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景宽:励志、拼搏,以彩笔勾画戏剧人生

 昵称73531636 2021-01-25
【总第123401期】


励志、拼搏,
以彩笔勾画戏剧人生
主讲人:李景宽
开 头 语
东升区各位领导、兄弟姐妹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见面交流。来到这里见到大家,并不感到陌生,反而感到亲切。因为你们是社区干部,最接地气,最具正能量,最辛苦,因而,最受居民喜欢。我是来向你们学习的。学习就得交心,就得敞开胸怀。
我很少跟人谈论我自己,今天跟大家交心,破例谈谈干我这行的苦辣酸甜。让你们走进我的心空,了解一个职业编剧,是怎样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才炼成的。
要汇报,那就得从头说起——
 
上图:李景宽老师荣获23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第一名
1949年8月29日,在肇东县城西南角老民主街十组一个木匠世家的三间土坯房里,一个男婴以高分贝的哭声降临到这个世界——这就是我。爷爷是木匠,爸爸跟爷爷学手艺也成了木匠。按我的家庭出身,我本应该继承老辈衣钵当个木匠,可我后来竟然与戏剧结缘,搞起了专业戏剧创作。外界人们称我为剧作家,往往前边还加上“著名”二字,其实,我的行当就是个写剧本的,这在旧社会属于下九流,在新社会属于知识分子或文化人。我很满足,这辈子干了自己乐意干的工作。
有位评论家对我说的“这辈子干了自己乐意干的工作”做了这样的评语:“这句话不可小看,它诠释了人生的最大欣慰与幸福。”他还说,“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多数人只是为谋生和责任而辛苦劳作,其劳作并不是‘人的第一需要’,即个人所喜欢的;只有少数人被上帝眷顾的幸运儿,才一辈子从事着‘自己乐意干的工作’。”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五行八作、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由衷的好之乐之,谁就是幸运的幸福的人。快乐的原则是人生最普遍的原则,孔子的话体现了人生的大智慧。我大半辈子干了编剧这一行,虽然付出了不少牺牲,遭受了不少磨难,但既然好之乐之,那就该满足了,就该欣慰了。


我从14岁进入中学时代起,就开始接触戏剧创作,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了。若从1974年我在肇东文工团任专职编剧算起,从事专业戏剧创作已41年了。发表、演出、播出的话剧、广播剧、影视剧近百部,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田汉戏剧奖、中国广播剧奖、电视剧“飞天奖”等60余项,被黑龙江省广播剧研究会惟一命名为“优秀广播剧作家”称号;在齐齐哈尔市从事戏剧创作期间,被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享受政府津贴待遇。艺术成就分别写进《黑龙江文学通史》《新时期黑龙江戏剧发展研究》、黑龙江初中地方教材《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初中三年级本)等。我现在是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
我的话剧代表作《夕照》1993年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首演、时年66岁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作为个人告别话剧舞台“封箱戏”领衔主演,同年11月参加北京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荣获最高奖“优秀剧目奖”,是当届唯一译成英、法、日等外文版剧目,推介到国外。《夕照》剧本作为中国话剧史以来41部具有代表性优秀剧本之一选入《中国文艺图文志·话剧卷》;此剧1999年作为建国50周年21部优秀话剧之一选入由中国广电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出版署联合主持编选《新中国舞台影视精品选》,制成光碟公开发行。话剧《天鼓》《鞋匠世家》分别荣获20届、23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此外,还发表、演出话剧《船啊船》《马占山传奇》《孔繁森》《土坷垃与金疙瘩》《大林莽》《矿工班长》、评剧《闹大院》、音乐剧《起飞的小鹤》等。

上图:儿童电影《小鹤飞飞》,王润身饰演爷爷。
