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家诗(一百三十三)——闻笛

 童蒙弘文馆 2021-01-25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律诗部分。今天,我们要和大家一起鉴赏的这首诗,名字叫做《闻笛》。顾名思义,就是听到了吹笛子的声音。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可以看到又是“佚名”,不知道是谁写的,有的版本说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赵嘏,但“全唐诗”的赵嘏集中却查无此诗,所以,我们就权且说是“佚名”吧。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不知姓名的诗人是如何描绘听到笛声的感受的。

先来看首联“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画楼”即雕梁画栋的楼阁,一般指富贵人家的住所。所以,这两句诗所描述的便是,是谁在那雕梁画栋的楼阁中吹奏着笛子,那悦耳的笛声随着断断续续的清风断断续续的传到了我的耳中。

接着看颔联“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遏(读作‘饿’)”是止住的意思。“碧落”即天空,道教将天的最高处称为碧落。“清”即清越,形容笛声清畅高扬。“和”在这里是随着的意思。“帘栊(读作‘龙’)”是指挂着帘子的窗户。所以,这两句诗所要形容的就是,笛声响亮,好像空中的流云都被它吸引停住,就这样静静的横在天上,笛声清越,好像随着那清冷的月光飘进了我的窗子。

再来看颈联“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三弄”指曲调反复演奏三次。“桓子”即桓伊,东晋人,酷爱音乐,非常善于吹奏笛子,当时人称“江南第一”。有一日他路过清溪,王微之请他吹笛助兴,他随性吹奏了三首曲子,便飘然而去。“赋就”即写好文章,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提到过这个词。“怀”这里是怀想的意思。“马融”,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曾著有《长笛赋》,是描写笛声的经典名篇。所以这两句诗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是,这笛声如此优美动听,就像当年桓子即兴为王微之吹奏的那三首曲子,而曲调的优雅情韵,又让人不禁怀想起马融的千古名篇《长笛赋》。

最后看尾联“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嘹亮”是形容笛声响亮而清远。“尚”是依然的意思。“飘空”是指笛声袅袅,在空中飘散。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一曲吹完,不知道吹笛人是否还在那座画楼上,而那嘹亮的余音却依然飘荡在空中,久久不能消散。

我们看,诗人于月夜独坐家中,突然从不远处那座雕梁画栋的楼阁中传来了一阵十分悦耳的笛声,那笛声随着清风,断断续续的传进了他的耳中。他不知道吹笛人是谁,只觉得这笛声响亮,好像遏住行云一般,笛声清远,又好像随着冷月入窗。而随着乐曲的不断深入,笛声逐渐的达到了高潮,诗人不禁想起了那即兴而就奏出三弄绝响的桓伊,而那百转千回的韵味又让他想起了马融的千古名篇《长笛赋》。就在他尽情享受着这如同天籁般的声音时,这一首乐曲已经吹奏完毕了。而诗人显然还意犹未尽,只能在那袅袅的余音之中,回味着那份特有的感受和心境。而那位技艺高超的吹笛人,在诗人的眼中,却似乎显得非常的神秘,他很想去认识,去了解这位绝世高手,因为只有诗人能够欣赏他美妙的笛声,只有诗人才能听懂他此时的感触与心境,但唯一可知的便是他演奏的地方就在不远处那座画楼之上,而如今曲终,却不知是否也已人散。也许,诗人与吹笛人,终究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但这并不会阻碍他们在音乐中那种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或许,这便是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