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场小说】宫国庆:《冷冬》

 昵称73531636 2021-01-25
【总第017404期】



《冷冬》
/宫国庆


一九七〇年的冬天,出奇地冷。
进入腊月以后气温一直就是零下30多度,地面被冻出了很宽的裂缝,滴水成冰,嘎巴嘎巴地冷。天色灰蒙蒙的,鲜见太阳,西北风无休止地怒号着,隔三差五就来一场“大烟炮”。
清泉大队的社员们整个冬天都在凛冽的寒风里踏着积雪满怀激情披星戴月地战天斗地着,公社领导指令要把大队门前的山河进行重新安排,在两座低矮的小山中间的草甸子上修一条大坝,拦住甸子里的那条小河,让这片草甸子成为水库,在水库里养鱼,以此响应上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号召。
社员们被分成两组,南北两个山头上各一组。先是用炸药把山上的石头炸开,再用车拉和肩挑的方式运到草甸子里垒成大坝,工程量比较浩大。
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男女老少齐上阵,那场面很是壮观,也很是有些激动人心。为了鼓舞士气,大队还专门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演员们顶风雪战严寒地在劳动的间隙为贫下中农们呈送着节目。因为工地比较分散,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节目又不把时间浪费在往返各自工地的路上,演员们只好深入到不同的工段演出,所以锣鼓喧天的声音彼伏此起,一派“东风吹、战鼓擂”的豪迈。
两个戴着红袖标持枪的民兵正在北面山腰处的工地上监管着六个“地富反坏右”劳动。这六个人时下流行的称呼是“黑五类”,其中有四个是右派,二个是地主。他们天不亮就来干活了,每天必须要比贫下中农出工早收工晚,以此达到改造思想重新做人的目的。


“黑五类”中有一个高个子年轻人,带着一顶黑色的狗皮帽子,穿着一件蓝色的破棉袄,为了能尽量暖和一些,还用一根绳子扎在了腰间。这个小伙子虽然衣着有些寒酸,但是眉宇间却透入着清秀。他叫王少云,是个地主崽子。此刻他正使劲地轮动着大锤,把钢钎往石头的深处砸去,他似乎要把胸中的郁闷和委屈一股脑地都砸入到岩石里面。
和王少云一组,手握钢钎的右派老赵双手的虎口被落在钢钎上一锤接一锤凶猛的力道震的生疼,他抬起头来看了看王少云,不无抱怨地说:“少云,你轻点。省点力气吧,要不一会儿干不动了咋办”?
王少云低头看了看蹲在那儿灰头土脸手握钢钎的老赵,叹了口气说:“赵大哥,震疼你的手了吧?真对不起”。
他一边说着一边放慢了速度也减小了力度,紧接着他抬起头来直了直腰,向远处的人群里张望着,他很希望能看到一个人的影子,那是他内心深处唯一的精神寄托。
作为一个地主崽子,多年来他一直戴着“黑五类”的“桂冠”,谨小慎微地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劳动改造着。长期以来,他的脸上似乎只有一个表情:“无奈”。
王少云的爷爷年轻的时候带着媳妇从山东逃荒来到这个村子,先是给别人打短工,后来又做长工,一辈子精打细算地节贊了点钱,勉强供自己唯一的儿子王殿发上了几年私塾,还买了两垧薄地。