我的广播剧代表作儿童广播剧《起飞的小鹤》1985年荣获由文化部、广电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儿童广播剧“金猴奖”评奖金牌一等奖;并荣获黑龙江省政府颁发的首届黑龙江省文学艺术大奖一等奖;还获晋升一级工资奖励;1997年《起飞的小鹤》重新制作,参加原西德柏林“未来奖”评比交流活动,受到国际好评,剧本译成英文版推介国外。广播连续剧《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1989年荣获全国广播剧“蜀秀杯”评奖连续剧类一等奖第一名及当届惟一“最佳编剧奖”金牌,为黑龙江省广播剧在全国评奖中荣获“三连冠”摘取了第三顶桂冠,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通令嘉奖,并获晋升一级工资奖励。儿童广播剧《萨日娜》荣获1995年度中国广播剧奖一等奖,并荣获中宣部主办的第6届“五个一工程奖”。《那个春天的故事》《特殊旅行》《心愿》《修锁匠的音乐情结》《遥远的风铃》8部分别荣获中国广播剧奖一等奖。《大山里来了小客人》《男孩女孩》《为了那片光明》《露珠、雨滴和小溪》12部分别荣获黑龙江省广播剧“飞龙杯”评奖一等奖;广播连续剧《风雪军歌行》荣获哈尔滨“天鹅文艺大奖”一等奖、并获中国广播剧专家奖二等奖。
上图:电视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
我的影视剧代表作20集电视连续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1999年由中央电视台影视剧部、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2000年2月6日在央视8频道“黄金强档”首播。荣获22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38集电视连续剧《樱桃》由黑龙江电视台、本山传媒、北京新世纪东泽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2012年由黑龙江卫视、辽宁卫视、吉林卫视、山东卫视同时播出,已有19家电视台陆续播出。儿童电视剧《小鹤飞飞》由央视2频道首播,荣获黑龙江省精品艺术工程奖三等奖。还有数字电影《哑探》《好人好官》《金沟情仇记》等分别由电影频道出品播出。2013年应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党史办之邀,根据《中共哈尔滨党史》,创作10集电视情景剧《哈尔滨星火》,已由哈尔滨电视台制作播出。

上图:10集电视情景剧《哈尔滨星火》

出版著作有:《小品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李景宽戏剧集《夕照》(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主编师生文选《语文教育深处的风景》(香港紫荆花出版社出版),最近,又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长篇自传《我心空的星》,由黑龙江省图书馆、北大荒文学馆收藏,肇东新华书店正在上市销售。目前,手头还有七部书稿等待出版。
我之所以向在座的朋友们历数了一下我的创作成果,目的是用来证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才能是后天培养的,只要选准人生的奋斗目标,并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地去拼搏,就能获得成功。
上图:电影《哑探》,选自《大众电影》。

下面分四个小题汇报:
01

锲而不舍,耕耘不辍,愿做“笨牛”
    我不是一个天才,我能走上专业戏剧创作道路,是后天勤奋的结果。1963年,我14岁,考入肇东一中念初中时,在班主任、语文老师王浴海先生的启蒙、指导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鲜为人知的是,我是从作文“差生”开始起步的。
刚入学时,每次作文尽管我写得很认真,很努力,可是,60分却怎么也突不破。这时,班里涌现出许多作文能手,邓宪芳才思敏捷,一挥而就,篇篇爆响;李汉君思想深邃,文字精练生动;还有几个女生不让须眉,出手不凡。我是个学习班长,又是个要强的学生,不但没有气馁,反而练习写作基本功更加刻苦。我的老同学回忆当年我学习写作情景时说:“那时,他肯下笨功夫,有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笨牛’劲头。”
