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评丨个别媒体的“双标”之瘾

 墩墩舆情课 2021-01-26

媒体一旦“双标”成瘾,一定要比那些特定人群因政治立场、价值观点等因素影响滋生的“双标”言论倾向,具有更强的思想损毁力和舆论破坏性,成为暗藏于当前社会舆论深度的潜在风险。

双标,是指受一些因素影响,评价同一件事、同一类问题持有完全不同的“双重标准”。去年以来港独分子接连上街暴力打砸事件为例,当时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公开声称,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政治角度力挺“乱港”行径。然而有意思的是,我们境内那些一贯以“社会良心”“道德高地”自居的个别新闻媒体,却不敢发出来自全国人民心底深处的反对声音,或噤若寒蝉,或雅雀无声,而当近日美国因黑人男子遭白人警察“膝盖锁喉”致死,引发抗议狂潮,大量民众上街抗议发生对抗冲突,网民一致以“最美风景线”调侃讽刺当初佩洛西等美国政客恶劣言论时,这些媒体却能瞬间“复活”,第一时间以强烈谴责姿态刊发《骚乱和暴力何时何地都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类似文章批驳舆论,试图给网民贴上“愚昧无知”“愚蠢至极”的中必输标签,可能世上最荒唐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媒体,都会有一批与其立场相符、三观一致的粉丝群体跟随发声,通过互动环节分享、顺其观点评论的方式,持续影响着社会思想舆论的方向。一旦这些媒体“双标”成瘾,除了会对其粉丝产生“双标”评价的延伸,还会反向触发其他群体的不满和对抗,等于是在无形之中创设了一个原本应当避免的争论语境,长此以往,难免会在更高层级产生思想割裂和立场割裂,最终可能蔓延到线下,造成实质性的社会共识伤害。

关注发现,以此次新京报评论风波为例,在这类社评文章观点的潜在影响下,已经有一批“恨国”“精美”人群开始通过“中国网民又高潮了”“国人精神严重扭曲”等中必输言论开始跟风呼应,堪称为前些年“恨国舆论盛行时的瞬时缩影。
无论是当前的美国“亮丽风景线”,还是不久前的方方“极左”“脑残”风波,都能看到这些媒体的“双标”动向,这些应当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警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能成为一句“讲起来很重要、做起来都不要”的空话。
前些年,境外体主要通过以偏概全、影射误导等手段加深外国网民对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误解和误会。比如,我国媒体每天会向全球播出一定数量的涉中国社会发展真实情况的新闻稿件,里面有正面、也有负面,境外媒体就选择其中负面新闻循环播放,以制造中国社会黑暗、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等歪曲议题,这是新闻圈内公认的潜规则、小伎
境外媒体的“双标”,我们没办法干预,但如果我们自己的媒体都不能秉持该有的公正立场,坚持评价尺度的一致统一和新闻信息的宏观对称,那么后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后果会非常麻烦。
至少,我已经在如此迅速刊发《骚乱和暴力何时何地都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类文章的个别媒体中,看到了后续可能发生及正在发生的负面影响和风险麻烦。
真心劝劝我们的一些媒体,双标真的有毒,一定不能成瘾。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