王殿发天资聪颖,小的时候自己看了一些医药方面的书籍。他一边看一边琢磨,还经常拿着药书到山上去和那些生长着的各式各样的药材进行对比,并一一都记在了心里。后来,他还专门去城里向一个知名的老郎中拜师学习。那郎中看他相貌端正、勤奋好学、通情达理,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在老郎中的精心传授下,加之自己不断地思考摸索和实践,一来二去的他竟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小郎中。
王殿发成名之后,家里的生存状况自然是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他盖了五间砖瓦到顶的房子,在原来那两垧薄地的基础上又购置了十垧好地,养了五匹马,拴了一挂胶轮大车,还雇了两个长工,日子过得比较红火,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
他为人随和,好善乐施。远近几个村子里的穷人有病没钱治不起的,只要是能找到他的门上,他都白送给一些药品,有时候还顺便再送给一些粮食或衣物。
好景不长。土改那年,按土地和财产划分成分,王殿发首当其冲地被打成了地主。紧随其后的是土改工作组开始组织贫下中农们对他进行着无休止的批判和折磨,王殿发不堪忍受,终于上吊自尽了。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那是自绝于人民了,死有余辜,即便是死了也要被踏上一万只脚,遗臭万年。
王殿发死后,家里就剩下了年不更事的王少云和他的母亲,孤儿寡母的。原来的五间砖瓦房早已分给了长工李大头和张祥,王少云母子俩住在长工李大头家原本破旧的茅草房里,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很是恓惶。


作为地主婆,王少云的母亲必须经常接受批斗,批斗过后自然是要在群众的监督下劳动改造,除了年节之外一年到头就没有什么休息的日子,风里来雨里去的,原本丰盈的体态已然瘦弱不堪,满脸憔悴。 
王少云出生在土改那年的秋天,因为生他的那天天气很好,天高云淡的,所以父亲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少云”,他从生下来那天开始就是个没有地的地主崽子。
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也和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一起背着书包去上学了。在学校里,孩子们总是欺负他,管他叫“小地主”,尤其是有个叫李援朝的小男孩,长得比王少云壮实一些,总是处处欺负他。
李援朝的父亲早年是王少云家的长工李大头,李大头在王少云家做长工的时候,王少云的父母对他和另外一个长工张祥一直都很好,每年的冬夏两身衣服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还要额外给一些零花钱和米面油之类的东西,平时吃的饭大家都一样,不分东家和伙计。偶遇长工家有什么大事小情的,王少云的父亲都是走在前面,该出钱就出钱该出力就出力,这样的东家在当地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可王家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当时的李大头和张祥两家人每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逢人就说王家的好话,说王家有菩萨般的心肠。
土改刚开始的时候,工作组的人让李大头和张祥控诉王殿发剥削和压迫他们二人的罪行,这两个人不但说不出来王家的什么罪行,而且还替王家说好话。工作组的人一看势头不对,就耐心细致地做李大头和张祥的思想工作,通过土地所有权比对、生产资料所有权比对和收入分配比对,慢慢地李大头有些“幡然醒悟”了,倒是那张祥一直不吭不哈地说不出个啥来。


终于有一天李大头站在批判王殿发的台子上开始了控诉,他声泪俱下地进入了角色,还带头高喊着“打到恶霸地主王殿发”的口号。作为迅速觉醒了的翻身农民,李大头很快就当上了村里的干部,他住在王殿发家那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里“吆三呵五”的,真正地尝到了当家做主的甜头。
李援朝比王少云大了一岁,从小就耳闻目睹了李大头对王少云一家飞扬跋扈的做法,所以也就学会了欺负王少云。在李援朝看来,如果哪一天没有修理这个地主崽子王少云,那么这一天就好像有一件什么事情没做一样,很不了然。
每次在李援朝欺负王少云的时候,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总是愤愤不平着,这个小女孩叫张卫红,是张祥的女儿,和王少云同岁。
张卫红从小就听父亲张祥说王少云一家是好人,她幼小的心灵里一直就打着问号:“为什么好人总是受欺负呢”?
她的性格有些泼辣,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她极其讨厌李援朝,尤其是看到李援朝欺负王少云的时候,她恨不得过去把李援朝按在地上暴打一顿,但是她毕竟没有李援朝的力气大,只能是用拉偏架和骂李援朝的方式帮助王少云,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怒。
说来也怪,李援朝这个愣头青,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可对张卫红却怎么也厉害不起来。张卫红拉偏架的时候,他只好停止对王少云的厮打;张卫红骂他的时候,他还陪着笑脸。在李援朝的心里张卫红是个最漂亮的女孩,他无数次地奢望着将来有一天一定要娶张卫红当媳妇。
日子在李援朝对王少云的欺凌中流逝的很快,一九六五年夏天王少云高中毕业了。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他没有参加高考。他知道即便是自己能考上大学,也绝对不会被录取。


