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区超载”乱象频上演,“舆论疲态”如何消解

 昵称32796054 2016-05-06

“五一”或是国庆节景区超载,这对网民来说已是一条“习以为常”的新闻,往往先是反映游客在人山人海里愁眉苦脸,旅游体验差,大家开始批评景区为迅速拉高业绩、追逐利益而牺牲顾客权益的行为,呼吁对景区、对监管和执法部门严格追责,随后各路人马也相继提出诸如改变假期设置、实行“预约旅游”、利用价格限制和分流游客量等等一系列建议……

但实际情况是,相似的情景每年节假日依然会在各地轮番上演,直到许多网民看到“新闻”的一刹那都只会不约而同地感叹一句:“这太正常了,不用想都知道节假日景区人特别多。不如在家呆着。”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互联网时代,网民意见表达不可谓不便捷,舆论反响也不可谓不火爆。现实中,不少问题、难题也在舆论的一次次聚焦下得到了解决。从社会治理来看,网民已深度参与到当下的社会变革中,通过舆论的力量推动涉事主体重新遵纪守法、践行社会公德。然而,在某些问题上,比如,景区超载,舆论的这种效果反而减弱了。形象地说,舆论也累了。

是因为舆论关注少了吗?不,反而是因为太多了,多到大家都觉得现象一直都存在,问题没有因为舆论的声讨而得到迅速解决,放大了个体表达的无助感,以致公众似乎对改变失去预期。是因为被曝光批评的这些景区真的没有一丁点改进吗?很明显,也不是。有不少网民留言说自己家乡的景区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可以借鉴。

在移动终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接收和分析信息,形成各自的观点进而汇集演变成舆论,其源头大半是新旧媒体在不同平台和终端上的信息呈现。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几乎就是媒介呈现的世界。如果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向和力度失衡,很容易助长消极情绪,包括让舆论陷入疲态。公众的注意力总是会被一些更新奇、罕见和反常的事物吸引,从而产生更强的舆论力量。由此看来,为改善景区超载状况,媒体人是不是也应该从舆论主体的感受出发,转换一下报道思维和方式呢?

更重要的是,被批评的对象没有做出大的改进。许多时候舆论对问题症结的分析和改进方案的呈现不可谓不精心,但是这并没有直接而强烈地触及当事人的核心利益,加之有些是“系统性”工程,会牵动多方进行协调和商议,很难在短期取得大的进展。

对于这样的窘境,一方面需要第三方强制性力量的介入,比如法律;另一方面又需要当事人自己的良心发现和责任意识的增强。此外,对舆论进行合理引导,用舆论的力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敲击不同涉事主体的神经,也不失为好的策略。

还有一点我们经常忽略的就是每一个可以在合理限度内畅所欲言的网民。如果有一天,当网民对身边各种不合理、不公正都丧失了用言论去改变的激情,那置身其中的社会该是怎样不求上进的一潭死水,疲倦得不起一丝波澜。

总之,舆论是一种会不断变化甚至瞬间扭转的奇特而有趣的存在,当它也陷入疲态,其原因多半是某些相关因素率先陷入疲态,拒绝改变。不论是可以引发舆论狂潮的媒体,还是舆论诉求的对象,亦或是舆论主体自身,不让舆论陷入疲态,就是在给社会和我们自己一个不断向前的理由和力量。

所以当下一个节假日到来的时候,真心希望我们可以在媒体和舆论里看到不一样的景区,不一样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