入学不久,王老师发现我音色好听,浑厚、圆润、豁亮,于是就从教我朗诵入手,引导我进入文学门槛。每当讲新课文时,王老师都叫我站起来朗读,课外还辅导我朗读优秀诗歌。为朗读好课文和其他文学作品,王老师帮我逐字逐句地分析,还教我如何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何把握节奏和重音。常常辅导我到深夜,然后他把我一直送到家。那时的民主街十分偏僻,几乎家家都养狗。夜里走在路上,经常遇到狗窜出来向我俩狂吠。我到家了,他一个人还得原路返回。真是师爱如山,令人动容。逐渐的,我对文学入迷了。我把课文当写作的范文,“读”是为了“写”,“写”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我还阅读课外文学书,坚持记读书笔记,把好的句子摘下来,把精彩处做个分析写下来。“读”与“写”有机结合,欣赏能力与写作能力并驾齐驱。就这样,从初一下学期起,我的作文水平便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初中二年级起,我就成了班里的作文“能手”,每篇作文都在90分以上。
这时候,我早已不满足于作文得高分了,在心中已经树立了当作家的崇高理想。王老师因势利导,教我观察生活、记生活笔记,还拿出《契诃夫生活札记》做样板(契诃夫是俄国短篇小说和戏剧大师,他的这本书是他平时积累的生活素材选编)。我按照老师要求,认真去做,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起名叫《练功,写的第一则《一件小事的启示》,时间是1965年3月30日,正是初二下学期,那年我15岁。从此,我每天把观察到的有特点或有意义的事物记下来,隔一段时间我就把《练功拿给王老师审阅指导。王老师还把这个方法传授给其他同学,可是,班里只有我和语文课代表李汉君坚持下来了。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自觉地观察生活和随时记生活笔记习惯。这样,我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同时也随之练了笔。记生活手记的习惯,我一直坚持到现在,整整五十年。
我还积极参加班里的文艺活动,朗诵诗、编演话剧、办手抄壁报。我第一次参与编演的小话剧《一对大公鸡》,是根据一本同名连环画册改编的,我在剧中饰演主人公我党早期革命者韦拔群。我还在作家刘厚明创作的表现美国下层生活的独幕话剧《小马克捡了一个钱包》中扮演老医生赫劳斯;在大型话剧《南方来信》中扮演越南爱国教师文安;在小话剧《灵活处理》中扮演老大爷;在著名剧作家陈白尘的话剧《两兄弟》中扮演大哥。上初三时,我还和李汉君根据《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祖国忠贞九儿女》,创作了大型话剧《祖国儿女》。写的是1964年巴西反动当局掀起反华浪潮,迫害我新华社驻巴西记者站九名记者,他们坚贞不屈,与之勇敢抗争,捍卫祖国尊严的故事。角色都分配了,由于预定的演出机会因故取消,只好搁置了。
“文革”期间,我和班里几个“秀才”办油印小报,以犀利的杂文为武器开始投入那场运动。后来,我凭着朗诵才能被选中,参加了一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摹仿《东方红舞蹈史诗》编演的以颂扬毛主席丰功伟绩为主题的大型歌舞《四个伟大》演出,我担任男朗诵。尔后,留在了宣传队专门编写节目,对口词、群口词、三句半、表演唱、小歌剧、小话剧等。1968年正是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我的理想是到北大荒当兵团战士,恰好县文化馆改名“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站”,从一中、二中文艺骨干中选拔学员,我被选中了,“专职”编写文艺节目,“兵团战士梦”便没有做成。县革委会领导带领各公社农民代表去大寨参观学习,专门带上了这支文艺宣传队,排练了一台由我编写的新节目,到大寨田间地头演出。回来后,为迎接党的“九大”,我们又到百合五七干校与县剧团会合,排练“革命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我扮演常猎户。从此留在剧团,没有编制就当编外学员,不发工资,只给补助费。我仍专职编写文艺节目。


1969年,根据国务院红头文件精神,“老三届”分配工作,由于去向没有文化单位,我被分配到肇东塑料厂当学徒工。我在工厂仍然坚持观察生活,坚持记生活笔记,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写诗歌、小说、剧本,还给厂里办板报。我写的以备战备荒为内容的小话剧《发枪》由工业文艺宣传队排演,诙谐、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我还根据工厂生活,写了独幕话剧《欢迎检查》,内容大意是:塑料新工艺试验尚未成功,厂里造反派头头好大喜功提前报捷,上级主管部门要来参观新工艺,造反派头头千方百计阻止,老工程师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对他的“浮夸”针锋相对,提出“欢迎检查”,弄得那个造反派头头狼狈不堪。