他已经长成了个很魁梧的大小伙子,高出了李援朝半个脑袋。李援朝对他的欺负也只能是局限在嘲讽和挖苦方面,从体能上说李援朝已经没有了对付王少云的本钱。张卫红也出落成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大姑娘,她一如既往地护着王少云,每每惹得李援朝醋意横生,这使得李援朝更加痛恨王少云。
回家务农的王少云不得不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开始的时候,贫下中农们都把他当做小孩子,没有多么为难他,加上张卫红的处处关心,他的状况比上学的时候好多了。可家里的日子实在是难熬的很,秋天的时候,终于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了。
夜里,王少云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房顶的檩条发呆,他在努力思考着怎么才能挣点买油盐的钱,菜里面没有油盐是不能吃的,他整整想了一夜也没能想出来个挣钱的门道。
天亮的时候,他披着衣服走到院子里活动了一下筋骨,那几只在院子里溜达着觅食的老母鸡一下子吸引住了他的视线。“抓两只鸡卖了换点油盐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他暗暗地对自己说着。
“卖给谁呢”?他和母亲商量着。母亲听说王少云要卖鸡便开始了颤颤巍巍,她的心一下子就悬了起来,生怕卖鸡再惹出点什么麻烦事来,可不卖鸡就没钱买油盐。
母亲还在犹豫着,王少云已经抓住了2只老母鸡,他找了一根麻绳,把两只鸡的翅膀绑在了一起,之后把鸡放到了筐里,筐子上面还细心地盖上了一块破布,如果鸡不动不叫的话,谁也看不出来筐里是什么东西。
王少云到队长家找队长请了个假,说是头疼的厉害,要到公社的卫生院去找大夫看看。队长在王少云的脸上端详了半天,没有发现什么不对的端倪,就满口答应了。


十五里的山路,王少云很快就来到了公社。他走到了供销社,找到站栏柜的售货员,很恭谦地说:“同志,请问这里收购活鸡吗?我要卖鸡”。
售货员抬头看了看这个长得眉清目秀的小伙子说:“我们供销社不收活物,你拿到别的地方卖去吧”。
王少云的心头一紧,有些神情沮丧地正欲转身离开。那个售货员想了想把他叫住说:“小同志,你别着急,到外面的门口去站在那儿,如果有过来的人你就问一下,肯定能卖出去”。
王少云心存感激地向售货员说了一声:“谢谢”!转身走了出去。
他站在供销社的门口,把筐子放在地上,顺手取掉了盖在上面的那块破布,露出了那两只老母鸡,过往的人一看便知他是在卖鸡。
就在这时,几个带着红袖标的人走了过来。他们看了看王少云又看了看筐子里的鸡,上前扭住了王少云的胳膊,高声喝道:“带上你的鸡,跟我们走一趟”。
王少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带到了公社人保组,还被定性为“现行投机倒把分子”,被拘留了七天后,通知大队把人带了回去。
大队里专门召开了一次批判大会,被五花大绑的王少云低着头,脖子上挂着“现行投机倒把分子”的牌子,两个民兵一边一个揪着他的肩膀面向群众站在台子上。梁支书慷慨激昂上纲上线地批判着:“广大的贫下中农同志们,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地主分子不甘心于自己的灭亡,已经按捺不住跳出来表演了,王少云这是在向我们挑战,以身试法,他已经公开地与人民为敌了”。
梁支书的话音刚落,李援朝就第一个跳起来振臂高喊:“打到地主崽子王少云”。一部分人在盲目地响应着,口号声颇有些激昂。


