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燕中 | 内经中关于热病的针灸取穴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写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写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写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治热之法,本有不同,故欲并闻其意。头上五行者,督脉在中,旁四行,足太阳经也。中行五穴:上星、囟会、前项、百会、后顶也。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也。又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巅顶之上,故可散越诸阳热气之逆于上者。大杼,足太阳经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阴经穴。缺盆,足阳明经穴。背俞,风门也,一名热府。此八穴皆在胸之前后,故可泻胸中之热。气冲、三里、巨虚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阳明经穴,故可泻胃中之热。云门,手太阴经穴。髃骨即肩髃,手阳明经穴。委中,足太阳经穴。髓空,即腰俞,督脉穴。云门、骨连手,委中、髓空连足,故此八穴可泻四肢之热。五脏俞旁五穴:肺俞之旁,魄户也;心俞之旁,神堂也;肝俞之旁,魂门也;脾俞之旁,意舍也;肾俞之旁,志室也。皆足太阳经穴。凡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此十者,可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二、热病五十九俞

根据经文所叙述的热病五十九俞包括5个部分:第一,头上五行,是指督脉、膀胱经、胆经在头顶上的经脉,共5行,每行5个穴。经文没有说明五行穴位的具体名字,张介宾明确了五五二十五个穴的具体名称,可供参考。第二,泻胸中之热八穴,包括“大杼、膺俞、缺盆、背俞”4穴,双侧共有8个穴位,所对应针灸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1个穴大杼穴,手太阴肺经第1个穴中府穴(膺俞),足阳明胃经的第12个穴缺盆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第12个穴风门穴(背俞)。第三,泻胃中之热八穴,包括“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4穴,双侧共8穴,所对应的针灸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第30个穴气冲穴(气街),足阳明胃经的第36个穴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的第37个穴上巨虚穴,足阳明胃经的第39个穴下巨虚穴。第四,泻四肢之热八穴,包括“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所对应的针灸穴位是:手太阴肺经的第2个穴云门穴,手阳明大肠经的第15个穴肩髃穴(髃骨),足阳膀胱经的第40个穴委中穴,督脉的第2个穴腰俞穴(髓空)。第五,泻五藏之热十穴,包括“五藏俞傍五”,所对应针灸穴位是:肺俞之旁的魄户穴;心俞之旁的神堂穴;肝俞之旁的魂门穴;脾俞之旁的意舍穴;肾俞之旁的志室穴。都是来自足太阳膀胱经穴(表4-5-1)。

表4-5-1 热病五十九俞穴表

三、热病

人体的热病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外感风寒表证,营卫被风寒所郁滞而发热。第二,发热由于在体内脏腑经络的气血郁滞,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所谓气有余是相对的,气不是绝对的有余,而是因为气郁不畅,或者气逆于上这种局部的相对有余。气以通畅顺降为常,如果气行不畅郁滞于局部,或者气降不顺反而逆于上都可以生热,形成热病。

根据经文《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理论,正常来说世间的火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君火,一种是相火。君火在上带给世间以光明,在人体是指心火主神明;相火在下、在内带给世间万物以热量、能量,在人体则是指藏于五脏内部的精所化生的气。君火在上以相火为根,相火在下以君火为本,君相之火相互牵制,相互平衡,就表现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祥和安宁的景象,也就是阴阳平衡之象。

如果气郁不行,气逆不降可以表现为热证。这里的气逆于上也是属于相火不藏而逆于上。一般来说,相火以藏为顺,只有藏于人体下部、五脏内部,相火才能起到温里、补充能量的作用。打个比方,我们出外野营的时候要自己烧火做饭,如何才能又快又节省燃料做好饭呢?这个火的准备很重要,当火准备好了,开始煮饭时我们都知道,火一定要放在锅的下面,饭才能做熟,如果把火放在锅的上面,饭就很难做熟了,不但饭做不熟而且这个火还会成为邪气,这就是相火妄动的原理。相火的位置很重要,藏于内就是精,而发于外将成为邪气,所以《黄帝内经》曰:“相火以位。”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热象的表现主要是在表、在上、在阳位,清热的穴位也多在此。这就是《素问》五十九热俞穴的主要位置所在。 

四、热病的治疗

气郁于头部而发热,用头顶五行穴位,解郁清热从上。头为诸阳之会,阳气逆于上多指在头部,尤其是肝郁生风、肝阳上亢的病症,大部分的气逆最终郁滞于头顶部。病人表现为头顶痛、头晕、耳鸣等症,治疗方法是泻头部阳热之气,选用头部五行穴位,直接从局部解郁清热。

胸部有热主要来自肺热气逆,胃腑气不降而上逆,膀胱经气不降而郁于上。临床表现为咳嗽、胸痛、胸满以及肩颈部的疼痛肌肉紧张等。治疗选用膀胱经的大杼、风门,肺经的中府,胃经的缺盆等,这些穴位都居胸腔的上部,也是肺胃之气逆于上所郁滞的部位,针刺这些穴位可以从局部解郁泻胸中之热。

胃中之热主要来自胃腑之气,胃气不降而上逆,小肠、大肠之腑气不降而逆于上等,治疗胃热首先要通利大小肠,同时还要降胃气,六腑以通为顺。《黄帝内经》强调通利大小肠腑气主要选用其下合穴,大肠的下合穴是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是下巨虚。降胃气用胃的下合穴足三里。“胃为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在足三里”,因此,气冲配合足三里也是治疗胃气不降的要穴。

