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美容之雀斑痤疮丰胸针方

 中医药方便 2021-01-25

一、雀斑

        雀斑是常见于脸部较小的黄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斑点,为常染色体显形遗传,尤以夏季为重,病变的发展与日晒有关。雀斑多见于女性,儿童期就出现,往往6—7岁以后开始出现,到青春期最为明显。到夏季的时候,日晒皮损加重,冬季减轻。皮损为淡黄色、黄褐色或褐色斑点,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主要集中在面部,尤其是双眼到两颧凸出的部位。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素虚,肾水不足,肾水不能荣华于面,面部火郁于孙络而为斑;或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邪外搏,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邪蕴于面部皮肤而生斑。

     二、特点:

1.      针尖至米粒大的褐色小斑点,因其形状、颜色如雀卵,故名雀斑。

2.      好发于颜面、颈部、手臂等日晒部位,面部多散布在两颊及鼻梁。

3.      数量多少不定,各个之间互不融合。

4.      一般幼年时旧有,女性多于男性,常伴有家族史,无其它症状。

     三、参考资料:雀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皮肤损害,是影响面部美观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大多数是后天发生的,也有一部分是先天发生的。但是不论先天或后天,均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患雀斑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体质,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在外界一定因素作用下(如日晒、皮肤干燥等)便会发病。

(一)辨证

               肾水不足型:多有家族史,自幼发病,斑点黯黑,压之不褪色,互不融合,对称分布于鼻两侧,面色白皙或晦暗,皮肤粗糙。

               风邪为蕴型:斑点较小,呈黄褐色或咖啡色,压之褪色,广泛分布于颜面、颈项、肩背、手背等暴露部位,日晒明显加重。

       (二)治疗

            1.肾水不足型:驷马穴、下三皇、明黄、百会穴、曲池穴、血海穴

            2.风邪外蕴型:曲池穴、血海穴、驷马穴、下三皇、明黄穴、风池穴

 、红血丝

由于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而导致的面部发红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疾病。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分暂时性扩张和持续性扩张两种。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发病原因及生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暂时性毛细血管扩张可因情绪激动、辛辣之类刺激性食物、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温度的变化、外环境不良因素的反复刺激,内分泌影响或血管活性物质直接作用于真皮血管等多种因素引起。持续性毛细血管扩张可由暂时性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发作,毛细血管经常反复充血扩张不能收缩至正常状态而成。长期接触日光而引起的慢性日光性皮炎,或长期接触风沙、高温、高寒的刺激,都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面部长期大剂量的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膏、霜,引起激素性皮炎是当前比较多见的原因。此外,妇女怀孕时体内激素水平升高,某些慢性病如肝硬化、甲亢、心脏病、动脉硬化以及卵巢、脑垂体疾病、梅毒、铅中毒等也可引起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身体血热,外感风吹日晒、毒药侵入,邪臃于肌肤,化火上攻,伤及颜面浮络;或由于身体阳虚,阴寒内盛,血脉运行不畅,外感风寒侵袭,瘀血阻于浮络。

   (一)辨证

       热邪伤络型:面部皮肤潮红常因内外界刺激而发,或毛细血管扩张呈鲜红色,偶有灼热感,口干喜饮,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

       瘀血阻络型:病程较长,面部皮肤黯淡,毛细血管扩张呈紫红色,女性月经不调,舌紫暗或有瘀斑。

   (二)治疗

        1.热邪伤络型:曲池穴、血海穴、驷马穴、中白穴、下白穴、心门穴、下三皇

        2.淤血阻络型:下三皇、驷马穴、妇科穴、明黄穴、太冲穴、三重穴

         注:以上均可配新老十针

 三、痤疮

痤疮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寻常痤疮,即青春痘。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特征,常伴有皮脂溢出,多发生与青春期男女。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为热和淤,由于邪气来源不同其病机也不尽相同,主要为肺气不清,外受风热,肺经风热熏蒸于肌肤;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食物,脾胃蕴积湿热,湿热上蒸,外犯肌肤;素体阳盛,复感热毒之邪,热毒内盛,

    外发肌肤;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郁于肌肤。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重要为热和瘀,由于邪气来源不同其病机也不尽相同,主要为:肺气不清,外受风热,肺经风热熏蒸于肌肤;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食物,脾胃蕴积湿热,湿热上蒸,外犯肌肤;素体阳盛,复感热毒之邪,热毒内盛,外发肌肤,肝郁气滞,气血运行畅,郁于肌肤。