此剧由县评剧团排演,演出引起轰动。刚刚复刊的《黑龙江文艺》杂志社派两位编辑来找我,看完剧本后,决定在复刊号上发表;省里创作剧目会演办公室派来两位专家审查《欢迎检查》演出。不料,两位专家看完演出没有表态,回到省里不久,传来消息:省里要在会演期间组织批判《欢迎检查》,认为这是一株“大毒草”,因为在剧中我把“臭老九”工程师作为歌颂对象,而把年轻造反派干部作为批判对象,这和党中央当时提倡的“老中青三结合”干部路线(特别是提倡培养年轻造反派干部)公开唱反调。更有甚者,剧中还公开批判“浮夸”,这与当年右派分子攻击我党五八年大跃进是搞“浮夸风”如出一辙。幸亏县里主管领导出面承担责任,《黑龙江文艺》那两位编辑也为我说好话,并且好在没到省里参加会演,“流毒”不广,就在县里就地“消毒”了事。
1972年县文化馆恢复原名,急需年轻文艺创作人才,我凭着实力成为唯一入选者。当组织部门征求我意见时,父母害怕文化工作带来危险,因此极力阻止,我却毅然决然地同意了。于是,由县委政治部特批把我从工厂学徒工调到县文化馆任文艺创作组辅导员。为了适应群众文化工作需要,我发扬“笨牛”精神,为掌握各种样式的文学艺术创作夯实基本功,我日夜读书,尝试各种体裁的写作,其中地方戏创作就是那个时期学会的。还多次举办业余作者创作学习班,我亲自备课、讲课。
1974年我被调到县评剧团任专职编剧。我拼命调整知识结构,努力适应职业编剧需要。我创作了两部大型话剧及小戏曲、独角戏、二人转和其它一些曲艺作品,剧团均已排演。1988年我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了深造,搭乘了恢复高考制度年龄不限的“末班车”,同年8月我到哈尔滨参加了黑龙江省艺术学校首届大专编剧班招生考试。以总分第二名、其中写作卷90分的好成绩被录取。

上图:电影《金沟情仇记》

上学期间,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十多个学科,从来不偏科,认真学习领会。我的各科学习笔记记得最全、最翔实,常被班里同学争相借阅传抄。我的观摩笔记,每篇都分析透彻、评论到位。每次考试,我都科科“优秀”。那时,尽管带职上学,但工资不高,月薪38·60元。我在生活上节俭,每次到食堂吃饭,都买最便宜的饭菜,常常是有汤不买菜,把从家里带的咸菜当菜。为买一本戏剧方面的书,我常常饿着肚子。毕业前夕,我被评为“三好学生”。两年的专业学习,我不但系统地掌握了编剧理论与技巧、政治经济学、哲学、美学等等,还写了4本日记,对接触的人和事记得十分翔实,就连人的外貌、神情、动作都有生动的记载,其中授课老师们都成了我文学描写的对象。
1981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市戏剧创作评论室任编剧,并先后任副主任、主任。从此以后,我在编剧职业上,更加像“笨牛”一样,辛勤耕耘,全身心投入。三十多年来,写出戏剧文学作品百余部,戏剧论文几十篇。还发表了几十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戏剧论文等。其中,20集电视连续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从采访生活原型四站镇知识型女青年农民苏艳霞,到写出剧本,一直到投入拍摄,前后经历了四年。38集电视连续剧《樱桃》从动笔开始到最后一稿完成,前后经历了三年,改了八稿,每一稿都是对前一稿彻底颠覆。话剧《天鼓》1994年写出初稿,因不够理想暂时放下,又经历了十年的酝酿,重新打造,创作出新版本话剧《天鼓》,在第20届田汉戏剧奖评奖中一举夺魁。我的每部代表作都是用心血凝成,1989年我日夜兼程修改话剧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并改编同名广播剧,每天晚上只睡两个小时,两部作品在32天里先后完成了,第33天中午我在家里沙发上睡一觉,醒来两个耳朵啥也听不见了,从此,我真正成了“龙”(聋)的传人。
我凭着牛一样韧性长存的毅力,凭着对戏剧文学的热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上图:李景宽老师五十余年的观察生活笔记
02
注重生活,沙里淘金,肯于“钻探”
“立足脚下黑土地,直面人生发掘美。”这是我曾经写给自己的座右铭。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74年,我被调到县文工团任专职编剧。为了搜集创作素材,我多次进工厂、下农村。我曾到肇东红旗机械厂长期挂职体验生活,广泛联系工厂干部和工人,和他们打成一片。1976年又参加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深入到家乡合居公社,几个月后,时逢我党粉碎了“四人帮”。第二年,我所在的工作队又接受新任务,到黎明公社抓农业生产。这两年的农村工作,对于贴近农民,熟悉农民,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实践。
