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大结局才明白,为什么《闽宁镇》改名《山海情》

 windy天意晚晴 2021-01-25
《山海情》大结局了。剧情以得宝、尕娃、水旺、麦苗想要跑出大山为开端,又以他们的孩子跑回大山为结束。

昔日的涌泉村,已经变成了青山绿树的“塞上江南”,从水最苦的地方,变成了水最甜的地方。
这部剧开拍的时候,是以《闽宁镇》为剧名的,开播的时候改名为《山海情》,有人说是过了过审,也有人说是为了更加好听。

电视剧改名是很常见的事情,当初《伪装者》也几经改名,最后确定了这个名字。
看完大结局,我发现《山海情》这个名字比《闽宁镇》更好,更具有深意。

1、山代表宁夏,海代表福建

《闽宁镇》这个名字只是简单的概括,不包含感情,而《山海情》却让这部剧增添了感情的成分。
闽宁镇的名字,取自福建和宁夏两个省份的缩写,闽是福建,宁是宁夏。为了响应东西对口扶贫政策的号召,建设一个扶贫项目新地标,用对口帮扶的两个省份命名这个城镇,意义十足。

但是单纯用《闽宁镇》作为电视剧的名字的话,只能说中规中矩。
但是改名《山海情》的话,意义就不一样了。
涌泉村在山沟里,因为缺水,所以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
福建濒临大海,水资源丰富,而依靠着水,福建发展迅猛,成为经济强省。

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不仅送来了陈金山这样的好干部、凌教授这样干实事的专家,还送来了合适的项目、有发展前景的投资。
宁夏有了福建的帮扶,不仅送出去了大批劳动力,让这些人赚到了钱,还让他们长了见识,回来更好地建设家乡。
福建和宁夏,就像山与海的深情,海环绕着山,山伫立在大海之间。山海相依,山海项傍,山海互助,才能把昔日的干沙滩,变成真正的金沙滩。

《山海情》更凝聚了两省人民的感情,也更生动形象。

2、用山海来形容闽宁镇的建设不易

我们经常用山海来形容路途的遥远,事情的艰难。

闽宁镇的建设,就像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也像一条难以横跨的大海。
涌泉村的人要去吊庄移民,四百多里地的路程。汽车只能送到路口,他们还需要长途跋涉十几里路才能到达。
路上遭遇了沙尘暴,把一些本来想来吊庄的人吓跑了。

在金滩村的戈壁滩上,没水没电,人民就这样小心翼翼地种植生态林,把戈壁滩变成适合种庄稼的土地,为了浇地,还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水。
靠着几代人的努力,才让戈壁滩变成了适合葡萄生长的“沃土”,还拥有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
闽宁镇的建设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除了农民致富,就是农民工欠薪、村支部凝聚力不强的问题。
当然,还有涌泉村整体搬迁这样的“大难题”。

像山海那样难的问题,都在大家的努力下完成了。
这是宁夏人的努力,也是福建人的努力。
还有宁夏人去福建打工,也要跨越万水千山。
虽然能赚到钱,可是人的乡魂难丢。
而最后,山海一样的困难解决了,宁夏和福建只剩下了像山海一样的深情。

就像那个福建主动来支教的郭闽航,他主动要求留下了帮助这里的孩子们。
相信还有更多的福建人留下了建设宁夏,而那些走出去的宁夏人,也把福建当成了第二个故乡。

3、用山海来承载人的感情

山海除了形容困难,还能形容人的感情。
陈金山、凌教授,他们像大山一样,努力托举起闽宁镇的发展;他们又像水一样,竭尽全力帮助闽宁镇解决问题。

走出去的麦苗,她见识了海的壮阔,可是放不下内心对山的眷恋,所以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致力于建设家乡。
水旺的媳妇阿真喜欢福建的水,但是也愿意留在宁夏的山中。他们的孩子,既是大海的儿子,亦是大山的儿子。
通过闽宁镇的建设,福建与宁夏,早就成了一家人。
山海情深。
陈金山走的时候,恋恋不舍地说:我还会回来看看。

福建电子厂舍不得麦苗这样优秀的工人,正好借着投资的机会,在宁夏也投资了自己的工厂。
还有电子厂帮扶金滩村小学的那些物资。
《山海情》的寓意更加深刻,它不仅仅指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闽宁镇,更是把福建与宁夏在对口帮扶中建设的那种山海之情融入其中。
《山海情》,不仅仅代表闽宁镇,还代表更多的对口帮扶项目。

山海本是一家人,山海更比亲人亲。
这才是这部扶贫剧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