      二、发病机理:

1.      内分泌失调:青春期时胸性激素及代谢产物如睾酮分泌增加,其可刺激皮脂           腺分泌。孕酮也参与此作用。

注意:皮脂分泌量并非是影响痤疮轻重的唯一因素。

2.      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痤疮患者皮脂中亚油酸含量低及游离脂肪酸含量较使毛囊漏斗部及皮腺导管角化过度可造成栓塞,使皮脂排泄障碍。

3.      微生物作用引起炎症: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枇狍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及组织破坏。

4.      免疫反应参与了发病:痤疮棒状杆菌介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了局部的炎症反应。

5.      遗传因素也影响了临床类型、病程长短。

6.      其它:高脂饮食、化学因素(碘、溴、锂)可加重病情。

     三、临床表现:

1.      好发年龄:多为青年男女,男多于女。

2.      好发部位:颜面,尤其是前额、双颊和  部,也见于上胸部、肩胛间背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呈对称分布,但在鼻部及眼眶周围通常无损害。

3.      皮疹:皮疹呈多形性。最早损害为粉刺,有白头和黑头。白头粉刺:针尖至针头大圆锥形丘疹,呈皮色或灰白色,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扩大的毛囊口中呈点状黑色,可挤出脂栓。在发展过程中,粉刺可演变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蜂窝织炎,炎症深者愈后遗留瘢痕,甚至形成瘢痕疙瘩。临床上才常以一两种损害为显著,可根据皮损主要表现为:丘疹性痤疮、脓疱性痤疮、结节性痤疮和囊肿性痤疮。

4.      自觉症状:一般不明显。炎症显著时可有疼痛和触痛。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酒渣鼻、痤疮型药疹、职业性痤疮很可能是缺锌的结果。

      五、参考资料:青春期痤疮俗称青春蕾或粉刺,也有人称青春疙瘩,是青春期常见的生理现象,并不影响健康,但因影响面容美观,往往使青少年十分苦恼,一般不需要治疗,大约25岁后症状慢慢减轻或自然痊愈,但要注意护理,以免留下瘢痕。

(一)辨证

  肺热风热型:颜面肤色潮红,以丘疹为主,皮疹红热、可有脓疱,舌尖红、苔薄黄

  脾胃湿热型: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色红,有丘疱疹或脓疱、结节、囊肿聚集,常伴有宿食不消,腕腹胀痛,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热毒内蕴型:颜面潮红,皮疹以丘疹、脓疱为主,周围红赤,自觉局部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常伴有口渴喜冷饮,烦热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

  气滞血淤型:皮损以结节为主,皮疹色紫黯,结节坚硬,自觉疼痛,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呈青紫色,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病情长久不愈,心烦急躁,女性往往在月经前后加重,或伴有月经不调、痛经、舌黯或有瘀斑、苔薄黄。

    (二)治疗

         肺经风热型  曲池穴、血海穴、驷马穴、下三皇

         脾胃湿热型  曲池穴、血海穴、驷马穴、下三皇、其门、其角、其正穴

         热毒内蕴型  双池穴、双海穴、双驷马穴、下三皇、外三关、其门、其角、其正穴、制污穴

         气滞血淤型  曲池穴、血海穴、驷马穴、下三皇、木穴、妇科穴、明黄穴

          注:特大青春痘加外三关

    (三)刺络拔罐

          大椎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胃俞穴

四、酒渣鼻

酒渣鼻是鼻部皮脂腺分泌障碍所产生的一种皮肤病,病程缓慢,鼻部皮损明显而顽固,是一种严重影响容颜的疾病。

本病多起始于中年时期,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但病情严重的常是男性患者,皮损好发于颜面中部,以鼻、两颊、眉间、下颏部多见,呈对称分布。发病初期皮损表现为暂时性红斑,遇热、进食辛辣食物、感情冲动、月经期明显。持久不退可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如细丝状呈树枝状分布,常以鼻尖及两侧鼻翼处最为明显,并常伴面部皮脂溢出、毛孔扩大或为皮脂所阻塞。病情继续发展,面部成批出现自针头至绿豆大小的痤疮样丘疹、脓疱甚至结节,常此起彼伏,病程缓慢。久治不愈可致鼻端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色结节状或肿瘤状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形成鼻赘。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血热内蒸肺经,风邪外束;或因嗜酒、喜食肥甘厚味,助升胃火;或由肝气抑郁,气滞血淤,阻滞经络;内热熏蒸,淤血阻滞,热淤化毒,上熏于肺胃之孔窍,病发于鼻。

