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臂丛神经痛针灸治疗方法

 wyfx100 2021-01-25

臂丛神经痛


01
PART
概 述

臂丛包括第5、6、7、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根的前枝。其作用主要是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这些神经所组成的神经根、神经索和神经干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病症所产生的疼痛,总称为臂丛神经痛。其致病原因常见者为神经本身炎症、神经通路受压迫、肿瘤及外伤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各神经分布区的疼痛、运动障碍,甚至肌肉萎缩等。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以疼痛为主症来看,可统属于中医“痹症”范围。但从疼痛的部位分析,则可归属于颈项痛、肩臂痛等病症中。关于痹证的中医论述,已于“关节炎”篇中作了介绍,不再赘述。颈项痛与肩臂痛的中医文献记载始见于《灵枢·经脉》,指出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都分布于肩、臑、臂等之内外侧,故凡各经脉病变时,均可出现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其经筋为病,也可随其分布于颈项、肩、臂等处而发生疼痛。李东垣谓:“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何经络,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血气通则愈矣。”并谓:“以两手伸直,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其臂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后廉痛者,属太阳经;外廉痛者,属少阳经;内廉痛者,属厥阴经;内前廉痛者,属太阴经;内后廉痛者属少阴经。”这是明部定经,以辨别疼痛所属经络,为后世所取法。

针灸治疗颈项、肩、臂疼痛,《灵枢·杂病》有项痛不可俯仰和不可以顾的刺法。《素问·缪刺论》有邪气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的刺法。《针灸甲乙经》有肘痛引臂,不可屈体,颈项、肩背、臂痛,痹不仁等的具体治疗方法。后世医家亦多有论及。


02
PART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风寒湿邪,侵袭颈项肩臂之肌肉、关节、筋脉,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痹证。也可因跌仆外伤而起,颈项肩臂疼痛或肿胀,手不可近;或伴肌肉、筋脉、关节损害,瘀血内留而作痛。或风寒湿所致颈项肩臂疼痛,脉络闭阻。或久延不愈,气血长期运行不畅,经气痹塞而致血瘀疼痛。亦因于脾肾阳虚,痰饮内停,流注经络,阻遏气血运行,而致颈项、肩、臂等处作痛。若久病体虚,脾胃亏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经络、筋脉,因而作痛,伴有肌肤不泽、肌肉萎缩及全身衰弱症状。

现代医学将臂神经痛分为根性、丛性及干性三种类型。其中根性最常见,丛性次之,干性则少见。其发病原因分别介绍如下:

根性臂神经痛系指组成臂丛的颈5~8及胸1神经根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所产生的疼痛综合征。其原因为颈椎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颈椎骨关节韧带退行性变、各种感染性脊柱炎、颈椎损伤、肿瘤及颈椎畸形等;颈脊髓脊膜病变,如脊髓空洞症、脊髓珠网膜炎等;颈胸神经根炎,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均可导致本病。

丛性臂神经痛乃指由于不同原因致使神经丛损害而产生的疼痛综合征。其原因为臂丛损伤,如各种外伤、肿瘤与淋巴结病变的刺激或压迫臂丛;肩关节与肩关节周围炎侵及部分臂丛以及感染等。

干性臂神经痛系指上肢某周围神经干的原发或继发性病变所产生疼痛综合征。其原因如周围神经损伤、外伤骨折、局部受压、周围神经炎症等。


03
PART
临床表现

由于致病原因及损害的神经不同,故临床表现亦各不相同,有时且较复杂。其主要表现为:

根性臂神经痛:大多为一侧的单根或几个神经根的受损症状,亦间有累及双侧者。常因颈部扭伤、劳累、受凉等急性起病,病程长而反复发作。疼痛开始时往往呈短时间发作,以后逐渐加重,并为持续性。常位于一侧的颈根部,并向肩部、臂部,以至手指放散,可为钝痛、刺痛或灼痛,夜间较甚。头颈部活动、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颈部僵硬,手臂麻木发凉,下颈椎棘突、横突及锁骨上窝可有压痛。病程长者可显示肩臂部肌肉松弛、萎缩及腱反射减弱等。

