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评丨“劣迹斑斑”的新京报新媒体部被撤了

 墩墩舆情课 2021-01-26

千万不要以为新京报撤销了新媒体部,就会有所收敛。

近年来,每逢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都会有该报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制造舆论事端的身影,这仿佛已成为一种舆论铁律。

观察发现,该报新媒体均编造猜想情节、制造争议话题等手段制造争议性话题,误导许多网民产生偏激情绪,导致大量原本可以建立良性对话的舆论讨论被带入了“互相对骂”“人身攻击”等偏离轨道,已经严重消解社会主流舆论的良性共识。许多处置部门都对其敢怒不敢言。

昨日,《新京报》上线全新APP。目前新京报社已经撤销新媒体部,推进全员转型到客户端。

我特意回顾分析了这些年新京报新媒体数起典型全网恶意炒作性报道,发现存在以下共性特点,或许今后的该报客户端还会出现。

一是猜想捏造各种煽动性强、影响恶劣的失实细节。以这几日备受舆论关注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该报在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全凭主观猜测臆想,捏造出所谓“相撞示意图”“逆行女司机”等极易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的失实细节,严重误导公众判断,令本应是事件受害者的涉事女司机却遭到无端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

还有一起较为典型的是2014年11月,当时尚处于实习期、还未取得合法资质的该报新媒体记者程媛媛在未经任何线下信息核实的情况下,仅凭河南信阳市光山县村民张志良的一家之言及其个人的主观臆断,就刊发新闻报道诬蔑我新四军借3万元欠条68年未还,引爆全网负面关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因受其蛊惑大量不明真相的围观网民后续频频攻击我革命军队,严重损害革命先烈社会形象。

二是歪曲解读、混淆概念反向带节奏。10月29日,新京报发微博称,山东郓城县官方通报21人遇难,而当地一男子仅称9人死亡却被拘,刻意强化了“男子爆料的死亡人数要远远小于官方通报数字”等信息诱导许多围观网民对该男子产生同情倾向,进而实现对谣言“凭空捏造”“信口雌黄”等概念定性的恶意混淆,不断挑动社会负面神经,持续带离舆论判断。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后,新京报以《三伏天送棉被,送的是啥“温暖”?》为题刊发恶意评论,歪曲解读红会送棉被真实意图,反向挑动围观网民“走形式”“装样子”等偏激印象。

三是创设各种争论话题,将舆论带入争吵语境。观察发现,该报新媒体特别关注涉军、涉警、涉医、涉城管、涉司法等具有强烈政权影射力的话题讨论,且均以“社会良心”“业界良心”等道德形象自居,通过影射、对峙、攻击等方式,极力渲染自身底层代言人的舆论氛围,通过创设出“警察VS百姓”“医生VS患者”“城管VS小贩”等各种对峙争吵语境,裹挟制造舆论戾气,带偏带离舆论氛围。

与千龙网、北京晨报整合后,新京报能否“回头是岸,我觉得还是边走边看吧,别太乐观。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