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 | 伤寒多死下虚人——伤寒重症医案一则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张某,男,42岁,干部。2007923日初诊。

从大的方面看,治疗疾病有两条途径,一是治病,二是治人。治病多以祛邪为主要治疗手段,治人多以扶正为主要治疗手段。祛邪见效多速,扶正取效多缓。只是临证时,经常会出现医生定力不足,见病治病,以图速效。

主诉低热2月余,咳嗽、关节痛1月余。患者素体健壮,嗜食肥腻。发病前有恶寒、高热病史,之后低热缠绵,每日午后(14时以后)体温升高,波动于37.2℃~38.2℃之间,入睡后体温渐降。无明显出汗。近1个月来咳嗽频繁,多发于白天,咳时胸憋胸闷。全身多处关节不舒,以双膝关节疼痛为主。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10余公斤,精神欠佳,动则气短,上楼梯需要歇息,不能胜任办公室工作,食欲几无,食量锐减,食后胃脘不舒,全身畏寒,夜尿频多,每2小时1次。既往体健。

发病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行多个系统检查,很少有阳性结果,始终不能得出明确诊断。转诊于中医,也以治疗无效建议继续找西医诊治。患者经他人介绍来诊时已做好去北京就医的准备。诊见舌质淡暗衬紫,舌苔薄白,脉大软不藏。首以柴胡桂枝汤方加减调和太阳、少阳试进。处方:柴胡9g,桂枝9g,生白芍12g,黄芩12g,姜半夏9g,党参6g,僵蚕12g,蝉衣9g,炒谷、麦芽各12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926日二诊:药后低热减退(不超过37℃),咳嗽减轻,进食时有汗出(病后很少出汗),关节疼痛减轻。上方党参改人参,炙甘草改为6g,加炒杏仁12g,接服4剂。

2007930日三诊:病情平稳,夜尿有所减少。转方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涉少阴,由阳经渐转阴经。处方:柴胡9g,黄芩12g,人参6g,生麻黄3g,细辛3g,制附子(先煎)12g,干姜6g,五味子9g,炙甘草9g4剂水煎服。

2007104日四诊:药后咳嗽明显减轻,精神好转,但体温又有波动,可达37.2℃,大便干结。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大。少阴之邪有转归阳明趋向?如有,促使其转归,且稍利阳明。上方制附子、干姜各加3g,加酒大黄(后下)6g5剂水煎服。

                                                                柴胡

2007109日五诊:体温又趋正常,伴随精神的好转,他症继续减轻,大便每日1次。上方稍作调整,少阴之邪尚需借少阳枢转。处方:柴胡12g,黄芩12g,人参9g,生麻黄3g,细辛3g,制附子(先煎)15g,干姜12g,五味子6g,茯苓15g,炙甘草9g6剂水煎服。

20071017日六诊:病情进一步好转,体温完全正常,关节疼痛已无,可胜任正常工作。偶有咳嗽,有时手颤。舌脉同前。阳经残邪已尽,治从少阴,与真武汤加人参。处方:茯苓15g,生白芍15g,炒白术12g,制附子(先煎)15g,人参9g,生姜5片。5剂水煎服。

20071022日七诊:手颤已无,食量大增,近几日常觉饥饿。治从少阴,谨防阳明有热。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知母。处方:制附子(先煎)15g,干姜12g,人参12g,炙甘草12g,茯苓15g,知母12g7剂水煎服。

后以四逆加人参汤方随证加减,连续调治,诸症渐失,体重渐长,至1121日最后一诊,身体完全康复。当建议其停药时,很不情愿,希望每日1剂继续服用。

按:本案西医无法查出疾病,但从中医角度来认识,当属“伤寒”,且病情很重。病本在少阴,在“下虚”,元阳、元气大损,与生活不善摄养有关,不排除房劳过损。标在寒邪所伤。

医生只能治其病,不能救其命。本病证涉阴阳,治需抽丝剥茧,先后井然。贯穿治疗始终的指导原则是寒邪当祛,下虚当补。始终注意给邪以出路,适时、及时使用人参、附子当为本病治疗的关键。这类病变临证并不少见,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治疗似乎只能用六经辨证指导,其他辨证方法效果欠佳。这类病变只能及时、正确使用中药治疗,如果继续检查,继续失治及误治,可致病情不复,甚至有性命之忧。古人说:“伤寒偏死下虚人”,确为临床之言。病愈后自身摄养至为重要。如果患者不能从这次病变中吸取教训,生活复旧,只能咎由自取。医生只能治其病,不能救其命。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