1981年,我在齐齐哈尔市戏剧创作评论室任职业编剧,更加注重下街道、工厂以及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地体验生活。1983年我在齐齐哈尔冰刀厂长期挂职体验生活期间,我给接触的干部、工人每人建立资料卡,把他们的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出身经历、爱好嗜好等都记载到资料卡上。还积累了观察人“三不放过”的经验。“一是,关键时刻不放过。凡是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关键时不同思想境界和性格的人,在这种时刻会有不同的表现。二是,突发事件不放过。看起来是突发事件,其实都有必然性联系着。这种时候,当事人处于情绪上升的时刻,思想动机,道德修养,语言表达方式,都会暴露无遗,想掩饰也不行。三是,生产之外的集体活动或民间活动不放过。这些活动,人们的神经是松弛的,思想是活跃的,跟他们一起活动,会发现好多往往在庄重的场合下听不到、见不到的东西,以致于有特色的语言。当然,主要还得与他们交朋友,能够经常交心。”
1984年,我在全省专业编剧会议上做深入生活经验介绍,题目是《用政治与艺术眼光观察生活——谈我是怎样深入生活的》,省文化厅授予我“深入生活奖”。


四十余年来,我注重观察生活,沙里淘金,积累生活素材,我的生活手记和生活日记就积累了4 0多本,我就像“钻头”在生活的“富矿”中“钻探”不止。正因为我能够不断地在生活中发掘美,才能够在作品中表现美。我的每一部代表作,素材来源都是我在生活中长期观察体验所得。每一部代表作都给人以健康向上、优美感人的艺术魅力。
国家级惟一的戏剧刊物《剧本》月刊,曾先后发表了我两部代表作、两篇总结戏剧创作经验的论文。其中儿童广播剧《起飞的小鹤》《剧本》月刊在刊首的编者按中评价:《起飞的小鹤》优美感人,喻人生哲理而又不失童趣。”另一部广播连续剧《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责任编辑在同一期上发表评论《乐人易动人难》,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殊不知,这两部作品都是我“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起飞的小鹤》是我到扎龙自然保护区采访期间,发现一位女饲养员给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鹤包扎,那精心劲儿就像一位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使我大为感动,由此联想到自己童年时,在家乡的草原上玩耍,捡到一只翅膀受伤的小乌鸦,我抱回家给它上药、喂食,最后放飞,由此构思了剧本。《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是我在齐齐哈尔冰刀厂体验生活获得的改革初期的素材,加上当年在家乡红旗机械厂体验生活期间在两位铁匠劳模身上获得的素材而合成的,而鞋匠有我当鞋匠的伯父和叔父的影子。
我着手写20集电视连续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时,除了采访生活原型,还在家乡新城乡租种了五亩地一幢塑料大棚,我和老伴在那里当菜农,亲身体验菜农生活,获得了实际的亲身感受。因而,写的剧本细节真实感人。
话剧《夕照》是当年我给家乡著名牛画家池春举先生写报告文学《雪魂》时,在阅读画家自己写的自传《五十年生涯》中发现画家苦涩的初恋经历,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创作的。
话剧《鞋匠世家》是我从本家当职业鞋匠的伯父、叔父、堂弟们身上获得的素材。
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樱桃》,除了原作提供的东西而外,还在于我对农村生活的熟悉,特别是对于主人公樱桃的再塑造,我借助童年时期邻居家有个智障女孩给他留下的印象,进行重新认识,而发现她内心单纯、美好,因而把握了樱桃的心灵世界,创造出一系列可爱感人的行为。

上图:电视剧《樱桃》剧照
03
逆向思维,精益求精,追求“唯美”
长期的戏剧创作实践,使我逐渐养成了用逆向思维方法写作品、修改作品。
什么是逆向思维呢?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经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
