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在《易经》的角度看,《道德经》主要讲了三件事

 real寿元调养 2021-01-25

东方既白 著

众所周知,《易经》乃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老子的《道德经》又被誉为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万经之王”,世人为什么会给予这两部书这么高的评价和肯定呢?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某种关联和联系呢?魏晋时期人们为什么会把先秦典籍的《老子》、《庄子》和《周易》三部书总称为'三玄'呢?他们到底在其中发现了怎样的奥秘呢?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源头和整体架构的研究方向,我们是否可以独创性地、以寻根溯源,再由根及叶的哲学研究方法入手“以易解老,以老解易”,进而再推而广之,曲径通幽,“以易解百家,以老解百家”呢?经过余数十年针对《易经》和《道德经》的学习研究,并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一朝顿悟,赫然发现了隐含其中的一丝光亮和那个若隐若现的门道。

其中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站在《易经》的角度,站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性规律的角度,抽丝剥茧般,对《道德经》进行整体架构的解析与重构,赫然发现老子在八十一章的《道德经》原文里,主要向世人讲述了三个关于宇宙万物进化的主要问题。

第一大问题:关于“有无”的综合辩证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开门见山的指出了“天地、万物”起始的地方,即万物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站在《易经》的角度看,《道德经》主要讲了三件事

以阴阳太极为界,无中生有,有中化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乃世间万物综合辩证、对立统一的终极转化形态,世间万物莫出其右者,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意思就是说“混沌无极”之道的主要职责就是“生生不息”,就在于“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混沌无极”乃任何事物的终始点,是“无中生有”的必要条件,是推陈出新的临门一脚,即其所言的那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此,老子最高层阶的“混沌无极”之道,其重点在于一个“无”字,“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老子谓之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开门的关键临界就在于“阴阳太极”,万事由阴转阳就是无中生有,由阳转阴就是有中化无,万事“无为而治”比较容易处理,一旦曝光被捅破,由阴转阳,则必定会伤筋动骨,大费周折,比如“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医治未病”就比“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其下攻城”、“下医治未病”的处理方法,更加符合“道生万物,生生不息”的终极智慧,但事已至此,夫复何求呢?

因此,《道德经》第一章的主旨亦可以叫做:“有无”,“道”之门也。

站在《易经》的角度看,《道德经》主要讲了三件事

以阴阳太极为界,无中生有,有中化无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文第一章和第四十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二大问题:关于“有为无为”的综合辩证关系。

接开篇关于“有无”综合辩证关系的逻辑,既然“有无”是世界的本源,是综合辩证的关系,就可以进一步推理出老子关于“有为无为”的综合辩证关系。 对“有”用“为”,就是“有为”,对“无”用“为”,就是“无为”,“有为”之中又蕴含“为”和“不为”的综合辩证关系,“无为”之中亦蕴含“为”和“不为”的综合辩证关系,因此,“有为无为”均是“为”,“为而不为”是统一。故老子在《道德经》中间篇章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八章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万物在轮回,时代在奔涌向前,若想要永立潮头,与时代共舞,就要 “为而不恃”,“与时俱进” ,否则就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终将被时代碾压和抛弃。“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没有错,法儒道层级管理亦是最好的管理模式,关键是要选准时机,对症下药,因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而“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用法家,还能用谁呢!故,有为无为,为和不为均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综合辩证关系,如何统筹兼顾、做到“有为无为”和“为而不为”的综合辩证、对立统一性呢?唯因时因事,因人因才而宜,这和《易经》关于“时位”的论述相一致。换言之,亦可以叫做:“有为无为”均是“为”,“为而不为”是统一。

站在《易经》的角度看,《道德经》主要讲了三件事

阴阳太极分两界,有为无为是统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文第三十七章和第三十八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大问题:关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综合辩证关系。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为而不为”是统一,“有为无为”亦是统一,“有为无为”均是“为”,“为而不争”是“至圣”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圣人要像众人一样只享用自己该享用的那部分,不贪功、不妄为、不争名、不夺利,如此方能“太上,不知有之”,如此方能“无为而治”。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如果为“争”而“为”,“为”了之后就一定要“争”个结果、“争”个输赢、“争”个上下,那自然就不是“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不知有之的无为而治”,更不是“利而不害的天之道”。因此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本身就又是一个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阴阳之道”的对立统一体,一头是“人之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另一头是“天之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而绝大部分人就在兼而有之的“地道”中间区域活动,大致上达到整体和谐的共生,一旦达到了两个极端,就要按极端的规律去办事,比如人道损失殆尽的时候就会人性泯灭,发生“人道主义”危机,某些强势的人或者利益集团就为实现自己的“独生”,而不惜发生“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弱肉强食事件,甚至是互相残杀的暴力事件。天道普渡众生、雨露均沾的时候,就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叫“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因此老子又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若非要去争,那就是扪心自问一下,你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与天下人在争?还是在争天下?是为了个体的基本生存保障和权利在争,还是在为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争,如果这个问题想不通,一意孤行地去争去夺,那“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的自然规律就会启动,以人性的规律和自然之力强行进行自我修复和矫正进而达到整体的和谐平衡。

站在《易经》的角度看,《道德经》主要讲了三件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故建言有之﹕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为什么“夫唯道,善贷且成”?“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道和圣人一样只享用自己该享用的那部分,不贪功、不妄为、不争名、不夺利,自然会得道多助,受众人的拥护和爱戴,无往而不利。换言之,亦可以叫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最后一句的肺腑之言和忠实勉励。如果把学习老子《道德经》,比做西天取经的话,那么,第八十一章就是九九八十一难里面的最后一难,只有过了此关!我们才可以挺起胸脯说,我们读过《道德经》,懂得一点做人的道理,亦可以毫不犹豫说,我们得到了《道德经》的真传!否则,终将功亏一篑,难成正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文第七十七章和结尾第八十一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高明之处和对《易经》的巨大超越,就在于其在《易经》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基础上升华总结出了“混沌无极”之道,并在《道德经》中开创性地对道德层次进行了一个的“道、天、地、人”的四分法,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论述。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作者 | 东方既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