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子和科学家的收入到底有没有关系?

 墩墩舆情课 2021-01-26

每逢“FBB”这样的事件刷屏,总会有戏子没了,科学家收入就提高了吗?这样的文章出来,挑公众的逻辑瑕疵,显摆自己的“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确,演员与科学家之间的收入不是一个量级,没有可比性。文章正是紧紧抓住这一逻辑瑕疵不放,不断引出“戏子没了,科学家收入就提高了?”“骂完戏子,然后呢?”“歌女终究只是一个歌女,亡国又不是因为她们,她们不唱歌还能做什么呢这样带来强烈排斥性的反问句式,以强化文章立论的绝对正确性。

但实际上,这类文章的作者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公众通过跟帖跟评表达事件看法和观点意见时,并不会过分在意其观点的“内在逻辑”,而常常会更倾向于随情而发、随感而评。比如公众评论“戏子当道,戏子误国,真正那些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辈子都赚不到人家的零头”时,并不是真的拿演员收入进行对比,而是以“收入”这种最简单粗暴的量化标准,最直截了当地表达对当前娱乐泛化现象的强烈不满,并希望社会能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危险,而去关注那些真正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和事上来。

这应该才是这类跟评跟帖背后的真实初衷。

微信留言也好,微博跟评也罢,通过网络方式表达意见和看法,绝不可能要求所有留言网民会像纸媒刊发社评一样,严加审核论点、论据间的内在逻辑。当然,这不是说网络发言就不需要注重评论的内在逻辑,这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是两码事。

网络环境下,我们评价一个网民是否偏激、是否盲从、是否无知,不能仅停留在字面上,而需要综合分析和评估这些可能存在一些逻辑瑕疵的评论背后是出于怎样的情感初衷。是善?还是恶?

如果明明知道他们想表达当前的“娱乐至死”不是一个国家、民族崛起好现象,需要引起全社会警觉,却以“逻辑内伤”“国人皆愚”等各种挑刺性姿态歪曲解读、横加指责,到底谁才最该反思?

这几年,我去过一些高校讲过网络课,也曾在课堂上举过类似例子,当所有年轻人都认识了鹿晗、邓伦这些小鲜肉,却对邓稼先、袁隆平一脸茫然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下,有没有因为太关注娱乐圈而忽视了那些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和事

要注意,我举这个例子真实的意图,是想告诉所有听讲座的青年学子,作为今后建设祖国的栋梁,除了娱乐圈,我们其实还有更多应该去关注的人和事。

那么,这是否也是一种逻辑谬误呢?

文章说,歌女终究只是一个歌女,亡国又不是因为她们,她们不唱歌还能做什么呢?

的确,亡国不是因她们唱歌而起。

只不过,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把绝大部分资源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歌女”上时,所造成的资源分配的失衡和核心价值的丧失一再持续,真的无关?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