为什么用逆向思维搞创作呢?这是因为我国由于封建文化历史悠久,国人受它潜移默化的影响,思维方式普遍来说,不是求异,而是随众。文学艺术创作恰恰最忌讳随众思维,而提倡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就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因为人类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零开始的。因此,当我进入一部作品构思阶段时,往往要经过多种思路的对比、筛选,而最后采纳独特的思路。我认为,最初的思路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因而导致不够独特,而经过反复对比、筛选,最终确定的思路往往不走随众思维路线,就有可能获得成功。我在修改作品时,善于用逆向思维来作指导,往往会使被修改的作品跳出旧的巢臼,而获得创新。
我的话剧《夕照》就是用逆向思维修改而获成功的典型范例。最初,在《剧作家》杂志上发表本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本,故事框架发生了根本改变。老画家由原来的闻名世界,变为默默无闻,只是从来也没有放下画笔。老女人由原来的新加坡女富豪,变为新加坡开中国风味小酒馆的女老板,回中国来连路费都不够,是她当老邮差的丈夫拿出棺材本钱给了她,她才回来的。她来找画家的目的,由原来的复仇变为寻找油画《春》。原来剧中年轻时的画家听信小报传言为救治她的暴露癖用水果刀给她破了相,变为伤心失望而拿起水果刀去毁以她为模特画的像。可见,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定位和故事框架,都发生了反向的变化。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我的另一部话剧《天鼓》,最初稿故事背景是知青上山下乡时期至知青大返城;十年后定稿本故事背景是民国初年,打鼓世家的传人由山东逃荒到黑龙江金沟。两个版本的故事框架显然是南辕北辙。十年磨一戏,终于夺得了田汉戏剧奖桂冠。
我和二儿子李晨雨合作的电视连续剧《樱桃》也是用逆向思维修改数稿,每一稿都是对前一稿彻底颠覆,最后获得广大观众赞誉。
我无论写什么,哪怕是一则小品,也要精益求精,做到自己能力的极致,这种“唯美”精神贯穿他的创作始终。我的哑剧小品《夫妻裁剪》,经过反复修改,靠剧中人物肢体动作来表现夫妻之间在竞争中由分裂到合作的复杂而有趣的过程,突破了哑剧小品内容简单化的框范。1990年参加全国职工戏剧小品大赛,荣获专业组三等奖,演出时观众反映火爆。我的朗诵小品《心声》,写的是香港百万富翁的父亲和身为植物学家的儿子在大兴安岭既放不下自己的研究课题,又不忍心让孓然一身的父亲独居他乡。反复修改不下十几次。在省委、省政府主办的迎接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晚会上,由哈尔滨话剧院演员演出,小品以散文诗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我的话剧小品《心愿》,以“九八洪水”为背景,写一个女孩抱着一棵树干求生,被解放军巡逻艇救下,她用叔叔阿姨们给的零花钱买了几只儿童救生圈,在守卫江堤的民警叔叔帮助下,放进河水里去救妈妈、奶奶和没上来的小朋友们。这是幼小的孩子美好心愿,虽然于事无补,但她的心愿足以动人。而那位民警明知她的做法是幼稚的,但他帮助她以仪式性完成了心愿。省里一位评论家说:“这是一首诗,很美好,很温馨。”
我的话剧代表作《夕照》,当年在20几座沿海城市巡回演出,好评如潮。普遍认为,它“如诗如画”。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著名导演陈颙评价《夕照》:“好好,剧本写得太好了,诗情画意,很有深度。”
我的儿童广播剧《起飞的小鹤》,中央电台著名导演刘雨岚评价:“我初读儿童广播剧《起飞的小鹤》以后,脑子里总出现一片湛蓝色的无边的湖草地,孤零零的木板搭起的高高的瞭望塔。直感是辽阔、寂静、清冷。为什么是冷色调,为什么产生清冷的感觉?菲菲的残缺的躯体铸就了她沉思内向的性格。在人烟稀少,珍禽成群的自然保护区扎龙,菲菲所见是人与兽的斗争,珍禽与大自然的斗争,从而发现生命的价值——人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力量。”“我一共听了五遍《起飞的小鹤》,每次听都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就像看齐白石的画,能从他画幅的空白处,感受到动势、动态一样。”