从这一天起,王少云的厄运降临了。他正式开始被监督劳动,只准老老实实干活,不准乱说乱动。
一晃,王少云已经被监督劳动五年了,这五年对于一个精力旺盛的青年人来说是个怎样的折磨啊!他想到过死,可是每每看到饱经沧桑日渐苍老的母亲,他又不忍心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张卫红依旧关心着王少云,在她的心目中王少云根本就不是什么“黑五类”,而是一个命运坎坷却心地善良值得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已经当上了赤脚医生并早已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她,拒绝了所有媒人的提亲。这些年来她对王少云早已经由同情演变成了爱慕,尽管这种爱慕看起来似乎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但这并不妨碍她的执着,她很理解王少云,坚定地等待着王少云能接受自己的那一天。她心里一直在想:“如果能和王少云走到一起,那么与贫下中农结合后的地主崽子就能被当做可以改造好的子女,就不用再象现在这样备受折磨了”。
王少云很清楚张卫红对自己的感情,也很喜欢张卫红。但是他更多的是觉得张卫红对自己是出于同情,他的自尊心很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他俩的事一直都是在朦朦胧胧中张卫红主动着,他从来没有在张卫红面前表露过对她的爱恋。
李援朝也没有成家,他仍然在暗恋着张卫红,他认为自己和张卫红才是最般配的,如果他们两个能够结合,组成的将是革命的家庭,战斗的堡垒,成员是“一帮一、一对红”。
三个人一直都心事重重地走在青春的岁月里,显然王少云是弱者。他现在是这六个“黑五类”中最年轻的一个,干活的时候也自然是最卖力气的一个。
这个冬天,这几个“黑五类”成了修水库的工地上北面这个山头固定的打眼放炮人手,这是组织上对他们的考验。


王少云轮了半个上午的大锤,实在是有些筋疲力尽了。他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带着征求意见的口吻低下头来小声对老赵说:“赵大哥,咱俩稍微休息一下吧”。
胆小怕事的老赵抬头看了看王少云,不无担忧地说:“这恐怕不行吧,你看那两个带着袖标的民兵正看着咱们呢”。
王少云回头看了看那两个站在寒风中穿着军用大衣瑟瑟发抖的民兵,见他俩正背着枪抄着手,在原地不停地跺着脚,脚下的雪被大头鞋跺的“咯吱咯吱”地响着,他俩不时地用眼睛的余光扫视着干活的“黑五类”们。
见此情景,王少云没有再说什么,他又轮起了大锤,不紧不慢地干了起来。
这时,已经成为大队民兵连长的李援朝带着文艺宣传队的演员们走了过来。他几乎是每天这个时候都要到王少云所在的工地上来一趟,一是给劳动中的贫下中农们带来精彩的文艺节目,送上组织的温暖;二是在节目演出之前组织召开一次现场宣传鼓动会,鼓舞一下人们的劳动士气,今天又是例行公事。
他召集大伙围在了一起,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张报纸,先是给大家念了一段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然后号召大家按报纸上的要求:“铁心学大寨,拼命赶昔阳,苦战二三年建成大寨县”;最后还不忘提醒王少云他们这几个“黑五类”要好好改造争取早日重新做人。
李援朝的讲话在稀稀落落的掌声里结束了,接下来开始了鼓乐齐鸣的演出前奏。节目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歌声中开始,中间穿插了一些天天表演人们耳熟能详的相声、快板和三句半,最后在“一花引来万花开,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歌声中结束了。


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抄着手跺着脚打着冷颤,好不容易等到开完了现场会看完了演出,又立刻恢复了劳动,劳动可以产生热量。
接近中午的时候,“黑五类”们按照当天的工作要求打好了六个炮眼并装好了炸药、雷管和导火索,民兵们便开始了组织正在劳动中的社员们隐蔽。
等大家都躲到了山脚下那个废弃的防空洞里的时候,王少云便和右派老赵一起开始了点火。很快,他俩点燃了所有的导火索并迅速地跑到了大家所在的防空洞里。
防空洞里避风,人们挤在一起,有的蹲着有的坐着,一边抽着烟一边想着心事,在懒散里惬意着,这是一天里最美好的时刻。
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炸的碎石和尘土乱飞。碎石和尘土刚刚落去,李援朝便跳起来大声地催促着人们赶快进入劳动工地劳动。他见人们懒洋洋地不愿意动弹,便疾步走出防空洞朝工地方向奔去,他要身先士卒。
一直数着炮声的王少云,清楚地记得只响了五声。还有一炮没响,他急忙高喊:“大家先别动,还有一炮没响”。
喊声刚落,他抬头看见李援朝已经走出了洞口好几米。
李援朝根本就没有理会王少云的喊声,他想既然没响就肯定是哑炮,一个哑炮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看见李援朝还在往前走,王少云急了,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一跃而起向李援朝的方向追去。
他飞奔到李援朝的身后,一下子将李援朝扑倒在地。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巨响,“哑炮”爆炸了,碎石、尘土夹杂着积雪飞了起来。
少顷,人们呼喊着飞奔了过来。看见王少云趴在李援朝的身上一动不动了,碎石和尘土夹杂着雪粒落在他的身上。