四肢之热主要发生在四肢南端,我们之前谈过,四肢是六经所在部分,六经连接南北,四肢的北端为手足掌心,四肢的南端是四肢与躯干相连接的部位,上肢是肩关节,下肢是髋关节。四肢之热应该集中在其附近。《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选用肺经的云门与大肠经的肩髃泻上肢之郁热,而选用膀胱经的委中和督脉的腰俞泻下肢之郁热,腰俞是下肢的南端,委中是膀胱经的下合穴也是清利腰背部郁热的要穴。

五脏之热主要源于五脏之精化气太过,其原因多是由于阴虚不能藏精所致。五脏之热的外在表现主要是神浮而不降,神在上以精为其根,因此,五脏之热的外在表现应该是气郁在其神府,其所处位置是五脏背腧穴旁开1.5寸。它们是肺藏的魄户、心藏的神堂、肝藏的魂门、脾藏的意舍、肾藏的志室。针刺五脏之神府可以解郁泻五脏之热。

所有这些治疗都是局部取穴以解郁清热,泻热从其气郁滞的部位,由于热郁相对比较集中,泻热效果很好。这些治疗方法都不是针对其病因的,好像不符合中医整体治疗思想,其实除了有五十九热穴以外,还有五十七水俞,水俞所针对的病症多是由于五脏之精的异常造成的,而五十九热穴则集中在病症的标象,两者相互配伍也是标本同治的典范之一。

五、《灵枢》中的五十九热穴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十九俞穴的内容还不止《素问》篇中这一组,在《灵枢·热病第二十三》中还有一组:“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关于这组穴位张介宾有注解,也给出了穴位的名字,可供参考。下面就《黄帝内经》的学习谈一点体会,总结一下,这些穴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组:

第一组,手之两侧各3穴,应该是在手太阴肺经的井、荥、俞穴,以及手太阳小肠经的井、荥、俞穴,两组穴相同,均可以清热,临床上也很常用。共12个穴。

第二组,五指间各1穴,两侧共有8穴,应该是指现代针灸穴位中的经外奇穴的八邪穴,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是这些穴位包括了一部分荥穴,“荥主身热”,从八邪的名字来看也有清热祛邪的作用。这些穴位与荥穴在同一条纬线上,前面我已经讲过,同一条纬线的穴位其所处的季节是一致的,因此,这些穴位同样都有清热作用,不同的是荥穴清热是在经脉所经过的部位,而经外奇穴清热则没有固定部位。八邪穴在临床上也是很常用的一组祛邪解郁清热的穴位,主要清利在头面部的郁热。

第三组,五趾之间各1穴,两侧共有8穴,应该是指现代针灸穴位中经外奇穴的八风穴,主要功效是清解下肢及身体躯干上的郁热,道理同手上的八邪穴。八邪穴祛邪清热从上、从表,多是实证,八风穴清热从下,多是从其根。

第四组,头入发1寸旁3分各3穴,共6个穴,与现在针灸书上针灸穴位有出入,一般穴位都是入发际半寸,应该与胆、膀胱、胃经的穴位相关。主治头顶郁热。

第五组,更入发3寸边5,两侧共10个穴,应该是在头顶膀胱经靠后的五穴。

第六组,耳前后口下者各1,项中1,两侧加上中间共6个穴,主要用于清头面部热。

第七组,巅上1,聪会1,发际1,廉泉1,风池2,天柱2。发际有前后所以有两个穴,这组穴位共9个,也是清解头颈部的热邪郁滞。

7组穴位加起来一共59个穴位。《灵枢》当中的五十九穴主要分布在人体两个部位,一个是头顶、面部、颈部,一个是四肢末端。头部穴位主要是清热从气郁的标部,手足的穴位主要清热从其本。《素问》中的五十九穴与之不同,其主要是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的南端,穴位也选在相应的部位,但都以解郁泻热从其标为要。就我的个人临床经验来看,两个五十九热穴在临床上非常实用,应用很广泛,尤其《黄帝内经》反复强调针刺的优势是清热。这两组穴位不但指出了治疗热病的各种穴位,还通过这些穴位的功能主治,揭示出很多热病的病机,对理解针灸治疗的方法,以及对疾病的诊断都有很大帮助。临床上更为方便使用的是《灵枢》的五十九热穴,不过《素问》的五十九热穴也是常用穴。

六、热证治疗的其他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中关于各种热病的治疗有很多,这里举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1.督脉主一身诸阳,针刺督脉以泻热,针刺不同椎下的穴位以泻五脏之热。《素问·刺热论篇第三十二》:“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2.《灵枢》五十九刺的临床应用:《灵枢·热病第二十三》中说:“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由于人迎脉躁动,热在阳经,治疗用五十九刺泻热,这些穴位主要手足的八风与八邪穴,以及在头面部泻热。

3.针刺热病的9个禁忌证:《灵枢·热病第二十三》中说:“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3.如何治疗厥心痛?《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所谓厥心痛,从其临床表现的症状来看,很像西医的心绞痛病症,心绞痛是由于心脏动脉梗阻所引起,中医认为是由于寒凝心脉,心脉瘀阻而疼痛,最后可以形成心窍闭塞等症状。经文中所选的穴位多集中在阴经荥穴和原穴上,是因为荥穴可以清热,引阳归根,引气下行,原穴可以补充五脏原气,温行经脉,缓急止痛。临床上阴经的原穴与荥穴经常配伍,引原归经,又可以缓急止痛,是一个非常好的穴位组合。常用的有行间配太冲,然谷配太溪,太白配大都,鱼际配太渊,劳宫配大陵等。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