  (一)辨证

      血热蕴肺型:皮损以鼻部为主,面部广泛红斑丘疹,脓疱,自觉瘙痒,或伴有胸闷,痰黄,咽痛,尿黄,舌红,苔黄

      胃经积热型:皮损处发红、油腻发亮,以口鼻周围为主,红斑上有丘疹,或伴有少数脓疱,口干喜冷饮,纳呆或消谷善饥,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

      气血淤滞型:病程较长,鼻尖部有固定的紫红色斑片,毛囊口扩大,或有囊肿、丘疹、脓疱,或皮损处肥厚,隆起硬结,攒集成块,凹凸不平,或伴有口苦咽干,胁痛,舌黯红或有瘀点瘀斑。

(二)治疗

             血热蕴肺型  曲池穴、血海穴、驷马穴、丰隆穴、制污穴、鼻炎穴、下三皇

             胃经积热型  曲池穴、血海穴、驷马穴、下三皇、鼻炎穴、制污穴、足三里、太冲穴、新老十针

             气血淤滞型 曲池穴、血海穴、驷马穴、下三皇、鼻炎穴、制污穴、太冲穴、  明黄穴

         (三)刺络拔罐

              大椎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胃俞穴

 五、丰胸、美乳

      中医认为乳房的部位和生理功能与胃、脾、肝、肾及冲、任等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乳房为足阳明胃经、足阙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所过之处,位属足阴阳之分野并与手足阙阴、少阳交会于天池穴、功能上与肾精、天癸、冲任的盛衰密切相关。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天癸难成;或后天脾胃失调,久病气血虚弱;或多孕早孕,月经失调,肝肾不足,冲任受损都可导致乳房发育不良、下垂等形态缺陷。针灸治疗乳房形态不良,主要是通过刺激乳房周围自律神经(即提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调整体内分泌状态,维持肾精、天癸、卵巢轴的阴阳平衡;可改善肝、肾、脾、胃的功能,提高乳房组织对自身激素的敏感性,激发腺泡和导管的生长发育,增加乳腺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积累。从经络学角度看,刺激有关腧穴,强化肝肾功能,疏通经络,改善乳房的气血运行状况,能够促进乳房的发育生长;调节脏腑功能,培元固本,调理冲任,能够治疗乳房松弛、下垂等。针灸治疗不仅能美化乳房的外形,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地治疗和预防乳腺增生等疾病,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美乳的方法。

      (一)辨证

        肾气不足型:形体瘦小,发育迟缓,青春期后乳房小于正常或没有发育,月经稀少或未来潮,女性特征不明显,身体虚弱,疲乏无力,舌淡、苔白或少苔脾胃虚弱型:形体消瘦,乳房干瘪或下垂,面色苍白或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月经量少或淋漓不尽,白带清稀淋漓不绝,舌体胖大边齿痕、舌质淡、苔白或苔腻。

      气血两亏型:乳房瘦小或松弛下垂,面色苍白,唇爪无华,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月经后延,量少色淡,舌淡、苔白

        冲任不调型:乳房缩小渐失弹性、松弛下垂,月经不调或闭经,婚后久不孕育,下腹坠胀,腰膝酸痛,虚烦乏力,精神不振,舌红或淡红、苔少。

     (二)治疗

           新老十针、驷马穴、百会穴、阿是穴、背俞夹背、下三皇   

     (三)按摩疗法

        患者仰卧位, 术者坐于患者头前。双手掌稍加压力,缓慢而有节奏的在两胸之间上端向下,并沿胸外围呈圆形推擦,10次左右。用双手掌面在双侧乳房上部,即锁骨下方着力,均匀柔和地向下直推至乳房根部,在沿原路线返回,返回时用手指握住乳房,并向回带,20~50次。用手掌托住一侧乳房下部,双手交替沿乳房外侧向上提拉20次左右,换另一乳房同法操作。再用手掌托住一侧乳房下部,双手交替沿乳房内侧向上提拉20次左右,换另一乳房同法操作。点按膻中、膺窗、天池、神封、乳根、少泽、足三里、行间穴各1分钟。双手掌在胸两侧轻轻拍打,再用手指轻轻叩打乳房,最后双手掌托住一侧乳房下方,轻柔缓慢地向上提拉,两侧交替,每侧20次左右,有乳头内陷者,最后用双手五指向上提拉乳头20次左右,本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5~10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