一说法已被现代学者推翻,人们认为貔貅是大熊猫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峨眉山志》(清康熙版)中有关于貔貅的记载,在这一记载中,此貔貅并非瑞兽貔貅。
为什么古代对大熊猫的记载少之又少呢?一来是大熊猫的生活栖息地离村庄较远,二来古代交通不便,信息堵塞,能见到大熊猫并传出的人就少了,三来是古人对大熊猫的认知有限且大熊猫的生存范围较小,为其增添了许多神秘感。
正是这层神秘的面纱,让大熊猫受到了古人的青睐。在西汉薄太后的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颇为重要的陪葬品——大熊猫的颅骨。
大家都知道吕雉是一个毒妇,她发明的酷刑直接让曾经受宠的妃子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而与受到酷刑的受宠妃子相反,薄妃特别小心,早就去自己儿子的封地(即今山西陕西一带)愉快的玩耍了,从而能够安全等到儿子上位成为太后。在她去世之后,自然也就埋葬在那里了。
薄太后的墓葬中有一个墓室,是专门用来放兽骨的地方。这些兽骨中包括大熊猫的颅骨,生前很可能是薄太后所圈养的宠物,当然不排除是为了祭祀所埋葬的兽骨。
不过薄太后墓葬中发现的大熊猫颅骨,不禁让人开始想象,也许在千年之前,不止四川人民拥有胖滚滚又性情憨厚的熊猫,或许远在西安也有过一群幸福快乐的熊猫宝宝们。

参考资料:【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孙前 ‖ 大熊猫古名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