丛性臂神经痛:疼痛初期为间歇性,继则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疼痛部位主要在锁骨上下窝的臂丛分布区,并扩散至肩后部、臂部及手指等处,并伴有酸、麻、冷等异常感,上肢活动时可使疼痛加剧。锁骨上下窝、肩胛岗上方、腋窝等处有明显压痛。严重病例可产生臂丛神经麻痹,手部无力及手内侧肌肉萎缩,以至呈“爪形手”,亦可伴上肢供血不足,手部皮肤发凉、苍白变紫等。

干性臂神经痛:当周围神经受损伤后,可出现相应部位运动麻痹、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若正中神经受损伤,往往产生剧烈疼痛,或手指麻木刺痛及鱼际肌群萎缩等。凡出现肌肉萎缩者,中医认为已由痹证转为痿证。


04
PART
诊断要点

1.根据臂丛神经痛的典型症状,如放射性颈臂部疼痛,颈椎横突、臂丛区或上肢周围神经干有压痛,神经牵拉痛征阳性和上肢相应部位有不同程度感觉运动障碍等,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2.臂丛神经痛的病因及其临床表现均较复杂,为了明确诊断,必须细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X线及其他一些辅助检查。

3.本病应与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等症相鉴别。


05
PART
治疗方法

(一)对症治疗

臂丛神经痛的部位主要在颈项、肩胛、上下臂等处。根据疼痛部位,按照经络循行,选择相应穴位进行治疗。

处方:

(1)颈项痛:百劳、大杼、缺盆。

(2)肩胛痛:肩髃、肩外俞、肩髎、肩贞。

(3)上肢痛:①桡侧线取臂臑、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②正中线取尺泽、内关、大陵、曲泽。③尺侧线取曲泽、少海、支正、后溪等。

(4)压痛点:阿是穴。

操作法:发病初期疼痛重者,用捻转结合提插泻法,刺激量由轻转重,不宜突然用强烈刺激,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病程较久,疼痛已趋缓和时,可用平补平泻手法。如疼痛伴有冷感或麻感者,可配合艾条灸法。

方义:上列处方系根据疼痛部位循经取穴,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其疼痛兼有冷麻感者,加用灸法以温通经气,增强止痛效果。

(二)辨证施治

1.风寒湿痹

症状:由于风、寒、湿三气侵入各有偏胜,故颈项肩臂疼痛的临床表现亦不相同。其风气偏胜,疼痛走窜,时上时下;寒气偏胜,疼痛较重,局部怕冷,颈项肩臂筋脉牵强;湿气偏胜,酸痛重着,或酸重于痛。一般全身症状较少。舌苔白,脉紧或濡。

治则:祛风散寒,逐湿通络。

处方:大椎、风池、外关、阴陵泉。

操作法:用平补平泻法。其寒气胜而疼痛较剧者,可用提插泻法或配合艾条灸法。如疼痛呈烧灼样,有化热趋势者,用提插泻法或凉泻手法,并宜与对症治疗各穴同用。

方义:外感风寒湿邪,侵袭颈项肩臂肌肉筋脉,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除循经取穴作对症治疗外,加用大椎通调阳气以宣风寒湿痹。取风池、外关以祛风邪;取阴陵泉以去湿邪。其属于风寒偏胜者,加灸法以温散之;有化热趋势者,用针泻以泄热邪。因证制宜,以加强疗效。

2.血瘀痰浊,留伏经隧

症状:血瘀由外伤所引起者,局部肿胀青紫,手不可近;其因痹症久延,气滞而血瘀者,则症见肌肤不仁、不泽,甚至肌肉萎缩。其因痰浊流注经络而致者,除颈项肩臂痛外,常伴有眩晕、胸闷、泛恶、便溏、苔腻脉濡等症状。

治则: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处方:膈俞、血海、足三里、丰隆。

加减:外伤初期局部肿胀者,可在肿胀处上下取穴针刺;脾虚者加脾俞、中脘、三阴交。

操作法:用泻法。久病气滞血瘀者,用平补平泻法。外伤初期血肿者,宜行捻转泻法。脾虚者,脾俞、中脘、三阴交等穴宜用补法或加灸疗。

方义:血瘀痰阻致病,故取膈俞、血海以活血化瘀;取三里、丰隆以化痰浊。其外伤初期肿胀者,于病处上下针而泻之,以退肿去瘀。其久病脾虚者,取脾俞、中脘、三阴交等以补益脾胃,或加灸法以助脾阳。治疗时仍宜与对症治疗的方法相互配合。