我原创的20集电视连续《庄稼院里的年轻人》《黑龙江文学通史》的评价:“是一部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奔小康过程的现实题材作品。该剧极为生动地将农村的现实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充满时代气息,散发着浓郁的东北地域风情。对白上的口语化,用词的讲究精炼,地道地将北方农民的那股‘咬骨头’的‘劲儿’拿了出来,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紧张激烈、画面的大特写运用,以及人物之间的纠葛等都十分强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作品处处是‘戏’,没有拖沓的痕迹。这部根据黑龙江农村致富标兵为原型创作的长篇电视剧,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当代农民破除旧传统以科技致富,改变农村穷困面貌的事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转型期新农民群像。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评家纷纷称赞这是近年来农村题材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力作。”
我省著名戏剧评论家林泉认为我的戏剧“是淡淡的忧郁的诗”。我省著名戏剧理论朱雪燕认为我的戏剧是“人生历程的诗意感伤”。纵观我的戏剧,充满“唯美”精神。
上图:电影《好人好官》,杜原饰演男一号武玉学
04
热爱家乡,培养人才,甘当“人梯”
我对家乡的热爱是刻骨铭心的。我曾说过:“我深爱家乡这片土地,就像鸟儿恋着它的巢,无论它飞多远,总要飞回它的巢来。”
我曾离开家乡18年,但始终把家乡作为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基地。每年都回家乡探亲访友,收集创作素材。1997年我调到省戏剧工作室《剧作家》编辑部任剧本编辑,我和老伴就成了哈尔滨公民,但我却把家安置在肇东,由于不坐班,每周去哈尔滨参加编辑部例会一次,其余时间都在家乡。我关注家乡变化,积极参与和推动家乡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我还在齐齐哈尔从事戏剧创作期间,家乡出了个英雄——先进乡教师王成喜为救落水儿童而壮烈牺牲,国家民政部命名他为“革命烈士”。家乡剧团打算把王成喜的事迹编成剧本上演,团里领导班子开会专题研究。团长说:“要是能把李景宽老师请回来写准能成功。”话音未落,我走了进来。原来,我在齐齐哈尔写剧本累得眼睛充血,回家乡休养。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放下背包就到我曾工作过的剧团来探望。当团长把意思说了,我当即答应下来。第二天就到王成喜老家去采访。王成喜的老伴、同学、同事及教过的学生,我都一一采访,连细节都不落。我怀着对英雄崇敬的心情,一鼓作气写完了剧本《师魂》。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通过了这个剧本后,我又给剧团请来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经过21天奋战,把戏立到了舞台上。市委书记李振东看了彩排,给予高度评价。剧组到城乡演出,共演了百余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年,我又根据黎明乡四兴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才先进事迹,给家乡剧团写了纪实报告剧《生命之光》,剧组到绥化所属各县演出,共演出了108场。省委组织部电教处专门做了舞台录像,然后制成同名电视报告剧,作为党员教材发行到全省村级党支部。
去年,我又根据黎明镇长富村党支部书记李凤山的先进事迹创作了纪实报告剧《村官李大干》,由省委组织部今年5月份将在全省巡回演出。
最近,遵照市长指示,根据专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创办的寄宿制学校新立小学原校长吕波和教职员工办学事迹创作了歌舞话剧《老师啊,妈妈》,即将搬上舞台。
为了把家乡介绍到全国,我借20集电视连续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还没定下拍摄景地的当口,说服制片人,把中央电视台影视剧部主管影视剧生产的业务主任请到肇东考察,敲定了肇东作为拍摄景地。肇东剧团、人民医院、海城乡政府、新城乡政府和相关单位协助拍摄。2000年2月6日,这部电视剧在央视8频道“黄金强档”首播后,一夜之间肇东就在全国出了名。