人们一下子就慌了神,不知所措了。
右派老赵的心一下子就提到嗓子眼,他跑过去,哆哆嗦嗦地剥落了王少云身上的碎石和尘土夹杂着的雪粒,鲜血从王少云的头上流了下来,他翻动了一下王少云的身子露出了李援朝。人们高声呼喊着王少云和李援朝的名字,张卫红不顾一切地拨开了众人,扑到王少云的跟前,不停地呼唤着他。
李援朝在人们的呼喊声中睁开眼睛坐了起来,他用手抹了抹脸上的尘土和雪沫子,看了看身边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儿的王少云,知道是王少云救了自己,心里瞬间涌动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张卫红用蘸了酒精的药棉擦了擦王少云的伤口,然后迅速地进行了包扎,她能做到的只是这些。她伏在在王少云的耳边不停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良久,王少云的嘴角动了动,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梁支书闻讯赶来,他很沉着地说:“用大队28马力的拖拉机把王少云送到公社卫生院,张卫红陪同,两个民兵护送”。
拖拉机很快开了过来,人们把王少云抬上了上去,张卫红把王少云抱在怀里,用大衣盖在了王少云的身上。
望着“突突”远去的拖拉机,李援朝的眼里泛出了泪光,他心有余悸,呆呆地想着:“如果没有王少云,说不定自己这会儿已经死了”。
半个小时以后,拖拉机到达了公社卫生院。这时的王少云已经清醒了许多,他只是觉得自己的头疼和后背疼,钻心地疼。
卫生院的大夫详细检查了王少云的伤口和身体情况后平静地告诉张卫红说:“这个年轻人只是受了些皮外伤,并无大碍,住院观察几天就可以回去了”。
听了大夫的话,张卫红这才从泪眼婆娑中微微露出了一些笑容,她那颗一直悬着的心也稍稍地平稳了一些。


两个民兵见没有什么大事,就坐着那辆28马力的拖拉机返回给梁支书报信去了,留下了张卫红一个人守护着王少云。
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得知了王少云的情况后,李援朝下了很大的决心到大队部找到了梁支书。他涨红着脸,站在梁支书面前,两只手不停地摆弄着大衣扣子,象做错了什么事一样小心翼翼地说:“梁叔,看在王少云舍己救人的份上,是不是能解除对他的监管呢”?
政策理论水平一向很高的梁支书坐在办公桌旁边的板凳上,左肘支在桌面上,用手托着腮帮子,右手的食指和中指间夹着一根缭绕的香烟。他一边抽着烟一边煞有介事地思考着。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慈祥地看着李援朝很平静地说:“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毕竟是王少云救了你的命。但是你一定要站稳立场,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王少云是个地主崽子,他和人民群众走的是两条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王少云出院后可以在家休息几天,之后还得继续接受监督劳动。这是个简单的意外事故,没有什么可值得对外宣扬的”。
仔细地聆听了梁支书的教诲,李援朝依旧涨红着脸,隔了一会儿才讷讷地说:“梁叔,我只是随便问问,您认为怎么办好就怎么办吧”。李援朝认为梁支书是智慧的,他觉得有些坦然了。
卫生院的病房里,王少云头上缠着绷带半靠在床头上。张卫红坐在床边,深情地注视着他。房间里很静,仿佛只有输液管里的药液滴淌发出轻微的“滴答”声和彼此的心跳声。
大夫和护士们误以为他俩是小两口,很是羡慕他们的恩爱,也很知趣,除了必要的检查和换药之外,基本上不过来打扰他们。