3.气血不足

症状:颈项肩臂酸痛麻木,以酸麻为主;肌肤不泽,肌肉萎缩或手指拘挛,举臂艰难,肢体无力,甚或头昏目眩。舌淡苔薄,脉象细弱。

治则:补益气血,调理脾胃。

处方:肝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加减:手指拘挛者,加三间、后溪。

操作法:用提插补法。对肌肉萎缩处,先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加艾条薰灸,以皮肤潮红为度。手指拘挛者,三间与后溪可用透刺法,加强针感以解除拘挛。

方义:补益气血,总以滋其生化之源为主,故穴用脾俞、三里、三阴交等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因臂痛日久而肌肉萎缩者,在局部加以轻刺、艾灸,则有助于加快恢复。其手指拘挛者,取三间透后溪,加强针感以舒筋急。

(三)耳针疗法

处方:颈、肩、臂、交感。

操作法:用中、强度刺激,留针10~30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也可埋针2~5天。

(四)水针疗法

处方:

(1)颈项痛:风池、百劳。

(2)肩臂痛:取肩髃、曲池、外关。

药物选择:维生素B1 、维生素B12 。

操作法:用维生素B1 100毫克加维生素B12 0.1毫克,注入上穴。每次取1~2穴,每次2毫升。


06
PART
辅助治疗

1.卧床休息,有助于加速疼痛症状的缓解。

2.推拿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以配合应用。

3.激光照射、微波照射等均可缓解疼痛,可同时或交错使用。

4.除对症治疗外,主要应对病因进行治疗。


07
PART
治法选萃

1.头项不可俛仰,刺足太阳;不可顾,刺手太阳。手臂不得上头,尺泽主之;手及臂挛,神门主之。〔《针灸甲乙经·大寒内薄骨髓发头痛第一》〕

2.肩髃疗臂细无力酸痛;少海、听宫疗臂痛;肩髎疗肩重不举、臂痛;太渊治臂内廉痛;臂臑、肘髎治臂痛不举;阳谷治臂外侧痛,不举;后溪、三里、曲池疗臂痛;消泺、窍阴治项痛;京骨、大杼治颈项强,不可俯仰;完骨、颔厌治颈项痛。〔《针灸资生经·臂痛、颈项强》〕

3.手臂痛不能举,曲池、尺泽、肩髃、三里、少海、太渊、阳池、阳溪、阳谷、前谷、合谷、液门、外关、腕骨。手臂冷痛,肩井、曲池、下廉。手指拘挛筋紧,曲池、阳谷、合谷。〔《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

4.郁氏报道电针“颈臂”穴治疗臂丛神经痛,处方:“颈臂”。仰卧(用低枕或不同枕头)转向健侧,在锁骨内1/3与外2/3交界处直上一寸取之。直刺0.5~0.8寸,切勿向下斜刺,亦不宜深刺。配穴:疼痛反射至桡侧者,加曲池;放射至尺侧者,加小海;疼痛以上肢近端、肩部、肩胛区为主者,加肩前透肩后。操作法:每次取主穴和一个配穴,针刺得气后加电针,持续30~60分钟。每日1~2次。治疗20例,疼痛完全消失、举止如常者16例;疼痛明显减轻,举止仍受限者3例;无效1例。平均治疗次数为8次。据观察认为年龄轻、病程短、疼痛发作剧烈者,见效快,效果显著。〔郁忠光等:江苏中医杂志(2):34,1985〕


08
PART
按语

引起臂丛神经痛的病症较多,因颈椎病所致者更为常见,因此应参阅颈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

臂丛神经痛和其他各种神经痛,一般均属于经络病变,故可采用循经取穴对症治疗,以调和经气,使气血通调,疼痛便可缓解。但经络为病,亦常为脏腑病变所引起,经络病变久延,又可影响脏腑的功能,耗伤气血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需要辨证分型,分别论治,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注:本文摘自《中国针灸治疗学》,作者:邱茂良。由培医教育整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