有求必应,为宣传家乡甘愿出力。我两次为家乡剧团春节文艺晚会写小品。家乡地税局要搞税法宣传找到我,我和次子李晨雨写了电视短剧,在肇东电视台播出,受到好评。我还为肇东勘察设计院三集电视专题片《凝固的艺术符号》撰稿,并多次为设计院撰写文艺节目。还为家乡的全国著名画家池春举先生电视专题片《世界金奖画家池春举》撰稿,为我市公安战线的革命烈士于立克电视专题片《警魂》撰稿,为我市水务局电视专题片《雨露滋润和苗壮》撰稿。并为我市企业家、诗人万荣的歌词《咱村里来了最亲的人》把关,亲自修改定稿,使这首歌在全国首届村歌大赛中一举夺魁。今年3月我还为市工会参加五一绥化劳模表彰大会文艺晚会创作了以东兴建筑集团企业文化为素材,创作了一个小情景剧《今天是个好日子》,由家乡剧团排演。还多次参加我市文联、作协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亲自上台朗诵。我还参加了市作协举办的“春天的约会”网络文学大赛担任评委;肇东与寿光联合举办的网络文学“钱串籽杯”大赛担任评委会主任。我还多次为我市作家、诗人出版的作品集写序。据不完统计,迄今已为14部作品集写序,业内同行戏称他为“写序专业户”。
    我还为我市培养文学新秀,尽心尽力,甘当“人梯”。早年,他在家乡文化馆任文艺创作辅导员期间办班讲课,听他的课受到文学启蒙的有作家协会终身荣誉主席柴良、文广新局局长、作家协会主席陈泰灸、作家协会副主席王东繁、诗词家协会副会长江山等,现在他们已成为家乡文学艺术界的领军人物或中流砥柱。
家乡诗人陈昭、散文家姜凯、小说家于戍贵都先后受到过我的点拨,在各自的艺术门类各领风骚。其中姜凯在我鼓动下,又开始写起小说来,现已一炮打响,作品见诸于《广州文艺》《章回小说》等名刊。
我还把自己的专业戏剧学问传授给后来的学生和子女,我的学生葛永顺现在是鹤岗市著名作家,小说、散文、话剧小品等多次在省里获奖。学生葛瑞全、苑秀海等,也都在文学上取得了成就。二儿子李晨雨已成为我省新锐青年剧作家,创作的60集情景喜剧《找对象吗?吱一声》由哈尔滨电视台摄制播出;我们父子合作了38集电视连续剧《樱桃》之后,他又被《樱桃》制片人聘去创作《樱桃》的姊妹篇电视连续剧《樱桃红》和《樱桃红之袖珍妈妈》,两部作品都由辽、吉、黑、鲁等卫视和多家电视台播出。
我担任《剧作家》杂志剧本责任编辑12年,默默地“为他人作嫁衣裳”,占用了我许多宝贵时间和精力,但我无怨无悔。
我给一位大连剧作家指导修改定发在《剧作家》上的剧本,对方看了经我修改后的剧稿,回信说:您发过来的剧本修改稿我看过了,看到您对老板捐钱的修改我忍不住笑了, 真是太精彩太恰到好处了,这样的修改我是想不到的。说心里话,我要是不遇到您,没有您的知遇之恩,这个剧本就是一堆废纸;当然是在您的屡次指导、不断的精练和修改之后,才有价值的。”“您花费大量心血从头到尾为剧本增加许多关键的细节,把所有人物、性格、相互关系,都定位在应有的位置上,可以说是无懈可击,大哥辛苦了!……这些细节对于人物的升华太重要了,确实是神来之笔。我以前也经常说‘分寸既艺术’,但是从来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在您的修改中,我是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这些年开了那么多的研讨会讨论这么多回剧本,听到不知多少所谓专家的意见,都没有在您给我的启发大。在这之前我总以为我自己的写作到了头,很难再提高再向前发展了。您对我的肯定,重新让我找回自信。”
还有我省一位资深剧作家给我回函:“看到你的复函,很感动,也很钦佩。感动的是您收到我的稿子马上就认真地看了,钦佩的是您的法眼,一眼看到了症结所在。前面那些内容是我从前构思但没有动笔的一个小说,后面大地震的内容是我想拔高作品和人物,硬贴上去的。按您指正,我选好角度,再好好动一动。谢谢了。有您这样的良师益友,实在是一种快乐。”
我培养省内外戏剧人才倾尽平生所学,甘当“人梯”,无怨无悔。因为,我是在成长过程中,得益于恩师和多位专家、教授的悉心传授,我要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传授出去,因此,我写自传时,毫不保留地把我初中时代是学写作文的方法、大学时代是怎样深造的方法、当上职业编剧是怎样读书、积累素材、构思、写作、修改等等的方法和怎样用逆向思维把被专家枪毙的剧本起死回生成为精品的诀窍和盘托出,让更多的爱好文学创作的人得到教益,让他们笔下生花,繁荣我国文学艺术创作事业,这是时代赋予我的责任。
汇报到此结束,谢谢!
上图:田汉基金会会长、著名学者苏叔阳为李景宽颁发话剧本《天鼓》获20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奖杯和证书
作家简介
李景宽,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原《剧作家》杂志社剧本编辑,话剧文学本《天鼓》、《鞋匠世家》分别荣获第20届、23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小剧场话剧《夕照》由话剧表演大师李默然作为个人告别话剧舞台“封箱戏”领衔主演。八部广播剧均获国家级广播剧奖一等奖,黑龙江省广播剧研究会授予“优秀广播剧作家”称号。创作电视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樱桃》《哈尔滨星火》等。出版戏剧集《夕照》、长篇自传《我心空的星》、《V微电影V广播剧V戏剧编剧技巧》等。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