吃饭的时候,张卫红总是坚持着一口一口地喂着王少云。尽管王少云可以自如地活动,但是张卫红不允许他动,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王少云倾注了自己满腔的热情、温柔和体贴。
夜里,室外的狂风肆虐地打在病房的窗棂上,“啪啪”作响。卫生院的地火龙烧的很热,室内很温暖。
小小的公社卫生院,设施非常简陋,医疗水平很低,平时基本上没什么病人在这儿住院。宽大的病房里有4张病床,王少云和张卫红各自在不同的床上和衣躺着,二人怎么也睡不着,索性都坐了起来。
浑浊的灯光下,王少云很专注地看着张卫红说:“卫红,非常感谢你对我的照顾和陪护,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才好”。
张卫红动情地看着王少云一字一顿地说:“少云,我不需要你的报答,我喜欢你,更希望能和你走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温暖的家庭”。
张卫红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多年以来沉积在心底的那份执着。她知道如果自己不主动提出来的话,作为“黑五类”分子的王少云即便对自己有意也是绝不敢表露心迹的。她的心“砰砰”地跳着,满怀期待地看着王少云的反应。
听到了张卫红真挚的话语,王少云心潮起伏。从小到大张卫红一直都是明里暗里地帮助着自己,特别是最近这五年,他是把张卫红当做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才挺过来的。现在张卫红突然这么大胆地向自己表白,他还是没是思想准备,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更是有些不知所措了。他傻傻地呆坐在那儿,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聪明的张卫红好像明白了王少云的意思,她接着说:“少云,我刚才和你说的话,在我的心里已经考虑了多年,不管你的处境多么艰难,也不管我的家里人是否同意,我都愿意一辈子和你在一起”。
仔细地倾听了张卫红进一步的表白,王少云用手使劲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生疼的,他知道这不是在梦里。
他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年来张卫红一直待嫁闺中又一直拒李援朝于千里,他已完全相信了张卫红这是在做多年来心事的真诚表露,他禁不住热血沸腾着,觉得此刻的自己很幸福,幸福的有些眩晕,他不再犹豫了。
他深情地看着张卫红,激动地说:“卫红,如果能和你在一起将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我会永远珍惜这份感情的”。
多年来的等待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张卫红的脸上绽放出了一抹娇羞。
两颗年轻的心在寒冷的冬夜里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
五天后,王少云在张卫红的陪同下,还是坐着那辆28马力的拖拉机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张卫红靠在王少云的肩上,她已无所畏惧的心态幸福地憧憬着和王少云的未来。
几天来,流血和伤疼并没有让王少云感觉到有多痛苦,相反有张卫红形影不离的陪伴,他感到很欣慰很幸福。爱情唤醒了他心头沉寂的曙光,他坚信有爱的日子一定是美好的。


王少云又想到了李援朝,尽管从记事的时候起李援朝就一直在欺负自己,他心中始终对李援朝充满着愤恨,但他仍然坚定地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自己救李援朝这事做的对”。至于通过这件事是否能使自己的处境得到改变,他连想都没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甚至有些感激这场事故,是这场不曾料想到的事故给了他一个和张卫红单独接触相互表白的机会。现在他有了张卫红真挚的爱,已不再觉得自己的命运有多么悲催。
拖拉机在奔跑中掠起的寒风凛冽地打在脸上,象刀子刮一样“嗖嗖”地。依偎在拖斗上的王少云和张卫红,彼此感觉到的却是对方带来的温暖。
王少云突然想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的名句,他微笑着看了看张卫红,大声地朗诵了起来:“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作者简介】宫国庆:出生在东北,客居于河北。毕业于农业院校的非农专业,曾在黑龙江垦区、青海、河北工作。关于写作,闲暇之余,偶尔为之,聊以自慰。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明华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