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格缪勒,21-天使的歌声

 钢琴练习曲 2021-01-25

(图片与音频均来自网络)

演奏者:佐藤卓史

这首《天使的歌声》和第19首《圣母颂》是有一定联系的,它们都和基督教文化有点沾亲带故,两首曲子都有着类似的音乐气质——恬静而温柔,并且演奏上都非常锻炼踏板和触键。

作品的和声是Op.100里面比较丰富的一首,布格缪勒以钢琴去模仿竖琴华丽的琶音,就好像是在为一首优美的歌曲在伴奏一般。


这种流动性的和声音型有着非常优美的效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固定音型的圣咏,就像巴赫《平均律》第一集开篇的《C大调前奏曲》(BWV.846)或者肖邦的《C大调练习曲》(Op.10 No.1)。

反正弹过的学生都很喜欢这个曲子。

作品G大调,单三部结构,曲式如下:

A段:1-8小节

B段:9-16小节

A段:17-24小节

尾声:25-曲终

一开始的Armonioso悦耳、和谐的意思,双手在演奏琶音时一定要自然而舒展,手指既不能太过伸平,也不能太过弯曲,需要把握好这个“度”。

手腕保持放松,双手的位置要根据音的不同走向来左右移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1、2小节的最后一个音(描红的那两个),看清楚咯,这是一个4分音符!4分音符!!很多学生会把它和前面的3连音一样,弹成了8分音符,一下子就缩开了。

中间段落调性转到了e小调,也就是之前G大调的关系调,带着一丝不太过分的伤感色彩。


正如之前的乐曲,这里cresc.(渐强)出现的频率很高,后面往往会跟着p

但是请注意,音乐的力度变化通常不会突然性的,而是有一个渐变过程(除非作曲家自己标记了“突强”或者“突弱”)

比如从fp,一般不可能整个乐句都是强,然后一直强到乐谱标示p的地方就突然弱下来,而是强了以后,根据乐句的走向有一个慢慢弱下来的过程。

可是这个过程作曲家不会写得那么仔细,都标记在乐谱上的,作为老师就应当靠自己的经验去告诉学生正确的力度处理方式。

当然,如果在弹奏第4、11、20小节时,学生能自己意识到要加上dim.(渐弱)去处理——这个学生有前途,我看好你!!

和《圣母颂》一样,正确地使用踏板是这首乐曲的一大技术要点。踏板的使用是取决于钢琴具体的音响效果,所以我在这里也不好指手画脚,给一个太生硬的指导。

从第25-28小节,左手部分是针对手指踏板技法的一种运用练习:通过手指弹保留音来达到延音的效果(描红的地方),第28和29小节也一样。

所以这里的前面不建议使用踏板,以免造成泛音的混浊,变成浆糊一样的音色,在小节最后左手的两个音符倒是可以轻踩一下。


这里的左手部分让我想到一个很著名的作品,巴赫《平均律》第一册《c小调前奏曲》(BWV.847)的尾声,左手同样是这样的演奏技法。

从25小节开始就是尾声部分,最后是琶音后面跟着一个圣咏般的结束,这最后3小节的和声非常李斯特化,是他钢琴音乐里很常见的特征。


学生一定要弄清楚Più lento的意思,并地将这一术语清楚地表现出来。这是说更为缓慢地,意味着音乐要逐步地慢下来,而不是突然踩急刹,必须与之前的速度保持完整性。

PS:这些天都很忙,再加上本人又病了,所以好久没更新,很抱歉喔!

布格缪勒还有几首就写完了,下一Part我打算写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

这套作品的技巧很难,灰常难灰常难!可以说是处于钢琴史里技巧最巅峰的作品之一,和布格缪勒这种入门菜鸟级的小东东不可同日而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